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需要去計劃,任何一刻只著眼當下。現實中會存在這樣的人嗎?
我們有時候會這樣吧,與美景共處的當下,眼裡沒有卻山河、沒有星星。
內心想的是未來的事、被其他情緒籠罩,或是急著拍下照片,卻沒有留
下時間與景色共感。然後拍攝完畢,就往下一個地方去了。像阿姨說的:
「沙良是隻忘了怎麼唱歌的金絲雀。」一時間忘了身為女人的本性。
角色所設定的沙良性格我覺得有點變態。沙良築起和女兒之間的絕對空
間,將丈夫排除在外甚至故意讓丈夫外遇。以及,擅自斷了女兒的初戀
,認為思念會抑鬱成疾…等等的想法,讓我覺得她好極端。
牢寵的那把鑰匙從來都在她的手裡吧。會成為這樣子的她,也許是性格
所致,也可能是當初沒有從丈夫身上獲得支持力量,於是把自己鎖在孤
單的牢寵裡。將女人特質變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種純粹發散。
人要改變是從坦承開始。沙良向青年坦誠與醫生之間關係後的孤獨感。
讓自己身為女人的那個部份正在悲泣著。她嗅得青年的孤獨,我想正也
因她自己與青年處在同一禁錮裡吧。透視與青年相遇而解放出來的情緒
解放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相信他們的相遇是必然,而不是任誰都可以。
青年無法從家人們身上獲得自我肯定的價值,在最後人生這一段路上,
遇上沙良選擇遺愛人間,當時是為自我滿足及肯定自我存在價值而作。
青年的冷靜理性,太純粹、太溫柔,青年的理性對我來說有一些超然。
這樣純粹的人,劇裡的任何角色在他面前都道出了心底話,覺得挺有
意思的,一瞬間好像有來到了神的面前的錯覺。
沒有人能克服死這件事、即使是患有腦腫瘤的青年、年邁流浪漢、急需
換心的沙莉。有一集裡,流浪漢聽著在青年說出:「遇到十萬火急的事
,眼前景色全然變調…」他像瘋了一樣叫青年不要接近自己,恐懼死亡
這件事任何人都會。他們將死亡的意識穿透在對方身上,對於未知的事
我們是存有恐懼的。那是我們出生脫離母體時就直接面對的情緒:未知
的恐懼,所以嬰兒大哭渲洩。
事實上,對著仍活著的人問起怎麼克服死亡,問題本身很美,它的答案
又是因人而定。沒有一個活著的人能明明白白的告訴對方如何能克服死
亡。有少數的人能經驗它、但能不能克服,又是另外一問題。不過,本
劇卻明白的給了答案:真正的愛能克服恐懼。
青年和沙良是命中註定的相遇。沙良活在白天,青年活在黑夜,白與黑
融為一體,成為一完全。二人之間完全的愛,穿透了我。很喜歡二人對
話的每個當下,二個人真正去了解對方、相互坦誠。也喜歡二人相處時
的寧靜,不需要一直靠言語、在靜靜當中深層的溝通。
二人的第一個遊戲:「對方提出的要求,絕對不說NO的遊戲」。其實很
難,「說NO」反而是最常態的。對著家人、情人、朋友間,自我意見總
是先跳出來,總會覺得對方為什麼不能依照我的意思來,為什麼對方總
要和自己唱反調…。一件很簡單的事都在二人之間有了誤解。男人解釋
了,女人還是會按自己的想法解讀,男人再度解釋。但女人會說那不是
你真正的想法…等等的情節上演。開始不斷有衝突,我想那不是真的溝
通。
最後安排青年的遺愛人間。我想那是他回應給沙良的愛。他從沙良獲得
的、充滿的真正的愛,而不是肯定自我價值。愛的深度足以讓刀刺進身
體、受刺當下與醫生聯絡而不是沙良。對著監視畫面露出微笑。這是真
正愛的力道: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野島編劇描述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溫暖了胸口的故事。教了我們人生一
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