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ngseja (閣樓上的王子)》之銘言:
: : http://bit.ly/34d4R78(較清爽版本)
: : http://bit.ly/329Zl3u(含數據版本)
: 在壽險的風險轉嫁效果(槓桿倍數)另外做了補充
: 1、1995-2018 :http://bit.ly/2ktq7ni
: 2、1974-2018 :http://bit.ly/2k0wWwm
: 以歷年新契約平均保額除以壽險業之人壽保險平均每件保費收入相除,可得保費保障兩者
: 比例關係(風險轉嫁效果或槓桿效果)。
: 以2018年為例,該年之壽險業者平均每件人壽保險保費收入5.305 萬,新契約平均保額為
: 65.06萬,兩者相除,可得壽險保障是保費的12.26倍,這個數字就是槓桿效果(花了5萬
: 可以得到65萬的保障之意),其他各年度依此類推,呈現如圖。
: 簡言之,台灣風險轉嫁效果:
: 一、最高點:45倍(1977年)
: 二、最低點:10倍(2017年)
【台灣民眾都該知道的保險大數據(再彙集)】
先前slideshare版本(http://bit.ly/329Zl3u)發佈近1個月,點閱次數來到約2,500次
,其實遠遠超越原本預期(第一份保險話術陷阱slideshare,當初3個月點閱數也不過約
2,900次)。除透過slideshare外,這次再借用心智圖串好相關資訊,依舊期許相同的事
(達到提醒民眾首先能將保費用在刀口,同時把保障提高作為優先考量)。即便明白
實質影響網友或真實世界的力量有限,效果也恐怕微乎其微,但總比沒有努力過來得
有意義。
稍微補充的是,台灣壽險業有歷史統計資料以來,較為完善的彙整統計資料始於民國
52年(1963),但查資料發現始於民國51年(1962)的少數統計資料也有,因散落而
不完整所以只好放棄蒐集並忽略之。
台灣壽險業扣除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壽險業發展歷程等於:1962年~2019年(歷時
至今約58個年頭且倒閉過一家:國光人壽)。
連結:http://bit.ly/2mkDq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