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2-06 07:33:20標題: 政變考驗拜登民主外交 專家:礙拉攏東盟 美難孤立緬甸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shCMj6
https://i.imgur.com/VIp7kTz.jpg
緬甸城市曼德勒有學生因抗議軍事政變被捕,周五押送法院,部分人做出象徵反抗威權獨
裁、支持民主的三指禮。(路透社)
【明報專訊】
本周初緬甸政變成為強調民主價值觀議程的拜登政府上台後首個考驗。拜登周四(4日)
發表的任內首份外交演說上也提到事件,強調過去數日正跟盟友和伙伴密切合作,以令國
際社會聯手應對。有研究東南亞的美國智庫學者認為,沒有外國勢力對緬甸軍方有真正影
響力,華府制裁效果有限,他不認為華府會走回奧巴馬時期跟緬甸破冰之前的全面孤立路
線,以免影響美國跟東盟的接觸。
明報記者 周宏量
奧巴馬政治博弈凌駕民主議程 遺下挑戰
政變發生後數日,在小布殊年代曾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的格林(
Michael Green)即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這次結果並非不可預料,只是諷刺的是,
拜登政府的首場考驗來自奧巴馬政府自棄強調民主重要性的國家——緬甸。格林形容奧巴
馬政府當年為應對中國,以現實政治博弈凌駕民主外交議程,為如今有意重拾後者的拜登
政府帶來挑戰,「如果拜登期望世界認真看待華府對民主的重新重視,新政府真的須迫切
作出回應」。
拜登政府將事件定性為軍事政變後,拜登周四(4日)在任內首份外交演說特別提到緬甸
問題,稱過去數日正跟盟友和伙伴密切合作,以令國際社會聯手應對緬甸的軍事政變。他
強調在民主政體,武裝力量永不應尋求推翻民眾意願或企圖抹殺可信選舉的結果。
日本麒麟啤酒率先中斷與緬軍合作
外界預期拜登將重啟制裁措施,但被質疑成效有限。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東南亞資深研究員波林(Greg Poling)向本報稱,拜登團隊很可能會跟歐洲、加拿大
和澳洲緊密協調制裁和孤立新的軍政府,但要日本和新加坡加入行列則較難——兩者是中
國以外對緬甸經濟最重要的國家。波林認為,隨着日本愈來愈多談及支持民主和良好管治
,拜登團隊有機會促請日方發聲和動用經濟影響力,日媒對此存疑,但日本啤酒業巨企麒
麟周五率先宣布將中止跟軍方相關企業的合資項目,打響外企因應政變撤資第一槍。早在
政變前,麒麟已因這惠及軍方的合資項目受人權組織施壓。
外界聯繫中美之爭 「誘人但誤導」
波林表示,對於外界把事件聯繫到中美之爭,他則有所保留。他認為把事件首先劃成涉及
中國或美國的做法是「誘人但誤導」,「沒有外國勢力對緬甸軍方有任何重要影響力,美
國可做的只不過是輕輕推動發展走往某一方向」。
不過,美緬破冰當年的地緣政治意義仍不容忽視。在波林眼中,美緬關係正常化肯定是奧
巴馬政府早期跟東盟關係進展的一大步,例如令奧巴馬可參與緬甸領袖同場的東盟峰會。
他提醒要判斷政變後事態發展是言之尚早,但相信美國難以重回「全面孤立」緬甸的做法
,因此舉對美國加強接觸東盟會帶來麻煩。
波林的推斷有迹可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周三(3日)跟東盟各成員國駐美大使通
話,除稱許「東盟成員國對危機的關注」,以及強調地區支持「立即恢復緬甸民主」的重
要,亦重申華府對擴大對東盟接觸(engagement)承諾。
涉煽動叛亂 素姬顧問被捕
被視為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左右手的全國民主聯盟(NLD)中堅成員、年屆79歲的溫登
(Win Htein),因觸犯煽動叛亂法例,周五(5日)早上在仰光的女兒家中被捕。溫登曾
為反抗軍政府管治反覆被捕繫獄多年,2010年重獲自由。他周四下午由首都內比都到仰光
,受訪指摘軍方政變「不智」,指軍方統領把國家帶往錯誤方向,籲人民歇盡所能反抗。
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APP)稱,迄今有逾130名官員、議員被拘留,至少14名著名民運
人士被捕。
同日,首都內比都數以十計不同政府部門公務員上載表示抗議的紅絲帶照片;仰光德貢大
學約300名師生在校內集會遊行抗議軍事政變。印尼總統佐科、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聯合
要求東盟召開特別會議,商討緬甸局勢。
(法新社、路透社)
───────────────────────────────────────
緬甸政變中國得利? 為未來美中關係增添變數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91117
新聞引據:採訪、Nikkei Asian, 美聯社
撰稿編輯:鄭景懋
緬甸軍方在1日發動政變,逮捕民選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等政府人士,再度
讓緬甸的民主轉型之路蒙上陰影。政變後,西方國家強力譴責,美國並揚言要重啟制裁,
緬甸重要的盟邦中國則態度低調,除了反映中緬關係的複雜性,也讓美中關係因中南半島
情勢更加複雜。
中國態度保留
緬甸1日發生軍事政變,國際社會紛感震驚並強烈批評,同時要求軍方立即釋放民選領袖
、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和其他被捕的政治領袖。北京第一時間的反
應則顯得謹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日表示,中國正進一步了解情況。他強調緬
甸是友好鄰邦,並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
定。
至於美國,剛上任的總統拜登(Joe Biden),在政變當天則發表聲明,譴責這是對緬甸的
民主轉型和法治的直接攻擊,並呼籲釋放翁山蘇姬等人,他更威脅美國會重新檢視對緬甸
採取制裁。
事實上,在政變發生的3週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剛訪問緬甸,並分別與翁山蘇姬及政變
後掌權的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會面。這趟訪問部分的目的,被認為
是替在去年11月大選勝出的翁山蘇姬背書,另一方面則是北京希望加速推動,在去年中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緬甸時雙方所承諾的發展計畫。不少觀察者認為,如此看來,緬甸軍
方領袖不太可能在沒有知會北京的情況下發動政變。
根據法新社報導,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中心主任尼可拉(Francoise Nicolas)
認為,「政變將把緬甸進一步推向中國懷抱,緬甸內部中西方投資失衡將會加劇」。不過
,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美聯社3日引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室主任趙干城的談
話認為,政變是一個不被歡迎的破壞。他說:「作為鄰國,我看不到對中國有任何好處,
所有中國的投資及基礎建設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會擔憂情勢的發展。」
緬中的複雜關係
中國在緬甸的礦產、石油及天然氣管線及其他基礎建設已投注了大量資金。中國也是緬甸
最大的貿易夥伴。儘管中國共產黨向來傾向與威權政權合作,但中國和緬甸軍方、在邊境
的中國少數民族武裝部隊,以及毒品交易等議題上,一直存在著衝突。
不僅如此,緬甸軍方也不滿中國在緬甸經濟佔據的主導地位,緬甸軍方在10年前曾經同意
進行民主改革,在保留軍方絕對權力的同時,釋放了翁山蘇姬,並讓她加入國會,進而成
為緬甸的實質領導人。
儘管翁山蘇姬在國際刑事法院上,為軍方對待洛興雅人(Rohingya)的暴行做出辯護,但她
過去幾年也開始向北京靠攏,而這可能加深了軍方領袖對於翁山蘇姬的不信任,特別是軍
方在近幾次大選中大幅落敗之後。
美聯社引述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亞太項目總監帕特爾
(Champa Patel)報導,緬甸軍方一直有可能進行奪權,尤其在翁山蘇姬與中國關係改善並
鞏固權力後,軍方的不安全感已進一步增加。
無論敏昂萊及其他軍事領袖,是基於內政、敵意、或是個人野心等因素而發動政變,中國
方面勢必會持續擴大對緬甸的影響力,透過已經展開的大型建設,以及涉入賭場、製造業
、房地產、石油管線及港口等商業項目。
像是由中國財團主導、位於緬甸西北的皎漂(Kyaukphyu)深水港,已經在上週展開環評程
序。這項建設是北京一帶一路倡議中「中緬經濟走廊」的一部分,為中國打開一條通往孟
加拉灣(Bay of Bengal)的通道。此外,中國也已經承諾在礦產、水力發電及其他基礎建
設上進行大量投資。
紐約大學專業研究學院全球事務中心(NYU 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Center
for Global Affairs)教授安克森(Chris Ankersen)認為,盡可能確保緬甸的穩定,符合
中國的戰略及既得利益。當一個緬甸必須要諮詢的對象,對中國來說是有利的。
未來發展看拜登態度
日經亞洲(Nikkei Asian)3日報導,雖然美國總統拜登已揚言可能對緬甸軍方祭出制裁,
但拜登及其他西方國家面臨的兩難是:若重新制裁並孤立緬甸,可能讓緬甸重新投入中國
懷抱。
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的羅素(Daniel Russel)說,
美國新政府不會接受一些偏激的現實政治論點所主張,是美國慫恿政變,以避免讓緬甸「
丟失」給了中國。
不過,羅素認為,緬甸的這場政變的確加強凸顯了,拜登政府捍衛民主治理,與中國政府
擁抱威權,兩者之間的強烈對比。而中國對緬甸軍事政權的支持,將讓降低美中緊張的任
務,變得更加複雜。
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計畫主任孫韻(Yun Sun)說,美國與中國
如何處理政變後的緬甸情勢,將決定他們與緬甸及區域其他勢力的關係。她認為中國想要
成為緬甸單獨保護者的機會不高,而中國目前的不表態與中立立場,則讓中國保有更多的
彈性。
───────────────────────────────────────
中國袒護緬軍政變致排華情緒激升 華社公開譴責中國政府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34011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緬甸軍方1日發動政變,拘捕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總統溫敏等政要,美國、英國等西方國
家紛紛予以譴責,中國卻阻止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譴責聲明,導致緬甸民眾對中國不滿,甚
至出現排華情緒升級趨勢,緬甸境內的數十萬華人陷入嚴重恐慌之中。自由亞洲電台(
RFA)5日報導,由於擔心血腥排華歷史重現,緬甸數十個華人組織紛紛發表聲明,譴責中
國政府縱容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要求軍方釋放翁山蘇姬等人。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為緬甸軍方辯護,試圖阻止安理會提案譴責。消
息4日晚間在緬甸傳開後,隨即引發當地民眾強烈反彈,網友紛紛透過社群媒體痛罵中國
政府,甚至擴大為針對在緬甸的中國人的行動,對緬籍華人加以謾罵和攻擊。
人在仰光的緬籍華人陳先生告訴RFA記者,中國袒護緬甸軍方的行徑被披露後,緬甸社會
的仇華情緒確實迅速升溫;他們現在非常擔憂,但因為無處可躲,只能待在家裡,提心吊
膽地關注事態走向。陳先生說,危機仍在醞釀中,具體發展仍不得而知,「現在要一有事
情的話,像我們當地的華人就是『罪魁禍首』了。」
要求匿名的華商領袖認為,中國在安理會上的表現,直接導致在緬甸的華人企業遭到仇視
;一旦西方國家發動制裁,這些在緬甸的中國民營企業基本上都要倒閉。一名親中的緬籍
華人也坦承,感受到危險和壓力,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家裡,不要出門。
據報導,這種恐慌和擔憂甚至蔓延到和中國關係密切的緬北民族武裝控制的區域,並引發
當地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不滿。包括名為「撣邦果敢民族」在內的數十個華人組織,4日晚
間以全緬華人的名義發表聲明,指出中國政府的做法可能會引爆緬甸的排華浪潮,強調將
站在公平正義的一方,和緬甸人民生死與共。
1960到1970年代,由於中共輸出革命支持緬甸共產黨,導致緬甸出現大規模排華事件,無
數華人慘遭殺害。因此,緬甸華人譴責中國政府支持緬甸軍事政變,並和全緬人民一起,
支持翁山蘇姬和溫敏。
對此,中國政府也迅速反擊,要求包括「撣邦果敢民族」的「推特」帳號刪除相關內容,
由親中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統一轉發消息,聲稱華人社團譴責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刺
激緬甸民眾,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一旦悲劇發生,中國難以有效保護華人。
───────────────────────────────────────
美國擬制裁緬甸政變 日本變成夾心餅
https://udn.com/news/story/121976/5235531
2021-02-05 22:01 聯合報 / 編譯羅方妤/即時報導
緬甸軍方一日發動政變,逮捕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及所屬「全國民主聯盟」(NLD)的要角
,震驚全球。美國總統拜登在美東時間1日表示,考慮再度制裁緬甸。日本共同社分析,
日本陷入兩難,一方面可能被美國要求制裁,另一方面又要顧慮長年和緬甸軍方友好關係
共同社指出,日本採取謹慎態度是因為,如果和作為印太地區要衝的緬甸保持距離,只會
任由中國大陸擴大影響力。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在5日針對調整和緬甸經濟合作,因應
制裁可能性僅表示:「我們關注事態發生的同時會探討應對措施。」
緬甸軍方在1日逮捕翁山蘇姬等人,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僅在談話中表示,「嚴重關切
此事」,但沒有使用「政變」一詞,也沒有譴責緬甸。
自民黨外交小組在5日會議彙總譴責緬甸政變的決議,與會者表示,「行動和措辭不能過
於嚴厲,使其更加倒向中國」。
然而,若美國總統拜登決定實施制裁,日本也可能被要求步調一致。首相邸消息人士表示
:「如果日本被美國呼籲一起制裁,就會相當苦惱。」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