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歷史篇(四)幕末至維新
巴哈姆特小屋圖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271712
本篇相關景點
南山手與東山手周邊
哥拉巴園(グラバー園)(哥拉巴、林格、阿爾特等住宅)
龜山社中紀念館
龜山社中資料展示場
風頭公園
大浦天主堂
浦上天主堂
本篇講述是長崎市幕末到明治初期的歷史。幕府末期日本被歐美列強的壓力下全面開港通
商,長崎也是通商港口之一,居留地取代了原有的出島與唐人屋敷,成為西洋商人的居住
地。這些前來長崎的歐美商人以哥拉巴(グラバー)為首,對日本近代的技術引進有不小貢
獻。居留地的大浦天主堂發現原本潛伏的日本天主教徒,但他們卻面臨更嚴厲的鎮壓。
幕末的開國風暴
日本自17世紀實施鎖國,將對外通商港口限定在長崎一處,通商對象限制在荷蘭與中國,
其他國家想要前來通商不但遭到拒絕,甚至可能以性命為代價。隨者歐洲民族國家與工業
革命的興起,列強們為了開放市場以爭取商業利益,甚至不惜以武力為代價。中國首先以
鴉片戰爭被列強強迫開港,而隨後日本也面臨開國的壓力。
最早自18世紀時,當俄國將其領土擴至西伯利亞時,便曾於1792、1804年兩度派遣使節至
長崎要求通商,但遭幕府拒絕。之後荷蘭因為被法國革命軍佔領,後來成立了拿破崙的傀
儡政權,而拿破崙的最大敵人英國船隻在1808年偽裝成荷蘭船隻,突然進入了長崎港,逮
捕荷蘭商館人員作為人質,並向長崎奉行要求食物與飲水,否則開炮攻擊。該事件後來雖
然平和落幕,但長崎奉行因此自殺。
幕府有鑑於上述事件,頒布了「異國船燒毀令」,對外國更為強硬,並加強長崎周圍的軍
事整備,後來因為中國於鴉片戰爭敗給英國,被強迫開港通商,1842年就把該規定廢除。
1844年荷蘭國王致書給日本,請求日本開國,但仍遭幕府拒絕。不過列強相繼派遣軍艦要
求開國,使得幕府已到了窮於應付的境地。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長官培里率船進入今神奈川縣的浦賀港,攜帶國書要求通商,幕府
在大砲威嚇下受理國書,僅答應可在明年至長崎商議。但隔年培里直接率艦到江戶灣要求
開港,幕府被迫簽定「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下田、函館兩港口,後來英法也要求訂約。
1858年美國再度脅迫日本要求開放通商,因此重新訂定通商條約與貿易章程,除了長崎外
還開放新瀉、神奈川、兵庫與大阪、江戶等成為通商港口,並享有設置租界、關稅協定與
領事裁判權,荷蘭、英國、俄國、法國也紛紛前來訂約,史稱「安政五國條約」。
1850年代的條約與開港使得長達200多年的日本鎖國體制徹底崩潰,處在此下的長崎在
1858年的條約完全對外開港通商,各國列強商人紛紛前來,不僅從事貿易也引進近代的技
術。他們的居住地成為長崎郊外的居留地,也代表鎖國時代的出島與唐人屋敷走入歷史。
1850年代的開港不僅衝擊了日落西山的幕府統治,也使日本與長崎走上近代的腳步。
幕末的西洋學術風潮
19世紀初期歐美列強相繼嘗試打破日本的鎖國,使得幕府的危機感升高,除了加強長崎周
圍的警衛外,也加強軍事演練,而這當中誕生了高島秋帆這炮術專家。高島秋帆出生在長
崎,父親本身也學習炮術,後來他專研西洋炮術後,受到幕府很高評價。他並曾向幕府上
書指出中國於鴉片戰爭戰敗,就是因為沒有熟練炮術訓練的緣故。後來他雖然遭到暗算而
被流放,但上述美國培里的開港事件又讓他被幕府重用,之後開設講武所教導炮術,成為
幕末軍事近代化的先驅者。
隨者歐美勢力威脅幕府統治,也讓幕府認識到西洋技術的優越,因此1850年代長崎在荷蘭
的教導之下,相繼開設學校講授西洋技術。1855年海軍傳習所在長崎奉行內開設,荷蘭不
但提供師資還提供練習用船隻,學生來自於日本各地,至1859年關閉為止共有200多位學
生,包含曾至美國求學,後來創立日本海軍的勝海舟,與在明治時期擔任重要官員與公使
的榎本武揚等。後來廣受日本民眾愛戴的幕末志士坂本龍馬,便是勝海周的追隨者,也曾
跟他前來長崎。
另外,1857年同樣在長崎奉行內開設醫學傳習所,由荷蘭商館醫生擔任講師,講授西洋醫
學。後來於1861年於長崎郊外成立「小島養生所」,是日本最早的西洋醫院,也就是今日
長崎大學醫學部的前身。1858年在長崎郊外成立英語傳習所,後來明治時期數次更改名稱
,後來改稱「長崎英語學校」。由上可知長崎幕末就如同鎖國時代,依然是西洋學術的窗
口。
居留地的形成與商人
1858年幕府與美國等5國簽訂通商條約,條約約定長崎為開放通商口岸,並且可設定外國
人專用的居住地,俗稱「居留地」,長崎的郊外因此出現了西洋風味的住宅區,至1899年
依修訂條約廢除為止。當時外國人居留地主要為南山手與東山手地區,也包含出島、新地
等地,面積曾廣到11萬坪。
南山手與東山手位在長崎市區西南側的山坡,部分居高臨下可以看到長崎的市區與港灣,
是優美的住宅地。該地本來只有丘陵,成為居留地後透過填海造陸而有較寬廣的平地,陸
續設立領事館、商社、旅館、工廠、倉庫等設施,山坡上以住宅為主。有關居留地的設施
與生活將留到下篇再介紹,在此先介紹幕末到明治初期的居留地商人。
長崎居留地匯集各國前來的商人,其中以哥拉巴(グラバー)、林格(リンガー)、阿爾特(
オルト)最具代表性。他們都是英國商人,而且他們家族的住宅目前都位於哥拉巴園(グラ
バー園)這主題公園內,都被列為世界遺產或重要文化財。
哥拉巴(グラバー)在1859年年僅21歲就前來長崎,一開始從事代理商,但隨後於1861年自
行成立哥拉巴商會從事貿易事務,輸出茶與樟腦,輸入汽船、機械與武器彈藥等,客戶涵
蓋幕府與反幕府陣營,營業高峰期時有17位歐美與數十位中國員工。他曾憂慮日本的將來
,因此曾出資數名幕末志士前往英國留學,當中包含伊藤博文、井上馨等後來明治維新的
主導人物。如下述除了經商以外,他對近代技術的引進更為重要。
林格(リンガー)曾在中國擔任茶業的檢查員,後來在1865年被哥拉巴招來商會來監督茶業
製造與出口,之後於1868年自己開業,仍以茶業貿易為主要業務,後來除了辦理英文報紙
外,還跨足漁業、旅館等,在長崎經濟地位重大。阿爾特(オルト)於1859年前來長崎,隔
年創辦商會,經營茶葉輸出與紡織品、香辛料等輸入貿易,並提供武器彈藥給反幕府人士
,與他們關係良好,尤其與創辦三菱財閥的岩崎彌太郎交情更是深厚。
長崎商人的活躍也吸引許多幕末志士前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坂本龍馬。坂本龍馬是幕末
志士之一,主張打倒幕府,將政權還給天皇,但他也提出許多未來的政治理想,包含頒布
憲法、設置議會、內閣制等,可以說是具有前衛思想的知識份子。坂本龍馬曾經前來長崎
數次,尤其是1865年到長崎設立「龜山社中」商社,與哥拉巴合作購買商船與武器,藉此
促進薩摩與長州兩藩合作,成為打倒幕府的力量。1867年他創立「海援隊」經營海運及貿
易,但不久便因他被暗殺而解散,岩崎彌太郎在創辦三菱前也曾在此任職。
另外,依條約規定各國可在居留地興建教堂,現存日本最早的天主教教堂也就是大浦天主
堂,於1864年開始興建,隔年完工啟用。該天主堂為紀念1597年的二十六聖人事件,又稱
「日本二十六聖殉教者聖堂」。該教堂在落成啟用後發生了下述的「信徒發見」事件,受
到宗教界注目。
「信徒發見」與天主教徒的鎮壓
江戶時代初期日本有相當多天主教徒,幕府後來採取宗教迫害鎮壓,並使用各項禁教措施
。包含長崎浦上地區在內,部分地方透過極為秘密的組織來保護信仰,在沒有任何傳教士
下度過了200多年的地下教會時代,到幕末開國為止。
1865年2月也就是大浦天主堂啟用約1個月後,有十幾位男女老少的團體前來參觀教堂,當
神父在介紹時,有一位婦人說「瑪麗亞像在哪?」,這時神父才得知他們來自浦上,並吃
驚的發現是守護200年信仰的天主教教徒。該事件以「信徒發見」為名,成為宗教界驚嘆
的奇蹟,如今大浦天主堂前有該事件的雕像。
大浦天主堂牧師後來前往浦上調查,共發現有4個地下教會,並對這些天主教徒重新洗禮
,並辦理彌撒與講道。但當時幕府的禁教令依然存在,部分天主教徒也不再葬在佛教寺院
,這與幕府規定的寺請制度不符。1867年長崎奉行突襲4個地下教會,逮捕68人,但該行
動因受到歐美指責,就在尚未決定處理方法時,同年江戶幕府便倒台,走入歷史。
幕府訂定寺請制度形同把佛教列為國教,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卻為了回歸天皇統治傳統,
試圖將神道列為國教,兩者之間雖然理由完全不同,但共通點就是把天主教徒當成敵人。
明治政府延續幕府禁教的政策,在1868年的御前會議中決定將所有浦上的天主教徒處予流
放之罪。該決策主導者包含曾受到長崎商人哥拉巴幫助的井上馨與木戶孝允,卻完全不顧
歐美反對的情況下流放天主教徒,頗感諷刺。
1868年起兩年間,共有三千多名浦上的天主教徒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流放到日本各地,
其中許多被流放到明治維新人物的大本營山口藩。據天主教徒指出當時他們被處以極為殘
酷的拷問,例如在山口藩信徒被處以兩手綑綁,用木材摩擦肌膚造成劇痛的「鉄砲責め」
、暴露嚴寒的「寒晒し」與女性的性暴力。現在浦上天主堂前有被稱為「拷問石」的石頭
,是當時浦上的女信徒曾在大雪中,幾乎全裸坐在這石頭上接受嚴厲的拷問,成為天主教
徒受虐的象徵。即使未被嚴厲拷問者許多也被迫處以強制勞動,或是不良的居住、衛生與
飲食環境,教徒許多因此病死。
這個被稱為「浦上四番崩れ」的宗教迫害事件在浦上天主教徒當成「旅行」看待,但共造
成約600名天主教徒死亡(有研究認為多數應為病死,而非虐待拷問而死),是自稱「文明
開化」的明治維新中最醜陋骯髒的汙點。該事件被歐美媒體報導後受到嚴厲的指責,1871
年起以岩倉具視為首的歐美訪問團,在各國都被當地政要要求尊重信仰自由,停止天主教
徒的虐待行為,甚至威脅拒絕不平等條約修改的談判。1873年日本政府解除禁教令,這些
被流放的天主教徒才得以回到家鄉。現在的浦上天主堂是日本最大的天主教會之一,館內
外文物述說這些天主教徒不斷受到苦難與重生的歷史。
科學技術的前鋒
長崎早在開港前不僅是日本與外國的貿易中心,也是外國文化輸入的窗口,而這角色在幕
末到明治初期仍未改變,除了西洋學校與歐美商人外,許多技術也經由外國人傳來後,靠
者長崎人而發揚光大。
說到長崎居留地對日本有傑出貢獻的外國人非哥拉巴(グラバー)莫屬,如上述1861年自行
成立哥拉巴商會從事貿易事務,在他的經營下引進許多西洋技術。例如1865年他在大浦海
岸鋪設鐵道,引進上海博覽會展示的蒸汽火車行駛。1868年與佐賀藩共同開發長崎外海的
高島煤礦,並引進最新的西式採礦法。同年在長崎郊外興建小菅修船廠,是日本近代第一
個修船廠,後來被明治政府接收後再轉讓三菱,也就是現在的三菱長崎造船所。他的事蹟
還包含成立製茶工廠、協助大阪造幣局引進機械,與協助重建日本第一個大眾酒廠的麒麟
啤酒。由於他對近代產業的傑出貢獻,曾被明治政府授予勳章。
1858年長崎全面開港之後,1861年就出現當地的英語報紙,也是日本近代報紙之始。1868
年曾擔任幕府翻譯的本木昌造創辦了最早的日語報紙「崎陽雜報」,1870年他成立「新町
活版所」,正式投入活字製造與活版印刷事業,之後從長崎推廣到全國各地,讓他有「近
代活版印刷之父」之稱。1873年他創辦長崎的第二個報紙「長崎新聞」,但只存續不到1
年就停刊。現在的「長崎新聞」是1889年所創辦,當時稱為「長崎新報」。
長崎也是攝影技術的發揚地。日本第一位攝影師上野彥馬出生於長崎,曾在醫學傳習所中
接觸到化學與攝影術,後來又與來到長崎的瑞士攝影師學習。1862年他在長崎市內開設日
本第一個照相館「上野攝影局」,後來業務蒸蒸日上,不但在上海、香港開設分店,攝影
對象除了幕末志士與明治時期高官名士外,還包含丁汝昌、尼古拉二世等外國人,在日本
近代攝影史上居功厥偉。長崎近代攝影家輩出,如內田九一是上野彥馬的後輩,1873年因
拍攝明治天皇的首張官方照片而聲名遠播。
明治初期正好是電報技術的盛行期,1869年首先架設東京到橫濱的電報線,1871年在丹麥
旗下的大北電信會社幫助之下,架設長崎與上海,與長崎到海參威的海底電報線,是日本
國際電信之始。1873年國內電報線延長到長崎後,大北電信會社下設立長崎電信局,開始
辦理國內線與國際線的連接業務,後來在1886年與長崎郵便局合併,成為日本第1號的長
崎郵便電信局。
長崎在幕末全面開港後,到明治初期持續是日本的重要通商港口,及學術與技術輸入日本
的窗口。但隨者造船技術的進步神速,大型船隻叱吒於重要航線上,長崎的港口機能漸感
不足,加上日本產業革命後,加速東京、大阪等工業都市,與橫濱、神戶等港口的發展,
長崎雖然在貿易上仍扮演重要角色,但在日本海外貿易比重逐漸減低,也代表發展已經看
到了極限。
(下篇待續)
本篇參考書籍文獻
林明德,《日本中世近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原田伴彥,《長崎:歴史の旅への招待》(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64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 第二卷近世編》(長崎市:長崎市,2012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普及版》(長崎市:株式会社長崎新聞社,
2016年)。
家近良樹,《浦上キリシタン流配事件》(東京都: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館,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