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後梅克爾時代:影響美中角力的關鍵選舉,9月登場!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7-27 15:10:48
標題: 後梅克爾時代:影響美中角力的關鍵選舉,9月登場!「台灣」成為德國政黨的關
鍵字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38688
張玉馨 2021-07-27 10:10
https://i.imgur.com/8ka3v6V.jpg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AP)
德國九月將舉行聯邦議院大選,除了選出新任議員以外,也將決定梅克爾的接班人。由於
美中抗衡的國際局勢已然成形,歐洲「第三勢力」的角色舉足輕重,而德國又是歐盟領頭
羊,因此這場選舉可謂足以影響世界。六月底,德國各個黨派的政見白皮書紛紛出爐,每
個政黨都在外交政策中明確提及「中國」,且幾乎都規劃「對中政策」、部分甚至提出「
對台政策」。以下解析:究竟對台灣人而言,這場選舉的「看點」在哪裡?各政黨的基本
主張是什麼?哪個政黨對台最友善?
今年大選的重要性遠甚於「選出議員」
德國將於9月26日舉行大選,選出第20屆聯邦議院議員。德國政體屬於內閣制,總理通常
由議院最大黨領袖擔任,德國亦為多黨制國家,政黨也將於議院大選後進行協商,組成過
半數聯合政府共同執政。因此,4年一度的聯邦議院選舉不僅僅是選出國會議員,亦將決
定德國接下來4年的實質領導人、部會首長以及執政團隊。
不同於過去四屆大選都由梅克爾(Angela Merkel)毫無懸念擔任總理,此次大選將選出
所謂的「梅克爾接班人」,因此格外受到外界關注。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於2000年成為基
督教民主聯盟(CDU)黨魁,並自2005年起擔任國家總理,迄今已近16年。由於梅克爾已
於2018年宣布不再尋求連任,本次聯邦議院大選也將為長達16年的「梅克爾時代」正式劃
下句號。
德國總理除了有權決定德國內政方針,在國際政治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德國對歐盟有重要
影響力——在政治上,德國與法國自二戰後便為推動歐洲一體化之核心國家;在經濟上,
德國GDP為歐盟成員國中最高,比重佔歐盟全體近四分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德國位於歐
洲中心,是歐洲交通樞紐,更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極具地緣重要性。因爲上述政經、
地緣優勢,德國在歐盟佔據領導地位,梅克爾於其任內也常被外界視同歐盟實際領導人,
在如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等事件中擘劃歐盟整體的政策。
因此,本屆聯邦議院大選雖在實質上只是選出新任國會議員,但是政治影響力非同小可,
不僅將決定德國在「後梅克爾時代」的執政團隊,更可能決定日後歐盟整體走向,更有甚
者,隨著歐盟在國際政治上漸漸位居要角,德國總理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擴及全球。
美中角力、拜登上任與歐盟的角色
隨著兩強之一的蘇聯於1990年代初期解體,美國在後冷戰時期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
(super power),全球政治邁入了所謂「一超多強」的局勢。不過,這樣的格局在近年
隨著中國崛起,逐漸發生變化。
這樣的改變,可以從美國對華政策窺見端倪——1970年代,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
府在「聯中制蘇」策略下,與北京化敵為友,這個親中政策一直延續到了冷戰結束以後,
不過卻在近年改變。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執政後期逐漸落實「再平衡」重返亞洲,
在川普(Donald Trump)時期,美中交鋒更為明確,川普的單邊主義及反全球化作風,加
上習近平上任後中國逐漸展露野心,使美國對中國態度由「接觸、友善」轉變為「競爭、
對抗」。
由於民主黨親中色彩向來較為鮮明,美國新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後,外界對
其外交政策關注焦點之一,便在於是否繼續延續川普對中「對抗」(confrontation)強
硬立場?拜登幕僚雖否認將「對抗」中國,但是強調以「競爭」(competition)處理對
中關係,意即拜登政府雖不會與中國進行惡意對抗,但基調上並不否認川普時期將中國視
為對手的評估,也將延續這項立場。
拜登上任以來的外交實際作為,包含強化印太地區夥伴關係(如甫上任即舉行美日、美韓
2+2會談)、於數場峰會明確提及台海安全等,均與上述「對中競爭」方針相符,美中兩
國抗衡的國際局勢儼然成形。
另一方面,與川普截然不同的是,拜登將揚棄川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重回多邊主
義路線。此轉轍意味著美國更加重視國際盟友,將尤其積極修補川普時代大幅惡化的美歐
關係。然而,拜登對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重視,也為歐盟諸國過去「一方面在安全上依賴
美國、另一方面在經濟上依賴中國」的應對模式帶來挑戰,當美中角力明確化後,德國及
歐盟的對中政策勢必將被推至台前接受更多審視,「中立」立場可能受到更多壓力。
德國既有對中政策軟弱,但日趨強硬
德國過往的對中政策又是如何?事實上,過去梅克爾政府的對中政策一向被視為「軟弱」
,或至少並不強硬,背後自然考量了中國龐大的市場。根據德國聯邦經濟部,中國已經連
續五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根據歐盟統計局,中國更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
大的貿易夥伴。一般認為,德國經濟早已對中國產生依賴,且無法逆轉。
不過,隨著美中抗衡國際局勢的成形,德國對中態度也漸趨強硬,不僅民間「改變對中態
度」的呼聲漸出,在官方會晤中,德國政府也對環保、人權等議題著墨更深,直接在檯面
上提及這些令中國不快的議題,這是在過去較為少見的。
德國外交政策(特別是對中政策)在現行國際局勢下顯得越發關鍵,除了歐盟本就與美、
中並列三大經濟體外,更因為歐盟將成為美中同時爭取的對象,將是影響兩強角力下的「
關鍵第三方」。因此,2021德國大選被外界視為當代政治分水嶺不無道理——除了象徵梅
克爾時代的結束,在全球政治上亦或將標誌出下個時代的開端。
那麼,德國乃至於歐盟全體的對中政策,究竟是否可能隨著梅克爾卸任改弦易轍?若是換
人執政,其他政黨的對中政策是否可能更加強硬?接下來的德國執政團隊,對台海問題又
站在什麼立場?隨著德國各政黨的競選政見在6月底紛紛出爐,上述問題的答案也逐漸清
晰。
德國主要政黨與其基本立場
德國傳統兩大政黨為中間偏右之基民盟(CDU)與中間偏左之社民黨(SPD),這兩大政黨
長期以來因為相對溫和而受多數選民支持,同時是二戰以來德國唯二擔任過總理的執政黨
。不過,溫和與沒有立場只有一線之隔,現在的社民黨也顯然受到這點困擾,中間選民傾
向選擇基民盟,立場更左的政黨有其他更基進的選項,因此在目前的民調中,社民黨的支
持度已退居第三。
超越社民黨而成為目前第二大黨的是綠黨(die Grunen),成立於1993年,是以「環境保
育」為核心政治主張的新型政黨,以既有左右光譜區分的話,亦屬中間偏左。儘管綠黨不
曾在中央獲得執政權,但是在地方政府已有執政經驗。
較社民黨與綠黨更「左」的是左翼黨(die Linke),由前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
SED)與前西德的左派勢力合流後組成。左翼黨立場偏向「本格派」的馬克思主義者,重
視勞工權益、階級鬥爭,也因而在外交政策上著力不深。
與左翼黨立場相左的是在光譜的另一端的自由民主黨(FDP),自民黨以經濟自由主義為
其核心主張,相信市場的力量,因而主張自由貿易、小政府、去管制化等典型新自由主義
政策,不過,自民黨在政治方面也有其主張,強烈捍衛個人自由不受國家侵害,力求限縮
政府對公民的干涉。
最後,趁著難民危機、排外風氣崛起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是德國政壇的新興勢力。
AfD被視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也就是並不真正具備想實踐的政治理想,而是以煽動選民
情緒為搶佔支持率的方式。因此一般認為,AfD除「排外」、「拒絕平等」、「偏狹的國
族主義」外,難謂有中心理念,其政策也時而彼此相左,但是仍以「本土草根」、「貼近
底層」的形象吸引一般大眾支持。
德國政黨「政策白皮書」之對中政策
總體來說,立場居於中立的傳統兩大黨,對中國的態度均是「是對手也是夥伴」,試圖在
競爭與合作間取得平衡;相對而言,社民黨比起基民盟更敢於對「中國侵害人權」表態,
也明確提及「關切台灣」。
至於基民盟本次強力對手綠黨,對中政策非常強硬,理由除了中國的環境政策有待加強外
,綠黨更對中國境內人權現況表示不滿,並且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綠黨主張以法律抵制
強迫勞動的貨品進入歐盟市場。此外在對台關係上,綠黨明確表態,中國不得以違背台灣
人民意志的方式統一台灣,且表示欲與台灣建立政治上的交流。
比起綠黨,自民黨的「挺台」態度更加明確:在與中國的合作關係上,自民黨同樣主張必
須以中國遵守國際法為前提,而在對台政策上,自民黨更進一步主張要與其他民主國家共
同策劃戰略,阻止中國武力犯台。
最後,AfD與左翼黨這兩個小黨的對中政策均相對空泛:AfD將中國威脅放到「東西對立」
的模式中理解,主要針對中國「一帶一路」提出德國的因應策略;而左翼黨則與眾不同,
明確表態將與中國維持和平理性的國際關係。
基民盟:中國是「最大挑戰」
基民盟的政策白皮書題為《穩定與創新的章程:一同邁向現代德國》,此章程也是基民盟
首次將與全球相關的政策置於開端,且分為兩章,顯見社民黨相當重視德國此後的國際角
色。
在第一章〈德國在世界的新責任:源自對和平、自由與人權之追求〉中,基民盟確立了屢
被中國外交部斥為「西方標準」的「和平、自由、人權」等理念的「普世」價值,並且有
一節專門討論「中國」。基民盟認為「目前最大的外交及安全層面上的政治挑戰」來自中
國,除了將中國視為競爭與合作對象外,也明確指出中國是「系統性的敵手」。
對此,基民盟提出了包含對抗與合作的「兩面策略」。基民盟主張,一方面要在必要時回
擊中國的野心,後盾就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以及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關係,並且應特別
保護德國的高科技與資料,避免陷入危險的依賴;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努力與中國合作
,不過在此基民盟也強調了,真正的夥伴關係只有建立在公平競爭、對等條件、落實互惠
原則等基礎上,在此暗示了,中國直至目前為止仍對外資進入中國設下重重限制。
此外基民盟也強調,上述政策應以在「歐洲層次」的落實為目標,亦即希望朝向凝聚歐盟
整體乃至於西方整體的方向前進。
綠黨:不得違背台灣人民意志統一台灣、壓迫維吾爾人是國際犯罪
在綠黨的政策白皮書中,同樣有一節專門針對中國,甚且直接提及台灣。綠黨對中態度非
常強硬,直接指出:「我們要求中國停止加劇中的迫害人權行為,比方說新疆、西藏及情
況越發嚴重的香港。」更明確點明,中國正嘗試動搖既有國際準則,因此除了將與中國建
立有建設性的合作關係,也應該對「反擊策略」做好準備。
雖與中國保持合作,但綠黨特別強調這種合作「不得以第三國或人權、公民權」為犧牲品
,在此的「第三國」顯然指涉了中國對台的野心,而「人權」則特別針對新疆的強制勞動
。在對台政策上,綠黨表態雖以歐盟「一個中國原則」為立場,但是在白皮書中強調「不
允許以違背台灣人民意志的方式強制統一台灣。」同時,綠黨「欲與台灣建立政治上的交
流」並且明確「支持台灣加入WHO」。
在保護人權方面,綠黨表示期待中國改善勞動條件,更點名由於新疆的情況違背基本人權
,因此歐盟的「供應鏈法」應該要求「由強制勞動生產出的產品,不得進入自家市場」。
綠黨更主張,德國應該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機制下,主張在新疆發起「事實追查任務」,
並且應該將對維吾爾族人的壓迫視作「國際犯罪」,在此駁斥了中國面對國際施壓時,屢
屢叫囂「切勿干涉中國內政」的回應。
在兩國上述基本價值多處悖離的情形下,綠黨並不同意梅克爾汲汲追求的「中歐全面投資
協定」,並表示要凝聚歐洲內部、建立更緊密的跨大西洋合作關係,以因應中國。
綠黨同時提出其「印太戰略」,表示將與印太地區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並將台灣與日
、韓、紐、澳並列,視為除了東協以外的重要「夥伴國」,背後原因是綠黨的印太戰略是
以「強化公民社會」為核心,希望與理念一致的國家,在「法治國與民主、強化多邊主義
、數位化和氣候保護」這些面向上合作,追求全球的共同利益。
社民黨:關切台灣現況、中國須負起更多責任
中間偏左的社民黨與國族主義式的號召保持距離,對外政策以「團結歐洲」為核心,該章
節以〈世界上的主權歐洲〉(Souveränes Europa in der Welt)為題。在此之下社民黨
提出了「強化團結」、「推廣民主」、「維護和平」等外交目標,並在〈培育歐洲鄰國關
係〉這個小節中提起,在中國崛起下,不論是經濟、政治或環境的全球議題,若無北京參
與,都不可能有解方,然而,歐洲與中國在利益與價值上的衝突也隨之增加,歐洲必然更
須勇於肩負責任。
在此脈絡下,社民黨明確對香港、新疆、台灣三地現況作出表態——「我們譴責對少數民
族越發嚴重的人權迫害,特別是維吾爾族穆斯林。在香港,必須維持已向國際宣誓過的『
一國兩制』原則。台灣所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對此非常關切。」儘管語調遠不如綠
黨堅定,也未對上述情形提出具體因應策略,總體而言,社民黨仍然主張「中國須負起更
多國際責任」,其中包含應更積極參與裁撤軍武。
自民黨:支持民主台灣
自民黨毫無疑問是德國最友台的政黨,過去也常有自民黨政治人物發表親台言論。在其政
策白皮書中,除了以一節〈歐盟—中國關係的明確性〉(Klarheit bei EU-China-Bezie-
hungen)描述對中政策,也以一整節的〈支持民主台灣〉(Das demokratische Taiwan
unterstutzen)描述對台政策。
在〈歐盟—中國關係的明確性〉中,一項主張市場自由的自民黨表示欲與中國深化經濟合
作,但是前提是中國的行為必須符合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WTO與國際勞工組織(ILO)
的相關規範。顯然,自民黨對中國政府保護性的政策相當詬病,也對新疆強制勞動的表示
關切。
意即,自民黨重視《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但是前提是中國不得違背其國際法義務,因此
該協定仍待大幅修改。同時自民黨也支持歐盟對侵犯人權的中國官員進行制裁,並表示這
也是那些受中國挑釁行為所苦的鄰國對歐盟的期望。
而在〈支持民主台灣〉中,自民黨開篇便表示:「我們支持台灣民主與法治的發展,以成
功替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權統治。」
至於針對台海問題,自民黨表示:「中國若要統一台灣,只能以和平共識完成。對於中國
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我們表示最深的譴責。我們希望能與歐洲的夥伴和其他民主國家(如
澳洲、日本、印度和美國)共同規劃一項戰略,以阻擋中國以武力奪取台灣、讓中國維持
在外交方式。我們的長期目標是中國與台灣能透過和平對話達成協議,使台灣的公民能夠
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未來。」
這是自民黨自刪除一中原則之後,更進一步表態支持台灣,且提出具體外交策略,值得台
灣民眾矚目。
AfD與左翼黨:對中政策均不具體
AfD與左翼黨恰在政治光譜的兩端,值得玩味的是兩者的對中政策均不明確。理由除了身
為小黨,支持者在意的是在特定議題上立場,因此無需規劃完整的外交政策外,或許也受
其激進而相對偏狹的政治立場影響,使其外交政策與對中政策相對空泛。
被視為右翼民粹政黨的AfD也在政策白皮書中,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不過,AfD的對中政
策並不如前述政黨明確、詳細,而是將中國的挑戰置入「東西對立」的思維來理解。AfD
表示,無論如何中國是德國的貿易夥伴,但是德國應該規劃出「由西向東」的基礎建設投
資計畫,以因應中國「一帶一路」由東向西的外交政策。
不同於上述所有政黨,或軟或硬但都將中國視為挑戰或對手,左翼黨對中國並不抱持批評
態度。事實上,左翼黨不太在外交政策上有所著墨,對國際佈局隻字未提,僅以寥寥數語
提及主張裁撤軍事武器。然而同時,左翼黨或許如同部分思維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左派,對
中國與俄羅斯抱持好感,明確提及追求和平理性的國際關係,「對象也包含俄國與中國」。
各政黨目前支持率
由於德國是多黨制國家,選舉後將由得票數相加逾五成的政黨組成執政聯盟。根據弗沙研
究所最新民調,目前基民盟支持率仍然維持領先,在30%上下擺動,但是日前德國西部發
生嚴重水災,總理候選人拉謝特近期視察時嬉皮笑臉,引起民眾不滿,勢必也將對支持率
造成影響。
緊追在後的是綠黨,它同樣因為水災而民調下滑。綠黨曾經一度與基民盟不相上下,但因
為水災處理不力,目前支持率約為20%。再次之則為15%的社民黨,而最挺台的自民黨支
持率在今年意外攀升,目前約12%。
這樣的支持率下,聯合內閣的組成方式相當多,目前也尚不明朗,不過,挺台立場較為明
確的傳統小黨,都不無可能成為聯合內閣一員。除了基民盟很可能繼續穩坐總理寶座外,
從未有中央執政機會的綠黨也可能成為執政夥伴,而支持率攀升中的自民黨則很可能成為
組閣的關鍵少數。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