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清邁遊記【十】柴迪隆寺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3-06-02 11:11:09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4501
(耽擱許久才寫完,請見諒)
看過了「盼道寺」,隔鄰是每個遊客來「清邁」必訪的「柴迪隆寺」。本就是來此出
差的旅伴,已在被招待的城市巡禮中踩點過了,算是來得飛快的舊地重遊,好在相挺的情
義足夠,沒嘀咕得再多花一筆門票錢。
身為古城最知名的寺廟,想當然資金充沛,由被封擋的車道大門就能望見主殿金光閃
閃,偏處給遊客走的塔門也撩目,疊層的白色構體上,炫金團花漫綻,多彩寶石鑲嵌,有
種西洋洛可可風格已播傳來此的錯覺。仔細辨了一下,上頭除了有熟悉的多頭納迦、擺手
揚舞的「緊那羅」、還有象頭鳥身的奇獸,它似乎叫「Nok Hatsadiling」,為泰北特有
種。
進去後買了票,正對的是座小殿,它不知融合了哪裡的地域風格,閣樓般的頂部雖與
「蘭納」式廟宇相像,卻沒有慣常的多層交疊,反倒是拉尖的脊冠分化為三。主體的樣式
差異就大了,呈厚實的立方狀,但也不會因此顯得笨重,四面開散的垂簷下,各有門廊探
伸,藉門簷的山形交劃與納迦飛挑豐沛視覺。這自然招引了初來遊客的目光,不過更多是
因裏頭收置了對「清邁」很重要的「城市之柱」。
這聖物被當地人稱作「Inthakhin」,有著天神「因陀羅」(Indra)賜禮的意味,早
期被奉在「英剎欽寺」,由碑文看,是「Kawila王」從緬甸手裡收復「清邁」後,把它移
來至此。他還設了一對巨大怒面夜叉守望,一尊較近,就在視野可見的鑲金亭閣,另一則
在院落遠端對稱的那一角,同時也於殿外種了龍腦香,即眼前相當高聳這棵,我想這巨偉
的形姿應蘊含著他的祈念,願「清邁」能永遠繁榮安定著,不再被戰亂所傷。
環望了一陣,我走入殿裡,原本略顯低調的外在素雅,剎那間轉為滿目華亂。殿心是
個炫亮堆疊台座,塔式冠頂下佛陀肅立,台緣有納迦騰躍,賦予線條更多流動感,居中是
相當搶戲的「Kirtimukha」,他一面吞噬自我軀身,一面下望圖面的成列塔柱。這些是代
表王國各地的「城市之柱」嗎?我妄自猜測著,也思索是否那才是原貌,畢竟眼前壇座嚴
格說來不像柱,比較像柱頂飾綴,莫非蘊含願力的柱身都釘入了地底?
除了壇座,周邊也佈設了各樣飾綴,金質翻葉懸燈與代表王權的九層傘「chatra」相
呼應,天花板則有菩薩環圍,搭配著繁花開綻如漣漪,再者便是四面滿牆的彩繪。將快門
瘋狂按過後,我走到近處瞧,可惜憑著薄微的認知,挺難推敲出是在記述什麼。較有譜的
應為正面那幅,推估是結盟後,人民把「孟萊」封神般崇拜,其它二王作陪襯。接續三王
同聚一殿,一人指著地圖,可能在規劃「清曼寺」與「城市之柱」的砌設。隔壁就是蓋好
的殿閣了,聖柱於中,一赤一紫的夜叉兩側護守,初代「英剎欽寺」三簷疊層的樣式不太
像古典「蘭納」風,不知是從何而來的考據。
至於再往旁延伸的,就需要當地人來解釋了,只見一堆民眾聚集著,似為某種要緊事
在製作器具。幸好剩餘一側算好懂,是「柴迪隆寺」大佛塔的崩毀,待會兒我們會去瞻仰
真跡。儘管為了填補疑惑不斷自我添入瞎猜,像是緬甸的入侵、「Kawila王」的鼓吹反抗
,能一窺當代人民的穿著挺有意思,尤其是男性髮型,平頭上蓄了一撮,相當逗趣。
待了好一陣,我們逛了出來,隔壁是在馬路就能望見的主殿,門面輪廓跟「清曼寺」
的極為近似,飾板也皆是緻密的金質團花,只有些微的勾曲比例差分,怪的是脊尖的「
Chofa」居然斷了,不曉得發生何事。殿內的差別就比較明顯,「清曼寺」很認真做出特
色壁繪,這邊大概財力都集中在「城市之柱」那,牆面仍留白著,僅完成了柱上的華妝,
這也好,可以節約時間,心無旁騖走至壇前。前幾座造訪過的多是坐式佛陀,一手低垂,
作悟道時的「觸地印」,這邊倒挺稀有是站著的,且向前舉掌,以「施無畏印」給予信徒
力量。
靜禱完繞至主殿後,望見的便是讓此寺知名的另個亮點大佛塔了,這也是寺名的來由
,泰國人稱佛塔為「Chedi」,再綴上大,便是「Wat Chedi Luang」,相當直白。而它也
的確巨闊,超過五十公尺的台座展幅在疊層中支著上段樓體,若塔頂沒在十六世紀的震災
傾倒,會高達八十公尺,可說是睥睨全城。根據資料,這兒建寺的契機是十四世紀「
Saen Muang Ma」想安置父親遺骨,但由於自身也早逝,結果是遺孀接手,直至孫輩才完
成整個寺區。沒見誰提及塔裡是否真存有王家殘餘,畢竟曾置奉於此的太過知名,就是曼
谷「玉佛寺」的那尊玉佛。
玉佛通體碧綠,雕製年代已不可考,似乎在公元前一世紀就出現了,印度至東南亞各
國都有其足跡,相關故事各式各樣,像早期於「清萊」的「玉佛寺」還被用灰泥包覆,彷
彿是不忍它再受爭搶,刻意隱晦其光芒。誰知一道雷擊摧毀佛塔不僅令它暴露於風雨,也
使其偽裝碎落,耀華再現,於是又開始長年的無定飄泊,曾被運來「柴迪隆寺」,又隨王
權轉換到寮國「永珍」,然後被泰國的「卻克里王朝」奪回。
沒歸還「柴迪隆寺」也可理解,放在這露天殘破之所,多少支監視器都防不了宵小惡
意吧,不如收於王家眼下,高規格護守著,比較安心。當然讓主龕空置好像也怪怪的,目
前在上頭的,是為紀念建塔六百週年新製的黑玉版本,可惜太遠了,就算我怎樣努力盯瞧
,也很難望個清晰。
放棄了探究的心思,我把視角再次抬升,塔尖的北半側還留有磚砌結構,看起來上段
會再轉為八角狀,不過實情如何仍舊是個謎,畢竟現在的樣貌是經過修補的,負責單位綜
合了幾座那年代遺下的佛塔,以相似風格作了還原,最明顯的是牆體轉折的那些新磚,再
者應該是門楣,被簡易地勾出焰狀輪廓,細部雕琢只能留白。
怎料這樣的修整在完工後被大肆批評,說它變醜了,又不夠「蘭納」,這使我好奇去
搜尋了資料照片,果然,早年的它較具歷史風韻啊。儘管更為崩頹的塔身透著淒傷,輪廓
卻似岩峰嶔崎,且草苔於上茂盛攀長,很令人連結「吳哥窟」那種與林相共生的玄秘。
感嘆歸感嘆,古蹟復原本就是兩面刃,吃力不討好,至少對我而言,已比那些財大氣
粗直接抹成大金鐘的值得端賞。我在仰望中順時針繞行,原來牆面那些規律出現的莫名凸
磚,都曾是一隻隻的石砌馱象,看起來是特意補回幾隻讓大家能多少感覺原貌,守護四方
階路的多頭納迦應該也是吧,它們頂著雕花高冠,預備與奉於階口及塔龕的諸多佛陀度過
下個百年。
如此走到佛塔後方,眼前出現了一列小殿,式樣各自不同,領首的即便未以規模懾人
,門面妝點就自然勾人目光。它是「Viharn Luangpu Mun Bhuridatto 」,在立面的諸多
框格使用了多彩鑲片,仿擬著初春的繁花開綻,就算是未作鑲飾的板緣,也於流曲中添了
雕鏤,連守門納迦也沒含糊,鱗羽都帶有細緻綴邊。如其名所述,這殿敬著大師「
Luangpu Mun」,他和師父創了清苦的森林流派,破布為袍、托缽維生,多於森林冥想,
一天只吃一餐。殿裡華美的塔龕除了奉藏他的牙齒,還有一座蠟像,其眼神鋒利,表情執
拗,彷彿魂靈仍寄宿著,覺得我們這些訪客都過得太安逸。
隔壁的「Viharn Chaturmuk Burapachaan」則相對低調,山簷下僅以墨花纏捲,讓底
色略微爍亮,格局上也迥異,是藉門廊連通後閣,且樓閣並非「蘭納」式疊簷,而是錐傘
般的層狀設計,為「南邦」(Lampang)那邊的流派。跟著人群走進,其內部偏向敞殿,
大幅度開窗,中央金紋塔龕可見大師蠟像,這位「Chaturmuk Burapachaan」眉目就祥和
多了,只是標牌敘述過於簡短,網路也搜不出什麼事蹟,可能是自家人才知曉的傑出修持
吧。
與這兩棟相比,接續的成串屋殿便顯得簡約,也看不出是什麼主題,數量不對,肯定
不是星期佛的配置,難道會是名匠打造的歷史遺物,所以特別設殿展示?一路逛去,頭尾
皆是坐佛,一者雙手交疊結「禪定印」,另者有五頭納迦張揚為華蓋。中間的引了最多觀
光客駐留,因為是尊臥佛啊,橫躺身軀披著很精緻的金縷袈裟。此外還有位「善加財佛」
,挺著大肚在廊下乘涼。
瀏覽過後,我們又回到了環塔之路,而北側是它容形最為完整的面向,修補的痕跡淡
了些,任時間染污的斑痕彰顯其澄靜氣度,一種望過漫漫歷史的大智慧。很自然隨那八角
稜線往上堆疊勾畫,添加自己的想像,先是補了個鐘形塔峰,然後碎碎點點拉了個精雕塔
尖。想了想,又全數抹去,讓八角層台簡樸收攏,延續它現刻的風貌。
這應該是它想要的吧,沉潛、離塵、無爭,那些朝聖玉佛的星海香火,隨王權聚攏的
燦炫繁華,都是另個世界的遙遠故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