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6962
(造訪時間:2023年)
「巴斯浴場」(Roman Baths)是每個旅遊團來「巴斯」的必訪之點,永遠都人潮洶
湧,因此官方祭出了預約制度。旅行社當然也有對策,都會先大量掃票,我半年前研究時
,很多時段便已額滿了,相當可怕。這逼得我在行程初步定案之際,就先搶了下午四點的
票,代表這天就被定死在「巴斯」,不能變動了。
由於「巴斯修道院教堂」滿漂亮的,儘管手錶指針逼人,仍捨不得走馬看花了結,硬
是多拖了十五分才去隔壁浴場報到,賭工作人員不會那麼嚴。幸好也是,門口紅龍切分出
三區,各自插了時段牌子,工作人員看我走進四點的,就招招手,核對電子門票,讓我進
去了。
說是預約制,倒非嗶一下就能快速入場,看起來像也有賣現場票,而且沒分流,好多
人在各櫃台嘰哩咕嚕,把我卡在後頭好一陣,只能加減環望大廳,看拱頂以四季女神延展
的雕紋浮凸。以其新燦漆色與輪廓式樣,可想而知是近代之作,也的確,它建於十九世紀
,是隔壁「Great Pumping Room」的延伸。後者由名稱看,會以為是機具房,可能初始真
的是吧,但它早早便轉型了,經過改造裝潢,人們在此交誼,飲用由造景石瓶導出的溫泉
水,目前則是間餐廳,能聽聆音樂,享受下午茶。
循著路線導引先上了二樓,這兒的環圍陽台能俯瞰中心的大浴池,池水的顏色深碧,
據說是因為露天,綠藻繁衍過剩的關係。這頗奇詭,以其每日的大量營收,應有人力勤於
換洗吧,還是覺得這樣會破壞古蹟呢?但好像也沒差,既已無功能性,這顏色反倒是種記
憶點,讓所見不會僅一色蜜黃。
而由於視野開敞,轉到東側,便能再次賞望「巴斯修道院」,看堂壁窗拱列陣,飛扶
壁攜著飾塔朝天挑劃。同時也是個機緣,多補幾張紀念照,畢竟方才實在太匆忙了。幸運
的是,視線一轉,就捕捉到脖子掛高級相機的黃種人,有在玩攝影的果然不一樣,接到相
機就自動調起參數、扳鏡頭,很用心地跪低取景。
除了借景教堂,圍欄上也點綴了很多人像,它們以羅馬裝束形塑,或披戴巾袍桂冠、
或以甲盔彰顯英武,本想著以其凋殘,該是當時存留的珍貴古物,怎料這些帝王與地方統
治者竟是近代之作啊,也就是十九世紀考古開挖後,周邊樓閣砌起,才為了美觀而設。可
能是石材沒選好,僅百餘年的酸雨就令它們變得滄桑。儘管如此,殘傷的雕像也算種頗佳
的氛圍添綴,搭配著說明圖,讓人編想從前。
據某傳奇故事所寫,早在古羅馬人進佔前,就有英王「Bladud」發現這兒的溫泉,並
以其神奇療效,治癒了他與豬群的痲瘋。不過較確定的記載,仍是羅馬人跨海來此後,他
們依家鄉的習俗和風格,將這兒打造成功能齊備的大浴場。而眼前這處,當年可是有二十
公尺高的拱頂覆蓋著,側邊小拱頂迭降旁襯,或許也真有雕像龕室環綴。
一面在揣想中與目前的山牆樓閣、躍連拱窗對比著,一面緩緩隨觀覽路線在陽台繞行
,路線在這之後再次穿入室內,以開挖出的古物拼湊那被埋掩的過往。起始是個四世紀時
的模型,主浴場便在最大的長拱頂之下,周邊不僅有其他小池、更衣間、休憩間,還有工
作人員的房間。不過最核心的部分其實是中央略小的那棟,因為裡頭敬奉著讓此地興盛的
「聖泉」。
由於傳說具有治病神效,聖泉不僅被引入浴場,也成了信仰的一環,隔壁那棟神廟,
便祭祀著塞爾特人的溫泉女神「蘇利斯」(Sulis),城市也因之被命名為「蘇利斯水鄉
」(Aquae Sulis)。環圍神殿的柱廊之外,尚可見到圓錐頂蓋的小亭「Tholos」,可惜
隨著羅馬勢力撤退,浴場崩塌被封埋於塵土,神殿被基督徒拆除,小亭身處的廣場也換了
主人,即我方才拜訪的「巴斯修道院」,這一切便消逝在人們記憶裡。
饒富興味盯著微縮的神廟跟浴場,看小小人偶在其間行儀、工作及休憩,旁側廣梯另
有個復原立面招引視線。那是神廟的山形門楣,從殘石拼組拓展之後,能見捲葉雕紋綴邊
,心處還有張醒目人臉。因其鬚髮揚飛,原先我以為是太陽的化形,結果居然是「Gorgon
」,一般這詞都連結至蛇髮女妖「梅杜莎」,在此轉化為男性老人頗為稀奇,跟溫泉女神
「蘇利斯」的關聯也費疑猜。
除了主殿在高台睥睨眾生,早年廣場兩側尚有副殿對望,山形楣分別雕著月神和太陽
神,守護聖泉的後者找到的部分不多,前者仍有女神頭臉與殘塊浮貼在假牆示意。「
Tholos」的殘遺亦稀少,幾塊柱簷間的環石高置於弧狀鐵架,滿考驗想像力。
相較這些建物的殘遺,居民留下的用物還不少,錢幣應該是最多的吧,光在不遠的「
Beau Street」,就找到八大袋共計一萬七千枚的古羅馬幣,不曉得是誰家這麼富裕,抑
或當年也曾有類似銀行的存錢換錢機構。墓碑石、杯碗瓢盆、住家地板的海獸馬賽克同樣
成了追跡過往的線索。此外,從女人的頭像亦能窺知當年時尚,官方還找了演員以相似的
辮狀盤髮錄了影片,從侍女的幫忙打扮,到外出逛看神廟廣場的繁榮風光。
再往內便是真實的廣場開挖遺跡了,雖僅是部分,專家們也挺厲害,能從些雕像殘石
辨析是廣場祭壇的邊角,並在亂岩中框出假門,標示牆礎,說明那兒曾立著「聖泉殿」,
以門楣的太陽光芒輝耀。
而這區中最重要的當屬神廟所敬的「蘇利斯密涅瓦」(Sulis Minerva),名稱多綴
了「密涅瓦」,是因為羅馬人認為其地位等同他們的智慧女神。儘管身軀無存,只剩下頭
,仍相當珍貴,畢竟羅馬在英國遺留的銅質鍍金雕像也只有兩尊,且根據儀器驗證,在被
摧毀前,女神已於神廟望看了三百年。資料還特別提點,雕像的髮際線隱著幾個小孔,暗
示女神曾另有科林斯式頭盔以鉚釘戴覆,很讓人與後頭的神廟殘階相連結,描繪一幅高踞
的英姿颯爽。
從這裡轉個彎,會穿入展區的另個重點「聖泉」,信徒們至此祈求,自然也會帶來奉
獻物,泉中便因此找出不少精雕首飾,以及刻上心願的薄鉛片。由展廊望窗亦能窺看「聖
泉」現況,它目前成了被樓閣圍繞的方池,碧綠靜謐。根據說明板,十二世紀曾有個「
King's Bath」砌於遺跡之上,牆色切分紅白,便是當年水位的浸染印留。到了十七世紀
,又加添了傳奇故事所提的英王「Bladud」雕像、一張說是給「Master of the Baths」
坐的石椅,跟二世紀遺留的弧拱眼窗形構出奇特的風景。
再過去略往下走,會找到「聖泉」的排水口,頗具歷史的弧狀疊石、被礦物質染黃的
水道,望著望著,就像被流泉牽帶著,倒溯千年,耳邊禱語窸窣。此外,這區也綻露了後
續的排水道,以此衍伸羅馬人在這方面的設計及手藝精湛,並附佐了工匠遺留的作品,用
影片階段性解析拱頂飾塔的製作。
眼花撩亂中,挑了幾個吸睛的端詳過,步道將我又帶回大浴場,這次是在它的池畔。
此區顯然比二樓好拍,不僅網美們,連好多阿桑都在這逗留,相互幫忙。我也不禁盯著淡
碧水色的環廊倒影,從古羅馬時期的四方斷柱,望至近代以圓柱接續竄生的風景,雖知那
些高處的弧窗、山牆年歲皆輕,相融一起倒不覺有啥違和。而除了古老大屋拱坍落後的殘
段,尚有工作人員身穿短袍,持著木杖,嘗試渡引當年風華。
本以為這就是浴場之旅的終站了,怎料兩端還有得探。東端的房間群為女性專屬,先
望見的是個大泳池,不過館方安排的路線其實逆向,從解說圖板看,入浴順序的起始在裏
頭角落的更衣室(Apodyterium),再往旁依序為暖室(Tepidarium)、熱室(Caldarium
),然後才是靠外的大泳池(Natatio)。幾個邊邊角角另有不同深度的半圓小池「
Sudatoria」、「Balnea」,儘管以那些崩亂遺構,滿難推想原先輪廓,倒也揭露了某些
運作奧秘。像熱室因地板散垮,就現顯了諸多石片堆疊的短柱,它們撐起名曰「
Hypocaust」的機制,讓蒸汽能在地板下加熱房間。
投影的短片也挺有幫助,「東浴場」那能看到技巧遮掩的裸女舒愜按摩、倚躺、閒聊
,跟現代貴婦SPA沒什麼差。「西浴場」就換成男性們,有權貴談著政商要事,幾個壯漢
把廳間當球場跟健身房在用,相當獵奇,不少還僅腰下包一塊布,不禁想像若如今健身房
都是這種曖昧風景,會編生出怎樣故事。
照道理,房間的配置邏輯兩邊應該一樣,但類似的熱室在「西浴場」又多了「
Laconicum」這樣的變化。雖僅為圓拱頂的小空間,卻能雙功用切換,單純加熱牆壁是烤
箱,注入水氣則為蒸汽房,我們現在三溫暖的基本配備淵源竟這麼早。此外這側還多了超
大的圓形冷水池,意味著只有男生才會如此挑戰感官,不時躍進竄出。只是現在已變成遊
客的許願池,一堆小錢幣在池底閃爍。
與冷水池一牆之隔的正是身為浴場始源的「聖泉」,將最熱與最冷放作鄰居,這邏輯
也挺耐人尋味。而這牆的望窗就是方才從對面窺見的古老眼窗,由這角度看去,風景又不
同了,依照方位,上頭樓閣為供應下午茶的「Great Pumping Room」,圓頂的外拓弧台裡
隱隱能見一造景石瓶,據說是「聖泉」導引上去的取引口。資料還提到有段時間客人能從
上頭直接入池戲水,並特地使用「Slip」這字眼,難道是曾有滑水道一般的聯通嗎?
無論答案如何,這樣的景貌都很引人凝望,跨越千年的物事堆疊一起,也彼此交融,
鏡影裡有祭司對著神像焚香呢喃,偶爾的聲響像來自王室貴族的嘻笑戲耍,而那些石上的
斑痕髒汙皆是歷史,記印著崩塌與再興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