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默克爾決策求穩 率德歐渡債務難民危機 拆彈16年 歐洲女王謝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9-23 09:02:55
標題: 默克爾決策求穩 率德歐渡債務難民危機 拆彈16年 歐洲女王謝幕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j1FJIL
https://i.imgur.com/XGlhg45.jpg
默克爾2000年當選基民盟黨魁,時年51歲。(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
今屆德國大選將於下周日(26日)舉行,標誌執政16年的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
即將卸任,德國以至歐洲的「默克爾時代」正式落幕。
德國本世紀初曾被貶為「歐洲病夫」,默克爾2005年當上德國首名女總理,打破男性主宰
局面之際,全國失業率剛超過11%,但執政16年過後,德國已成為歐洲的政經龍頭。默克
爾任內經歷歐債危機、難民湧入、極右民粹以至新冠疫情等重大衝擊,始終沉着應戰,帶
領德國、歐洲以至全球渡過重重危機,恍如穩定大局的「定海神針」。周日大選不單決定
德國下任總理,還牽動一代「歐洲女王」卸任後的歐洲和國際政壇走向。
明報記者 甄梓鈴
在德國人眼中,執政16年的默克爾是危機處理高手,甚至為她送上「媽咪」(Mutti)這
外號。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系主任科萊(Alistair Cole)向本報指出,默
克爾在執政期間一直代表德國和歐洲政治的重心,「默克爾時代是一個自信的德國:中歐
大國,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方面(體現)」。不過科萊亦點出,
外界對默克爾其中一個評價是沒帶來太多實質改變,有反對者指她「製造混亂、缺乏連貫
的全球視野」,不像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帶來具象徵意義的勞工改革,
亦有批評者認為默克爾忽視基礎設施及數碼經濟等現行問題。
東德出身塑沉實性格 主張緊縮抗歐債
默克爾任內首項重大挑戰,便是2008年金融海嘯及隨後的歐債危機,在多國經濟停滯之際
,德國經濟逆勢成長,得以主導歐盟對希臘的財政援助方案,堅持債務國必須實施緊縮政
策減少公共支出,才可獲國際援助。默克爾放狠話:「只要我活着,就不會看到共同債務
」,盡顯她立場強硬,處處捍衛德國利益。科萊說,正因為默克爾堅持對西班牙、意大利
在內的南歐債務國實行強硬財政緊縮,導致這些國家的反德情緒上升,希臘尤甚。《經濟
學人》形容默克爾面對內政與歐債危機的一貫態度是小心謹慎決策,若可能就會拖延決定
,並經常深思熟慮而非形塑公眾輿論。
「我們能做到」 開門迎難民政治豪賭
默克爾2019年接受《南德意志報》訪問時坦言,她的領導風格是受成長經歷影響,在東德
生活的35年裏,她養成沉實性格,其觀點一直和官方不同,但她說:「我獨自一人持有這
些觀點,或者很少與人分享。這就是為什麼當別人對事物的看法與我不同時,並不會困擾
我。」
科萊稱,默克爾在其他議題亦表現出慷慨一面,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便是一例,面對大量
庇護請求,默克爾曾到訪難民中心,並公開表示「我們能做到」,敞開大門接納逾百萬難
民。分析形容默克爾的難民政策為政治豪賭,雖為德國帶來國際聲望,卻造成社會內部矛
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憑高舉排外、反移民旗幟趁機崛起,而針對外來者的襲擊事
件日漸加劇,加上「孤狼式」恐襲頻生,使她承受多方壓力。
去到任期尾聲,默克爾要應對新冠疫情,挑戰重重。德國去年初成功壓下第一波疫情,但
到年底受挫於第二波疫情,掌聲漸變噓聲;同時她一改謹慎理財立場,推動歐盟舉債設立
復蘇基金,被視為嘗試團結歐洲的大膽之舉。
另邊廂,中國在默克爾任內逐漸發展成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隨着西方反華情緒日漸升溫
,默克爾任內對中國的友好政策、「以貿易促進改變」的主張亦受到質疑。
「默克爾留下最重要的遺產在於,在全球性危機時期,她提供了穩定……她的成就是帶領
德國、歐洲,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領導世界相當安全地渡過難關。」為默克爾撰寫傳記的德
國記者博爾曼(Ralph Bollmann)如此評價默克爾的總理生涯,而處理危機佔用了如此多
精力,以至她「沒有多少時間處理其他問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容克則形容默克爾16年
間「把很多事情做對,並無犯下大錯」。「歐洲女王」即將離開政治舞台,這16年來建立
的政治遺產,有多少能保留下來,勢成外界焦點。
後世如何寫功過?默克爾:她嘗試過了
2019年在德國東北部小鎮施特拉爾松德出席活動時,默克爾被記者問到,50年之後的兒童
讀歷史書時,她希望孩子們會讀到自己的什麼;默克爾思考數秒,微笑答道:「她嘗試過
了。」
柏林牆倒 物理學家轉踏從政路
https://i.imgur.com/BjAkEep.jpg
2014年世界盃,默克爾(左)和時任德國總統高克(右)親赴巴西,見證德國隊決賽取勝
奪冠。(資料圖片)
https://i.imgur.com/11SR5AV.jpg
怕狗的默克爾憶述2007年與俄總統普京會晤時說,普京「應該很清楚我不是很想與他的狗
見面」。(資料圖片)
現年67歲的默克爾1954年7月17日出生於西德漢堡,她3個月大時,父親接到教會任命,舉
家移居東德小鎮滕普林(Templin)。默克爾在東德接受教育成長,強項是俄語和數學,
其後入讀萊比錫大學,曾在校內當酒保掙生活費,1986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一心想做科
學家。原姓卡斯納(Kasner)的她經歷兩段婚姻,1977年首次結婚後冠上夫姓,即使後來
離婚並嫁予第二任丈夫紹爾(Joachim Sauer),仍沿用前夫姓氏。
「那裏曾只有一堵黑暗的牆,一道門突然打開了。」柏林圍牆1989年倒下,成為35歲的默
克爾的人生轉捩點,由科研轉跑道從政。她加入東德新政黨「民主覺醒黨」,翌年隨政黨
合併加入東德基民盟。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東西德基民盟再合併,默克爾代表該
黨參選國會並當選,獲時任總理科爾(Helmut Kohl)延攬入閣,擔任婦女與青年部長;
1994年轉任環境部長,曾參與規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工作。
默克爾早期政途獲科爾重用,科爾人前人後總稱呼她「我的小姑娘」(Mein Madchen),
但2000年科爾捲入政治獻金醜聞時,默克爾「倒戈」要求科爾下台,並繼任基民盟主席,
直到2005年以51歲之齡當選總理,16年的「默克爾時代」由此揭開序幕。
「默克爾時代」十大事件
首名女性兼東德出身的總理
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成長於東德的默克爾踏上從政路並迅速冒起,2000年當選基民盟黨
魁,2005年大選後成為德國史上首名女總理,也是兩德統一後首名前東德地區出身的總理
歐債危機 堅持緊縮護歐元區
2008年歐債危機爆發後,默克爾強硬力主緊縮政策,作為同意財政援助的條件;後來希臘
債務危機一再死灰復燃,歐盟、歐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三頭馬車」屢為希
臘提供新的緊急紓困資金,默克爾堅持雅典須履行緊縮承諾,即使2015年激進左翼聯盟(
Syriza)上台後嘗試發起挑戰,但在默克爾主導歐盟下收穫甚微
3.11日本核災 德核能政策急轉彎
默克爾2010年曾定下延長現有核電站壽命12年的目標,但翌年3月11日發生福島核事故,
默克爾4日後即宣布一口氣關閉全國總共17座核電站中最陳舊的7座,其後決定在2022年底
前關閉所有核電站,使德國將成為首個徹底棄核的發達工業國
稜鏡門揭華府監控 德美關係受考驗
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2013年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實施名為稜鏡計劃(
PRISM)的大規模竊聽監控行動,對象包括默克爾等外國領袖,引起德國不滿,衝擊兩國
關係;默克爾當時公開抨擊施壓,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翌年保證任內不會再竊聽德國政要
歐洲難民危機 敞開大門成政治豪賭
敘利亞內戰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崛起,令當地大批民眾流離失所,最終演
變至2015年9月的湧歐難民潮;危機迫在眉睫,默克爾決定敞開國門接收難民,展現人道
關懷,贏得國際聲望,但決策後來漸惹反彈,間接促成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打「反移
民牌」崛起,成為戰後首個躋身聯邦國會的極右政黨
英國脫歐新挑戰 「定海神針」再發功
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意外過關,在英國和歐盟談判不順下,英國「無協議脫歐」的陰
霾長年籠罩歐洲,默克爾再現「定海神針」作用,一方面重視英歐未來關係,調和歐盟內
部強硬聲音,另一方面在北愛爾蘭邊界和市場准入等問題堅持原則;最終英國在各方妥協
下今年有序結束脫歐過渡期,避免市場動盪
特朗普崛起 受寄望捍衛自由世界
2016年11月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標誌着西方右翼民粹浪潮的高峰,亦令僅餘資歷最深厚
的西方大國領袖默克爾被寄予厚望,例如《紐約時報》形容默克爾勢成西方自由主義世界
的「最後捍衛者」;默克爾帶領德國以至歐洲力抗特朗普單邊主義以至迥異價值觀的影響
,直至親歐的拜登今年入主白宮
12次到訪 對華溫和取態惹質疑
默克爾2007年會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發外交風波後,堅持對華採取溫和路線,擴大
經貿關係。截至2019年9月,默克爾任內訪問中國12次,是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領袖之一
;另邊廂傾向低調處理對華人權爭議,代表作是2018年說服中方放行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
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但近年隨着香港和新疆等爭議升溫,默克爾對華友好態度漸受爭議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 抗疫高開低走損民望
新冠疫情去年起肆虐全球,德國也不例外,默克爾因初期應對得力而民望上升,但出現新
一波疫情後失色,為任內政績帶來瑕疵。默克爾同意舉債應對疫下經濟危機,也引來批評
聲音
欽點繼任人墮馬 拉舍特上位
默克爾2018年10月宣布卸任基民盟主席,不再尋求連任總理。同年12月基民盟選出「小默
克爾」克蘭普-卡倫鮑爾繼任黨主席,但這默克爾屬意的繼任人無力平息黨內異議,決定
請辭,由另一主張延續默克爾路線的拉舍特代替,但後者民望未如理想。
───────────────────────────────────────
16年總理生涯將落幕 德國媽媽梅克爾務實作風樹立典範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10165
新聞引據:採訪、法新社、衛報、南華早報
撰稿編輯:鄭景懋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即將在9月底正式卸任,結束她長達16年的總理生涯。梅
克爾冷靜的行事作風,在多場關鍵危機中,帶領德國及全世界度過了難關,也讓她成為過
去數十年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在9月卸下總理職務,德國也將接著選出新的總理。梅克爾擔任四屆
總理、在位長達16年,被德國人暱稱她「媽媽」,是許多德國人心目中「永遠的總理」,
她也是德國第一位自願下台的總理。而就在歐美各國威權民粹主義風起雲湧之際,梅克爾
被視為是「自由世界的領袖」。
從科學界到政壇 梅克爾樹立穩健務實風格
回顧梅克爾的總理生涯,她的支持者會說,她穩健、務實的領導風格,帶領德國度過了無
數次的全球危機。但批評者則認為,她漸進調和式的領導風格,一直盡可能尋求最大公約
數的共識作法,缺乏大膽的視野,無法讓歐洲及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為未來做好準備。
現年67歲的梅克爾,是在鐵幕下的東德出生長大,成年後她成為一名量子化學家。在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梅克爾轉身投入政治,並逐步成為德國基督教民主黨(CDU)的領袖,
並在2005年成為德國首位女性總理。
民粹與強人興起 梅克爾冷靜溫暖帶來平衡
在世界各國近年興起民粹主義、強人政治風潮的同時,梅克爾沉著、冷靜與溫暖的行事作
風,也為如川普、蒲亭等強勢男性領袖主導的世界政壇,帶來一種平衡的作用。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的一份民調顯示,在多數西方國家的大部分民
眾「有信心梅克爾在處理全球事務上會做正確的事。」
奉行撙節度歐債危機 全力推動無核家園
梅克爾被許多人視為是穩定的代名詞。她的決策通常反映出德國多數人的民意。她也讓原
本極端保守的基民黨朝向中間派靠攏,吸引到廣泛的女性族群及都會選民。
在梅克爾任內,德國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梅克爾雖然被批評採用嚴厲的樽
節政策,透過大幅削減政府支出來維持財政紀律,但支持者認為,她讓一度動盪的歐元區
安然度過了危機。
梅克爾任內另一項重大的決策,就是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決定逐步淘汰德國的核能
發電廠,並啟動朝綠色能源轉型計畫。
德國準備在明年年底關閉最後6座核能電廠,實現無核家園,但梅克爾也不得不面對一些
批評聲浪,認為德國需仰賴提高燃煤及天然氣發電的比例,才能完成能源轉型。
堅持寬容移民 助長歐洲極右翼趁勢崛起
梅克爾任內最大膽的政治決策,應該就是在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之際,堅持開放德國邊界
,不強制驅逐來自伊拉克及敘利亞,超過100萬名尋求庇護的移民。
這項決定雖然受到人權團體的支持,卻也成為高舉反移民旗幟的歐洲極右翼政黨,快速崛
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像是「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此後成為德國二戰後第一個進入國會
的極右翼政黨;匈牙利及波蘭的極右翼政黨更取得了執政權,右翼政黨在歐洲議會的席次
也大幅提升。
對中國立場受質疑 未強硬應對中國人權議題
相對於她在移民政策上的寬容開放,梅克爾對於中國的立場則受到不少人的質疑。特別是
對中國近年對新疆維吾爾人的人權侵害、對香港異議人士的打壓,以及通訊巨擘華為在5G
市場引發的爭議等,梅克爾並沒有採取強硬的立場。
在梅克爾任內,德國不斷加強與中國在商業貿易上的往來,梅克爾也試圖把與中德兩國的
經貿關係,與中國爭議性的議題分開處理。像是歐盟與中國去年年底所達成的大規模歐中
投資協定,就是在德國的大力推動下所促成的。
然而,由於歐盟與中國因為新疆議題而相互祭出制裁,這項協議也隨著雙方關係的急速惡
化,目前已遭到凍結。
對中國政策 梅克爾的最大盲點
南華早報報導,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研究員巴爾金
(Noah Barkin)在一份評價梅克爾外交政策的報告中,點出中國是梅克爾「最大的盲點」
。巴爾金認為,梅克爾太慢認知到在習近平統治下中國路線的轉向對德國帶來的風險,也
無法相應地調整她的政策。
16年總理告別政壇 梅克爾影響力難取代
漫長16年總理生涯,梅克爾在德國及全球政壇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儘管她的諸多決定
,留下一些褒貶不一的評價,但可以確定的是,她的離開,將為德國政治留下了巨大的缺
口,無論誰在9月26日的選舉中勝出,都難以取代梅克爾過去十幾年來為德國與世界帶來
的影響力。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