標題:
與中國劃清界線——美國華人當中的新「切割派」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KAU4nF
隨著中美兩國滑入新冷戰,很多在美國的華人也陷入了某種新的身份危機。
5月初,我參加的一場亞洲協會南加州分會主辦的名為「新冠時代反歧視」的網路論壇上,加州國會議員劉雲平(Ted Lieu)在抨擊川普總統使用「中國病毒」一詞使美國國內針對亞裔歧視再度升溫的同時,也強調美國華人和中國政府並無關聯。
「我們需要把中國政府和這類(歧視性)言論失控後可能給美國華人帶來的影響區分開,」他說道。「我是美國國會議員,我不代表中國或中國人,我代表所有族裔的美國人,包括華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
但論壇上的另一名嘉賓、紐約大學一年級學生毛彬丞,對此感到迷惑。「一個人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文化傳承分開呢?」他事後對我說。毛彬丞來自中國天津,高中時來美國就讀。他認為,劉議員的話雖說聽起來有道理,但對在美國的華人來說應該很難做到。
然而,那場活動之後沒多久,他就發現,在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的背景下,一些比他來得更早的中國留學生出於各種原因,已經開始刻意遠離跟中國和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了。
毛彬丞在去年年底創辦了高校學生組織「東海岸反歧視促包容聯盟」,結集美國多所大學多元的學生力量,推進對少數族裔的平等和包容理念。「聯盟」最近推出了一個項目,由大學生志願者將新冠疫情相關的資訊翻譯成多種語言放在網上,幫助不諳英語的少數族裔獲取信息。項目受到廣泛關注,並得到了柯林頓基金會全球大學生抗疫基金的資助。可在毛彬丞發動懂各種語言的留學生們幫忙翻譯時,發現華裔同學態度最冷淡。毛彬丞說,他聯繫的大都是初中或更小就來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有的出於自身安全考慮,或者的是被媒體引導,「他們可能從小長在美國,對中國文
化語言沒什麼感情,而且美國現在對中國的負面描述也讓他們不願意談論中國。」
現在這個項目的名字前面新添了個前綴「WeCare」(我們在乎),毛彬丞說,這就是他在被一名華裔同學用一句「I don’t care」(我不在乎)直接拒絕了之後加上的。
從劉雲平發出的呼籲到毛彬丞遇到的挑戰,其實反映出的都是美國華人正在出現的一個新趨勢:在中美劍拔弩張的情況下,選擇與中國疏離甚至劃清界線。誠然,大部分華人都還是希望兩國修好,讓他們在兩邊的雙重根基和人脈能夠像以前一樣,在個人發展和雙邊關係中發揮出最大優勢,目前急轉直下的形勢讓很多人不知所措。但值得關注的是,原本在華人中屬於細枝末流的「切割派」,現在聲音越來越響亮,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已經從之前僅靠法輪功和流亡異見人士撐起的小天地,走向了包括普通華人在內的更廣闊空間。
他們多數是在美國出生,來自香港、台灣,以及80年代到本世紀初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美國主流對華人移民同鄉會、商會和留學生組織與中國政府過從甚密的指責, 讓一些在這些組織擔任職務的人開始辭職;美國執法人員對參與與中國同行合作項目的高校華人學者投來的狐疑目光,使不少華人專家學者開始撤出這些項目。《洛杉磯時報》去年夏天就曾報導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些華人學者開始退出中國的人才招募項目,美國之音6月的一篇報導也引用麻省理工匿名華人科學家的話說,很多華人科學家已經「切斷了與中國研究人員的合作關係」。
今年年初我在做一篇美國華人留學生的創業故事報導時,發現一些之前經常組織留學生創業比賽,並為獲獎項目與中國投資人對接的美國華人機構已經處於半休眠狀態,負責人不願再與媒體談及這個話題。一名帶著一項水印識偽技術產品回中國開發市場的留學畢業生對我說,因為掌握核心技術的美東一所大學華人教授合伙人不願再與任何中國相關項目扯上關係而撤出,項目已陷入停滯。為避免因為曾為中國相關項目工作而引起聯邦調查局不必要的關注,被採訪對象要求匿名。
今年春天,美國2020年人口普查開始以後,一些美國華人團體或個人在社群媒體上發出呼籲,要求華人在填寫普查表時,在「族裔」一欄不要選表上列出的「華人」,而要選擇「Other Asian」(其他亞裔),或者在旁邊手寫「香港人」、 「台灣人」,甚至早已塵封在歷史中的「滿洲人」。很多人都提到了同一個原因:新排華即將開始,不選「華人」是為了免受牽連。
最近川普總統發出關於微信的行政令,宣布於9月底禁止在美實體或個人與微信或其母公司騰訊「進行交易」(白宮對「交易」的含義尚未給出明確定義)。雖然在美華人普遍開始擔心他們賴以與國內親友聯繫的微信將被禁用,卻也有不少華人為「微信禁令」叫好。在白宮的請願網站「We the People」上,一條7月14日開通的反對禁微信的請願至今收到了6萬多個簽名,而一條8月9日開通的支持禁微信的請願,已經收到了超過10萬個簽名。在美國華人熱衷的一些網站上,有人說「最該封的就是微信」,有人表示,「在美國的華人和中共沒有了聯繫,只會過得更好。」
這其中,不乏對中國政府近年來加大力度打壓自由言論和民主運動的不滿。香港過去一年發生的事件,特別是最新通過的《國安法》,使很多在美香港人和唇亡齒寒的台灣人發誓與中共勢不兩立;北京嚴格的網路管制使網路空間被嚴重壓縮,也引起了一些海外華人的反彈。在不同的微信群裡,都有人抱怨微信時不時就封號和刪帖已經影響到他們在美國參與正常的政治活動,也有人稱微信上經過中國審查過濾的假消息鋪天蓋地,使海外用戶受到誤導 。
但同時,新冠疫情中針對華人歧視攻擊事件的上升、中美對峙中在美華人明顯感受到的來自美國政府的不信任,也使這種選擇多出了一層實用主義的因素——割席斷腕以自保。4月底,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華文媒體《世界日報》刊發了其副總編魏碧洲的評論文章,標題就是《在美華人需與中共切割求自保》。文章呼籲美國華人在針對亞裔歧視攻擊迅速升溫的當下,發起「『與中共切割’運動」,以削減美國人對中國政府的怒火給海外華人帶來的衝擊。
顯然,川普政府近期特意強調要針對中共而非針對中國人民、要對二者區別對待,也吸引了更多支持與中國切割的華人,並贏得了他們的掌聲。八九天安門運動的領袖之一王軍濤就曾經對我說,他認為川普政府是第一個能區分開中共和中國人的美國政府,而美國國務卿龐皮歐可能會是將來中國走向民主化的第一推手。
照理說,一個國家的執政黨和這個國家本身並不是同一概念,但在一黨專政的中國,「國」與「黨」的確常被混為一談。「祖國首先是人民,其次是土地山河、人文文化,最後才是政黨政府。我們對故土人民有感情,對中共沒感情,」在紐約經營一家保險公司的晉滇宏對我說。1992年從中國來美國留學的晉滇宏就是最近辭掉中國同鄉商會要職的華人之一,他也堅決支持禁微信。「微信上的言論管控使我們不能自由表達,美國禁微信是為了逼迫中共開放所有社群媒體平台,如果能做到,對全世界都是好事。如果華人這時候因為微信禁令而簽名反對或者上街遊行,就表明你跟中
共站在一起,這對在美國的華人有百害無一利。」
晉滇宏說,對於在美國的華人,越早與中共切割越有好處。「你看古巴移民為什麼在美國不受歧視?就是因為人家一到美國就跟古巴一刀兩斷,全都旗幟鮮明地反古巴共產黨。」他說,「華人在美國教育程度、平均收入都很高,並沒有受到系統性歧視,但很多中國人沒有融入美國,還是把根放在中國,思想跟美國人格格不入。如果華人爭點氣,都站在一起反中共,我們在美國的日子就會更好,獲得更多機會,取得更大成功。」
晉滇宏並不是唯一一個把古巴和中國移民在美國的處境拿來比較的華人,事實上,自從川普總統上任以來,我已經聽到很多支持他的華人用古巴移民在美國的超然地位,特別是在政界取得的成功來說明美國並不存在對移民的普遍歧視,華人所受到的歧視都是自己跟中國割扯不清造成的。他們認為,只要能切斷和中國的聯繫,就能像古巴移民一樣充分享受到美國帶來的機會,最終也能和美國政府一起推動中國的徹底改變。
但不論是川普政府的鷹派,還是在美華人的割席派,最終雙方都很可能會感到挫敗。
首先, 這種中古移民境況的比較忽略了他們之間一個明顯的差別:古巴移民本身大多都是政治移民,直到2017年前只要在美國一落地就可以一年以後申請綠卡,再可以申請美國公民,而中國移民很多是留學生和經濟移民,他們走常規管道成為美國公民的過程最少也要10年以上。事實上,2017年美古關係緩和後,古巴移民落地變公民的政策被取消,很多無身份古巴移民也嘗到了被歧視的滋味。
但真正讓我對與中國「割席斷腕」的策略產生懷疑的,還是白宮自己的所作所為。在表面上打出把中國政權與其人民區分開這張牌的同時,川普總統至今時不時掛在嘴邊的「中國病毒」、「功夫流感」,又將在美國的華人置於更猛烈的歧視攻擊之中。華人就此發出的抗議和號呼,似乎對總統來說有如水過鴨背,充耳不聞。總統還在白宮記者會上對一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美籍華人記者的提問以「去問中國」作答。
正是這些,應該讓大部分美國華人懷疑除了漂亮的說辭之外,白宮是不是真地能做到它所宣稱的「區分」,或者至少可以肯定,這種「區分」並沒有把美國華人的利益考慮在內。最起碼,如果川普政府縮緊包括家庭團聚類別在內的移民綠卡和限制微信的意圖都能夠實現,一些在美國的華裔移民將落入與中國的親人永隔重洋的境遇。
而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一貫的「人以貌相」的種族主意,卻不會因此削減半分。這也是我身邊很多在美國生活時間更久的華人對「切割派」潮流嗤之以鼻的原因。
「你是中國人,一覺醒來照照鏡子還是中國人。怎麼切割?」紐約珠江百貨的創始人之一朱敬業對我說。作為由一些台灣留學生於1971年創辦的國貨專賣店,珠江百貨經歷過中美建交之前人們對中國談之色變的日子,那時候的珠江門前常有反共華人示威,聯邦調查局探員也時不時登門拜訪。到了80年代,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推進,這些質疑都漸漸銷聲。但直到最近,還有一個白人老客戶來購物時仍然帶著開業之初美國人對珠江的疑慮對朱敬業說:「我知道你們開這家店不是為了賺錢。」
「開店做生意,都幾十年了,不為賺錢為什麼?」朱敬業說。
對於紐約市立大學亞裔研究所所長梅鄧妙蘭來說,這樣的事一點都不意外。我跟梅鄧妙蘭聊起這個話題時,她也提到了鏡子。梅鄧妙蘭的曾祖父是全家第一個移民來到美國的,她自己在紐約出生長大,但她從不把自己稱為第四代華人——因為排華法案的限制,她的祖父和父親也都是在中國出生之後來美的移民。
「我小時候曾對我爸爸說,我是美國人。我爸搖搖頭說,你照照鏡子就知道了,你是中國人,」 梅鄧妙蘭說。「所以,我小時候就知道這個社會不可能把我當作本土美國人看待,當有人跟我說,回你自己的國家去,我就知道我永遠都只是華人。」
梅鄧妙蘭說,作為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她與中國沒有故土情分,也不想為中國辯護。但作為學者,她必須尊重證據導出的結論:美國對中國的指責很多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比如美國政府說中國搶了美國人的工作,但那些工作不是中國來我們這裡搶走的,而是美國的公司為追求利潤自己送上門的。」
她還強調,認清這些事實對在美國的華人特別重要,因為畢竟中美貿易戰推升美國進口商品價格,美國與中國交惡讓美國華人受到牽連,這些政策的受害人最終還是包括華人在內的美國普通百姓。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