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搜狐專訪:採訪後記

作者: cadie   2015-02-28 01:22:46
以下文章由搜狐記者採訪所寫的後記
將它簡轉繁貼上來給大家看...
原文出處: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4903466033524?sudaref=t.co
採訪手記:我眼中的林書豪
2015年2月27日 16:55
http://imgur.com/9vJdT6v
2012年秋天,托朋友的福,開始在洛杉磯做NBA記者,三年來,在球場、在更衣室見過林
書豪很多次,每次他都被中外媒體圍堵,尤其是每場林書豪出現的時候大量從沒見過的臺
灣媒體和美國當地華語媒體都會一窩蜂的冒出來。國內媒體對於林書豪的熱情經常讓人匪
夷所思:曾有某國內媒體的前方記者在毫不相關的發佈會上提問對方如何看待林書豪,把
現場所有人雷得外焦裏嫩。這一切也真應了“林瘋狂”這個詞(個人更喜歡臺灣的翻譯“
林來瘋”)。我是一個從來不喜歡湊熱鬧的人,這種萬人瘋狂的事,我一般敬而遠之。
過去的一年,個人處於一個小低谷,某天失眠刷Netflix,忽然發現之前電影節看過的林
書豪的紀錄片《Linsanity》,無聊之餘打開。可能心境不同,這次重看,被深深打動。
這個關於夢想和執著的故事的背後的主角,不是那個被媒體過度消費、被球迷符號化的
NBA球星,而是和我們一樣的一個大男生,他所經歷的很多事情,我們其實都可以感同身
受。那一刻我決定,回國前,做一個林書豪的專訪。
http://imgur.com/1lYF81P
國內媒體和球迷對於林書豪的解讀經常關注於種族和國籍:在留言板上和論壇裏經常有人
因為林書豪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這個問題吵的面紅耳赤;在林書豪剛剛走紅的時候還曾有
人提出過讓林書豪加入中國男籃國家隊這種缺乏基本常識的提議。我們總是喜歡把民族主
義的情節寄託在一個人身上,當年劉翔2004奪冠時的造神運動和2008年退賽後的落井下石
仍然歷歷在目。
國籍、種族這些概念太大,沒有任何人扛得起這兩杆大旗,也沒有任何人應該被強加上這
兩座大山。林書豪是一個美國人,是一個華人,是一個NBA明星,但這些身份並不能用來
解讀林書豪這個人。我猜,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身份是:基督徒,兒子,兄弟,籃球手。
對於這些身份的解讀,我們會發現一個真實、有趣的林書豪。
看過林書豪英文採訪和那部關於他的紀錄片的人都會發現,信仰是林書豪價值觀的內核,
他經常說:“我只為了上帝打球”。在紀錄片中他曾談到一件趣事:2012年2月,正值“
林瘋狂”風口浪尖之時。在尼克斯對陣湖人的前夕,科比在採訪中被反復問到林書豪的時
候不屑一顧的說:“我好像聽過這個人,但是我不知道他做了什麼,你們別再問了。”這
件事情被全美媒體熱炒,林書豪知道後憋足了勁,該場比賽帶領尼克斯隊血洗湖人,並創
下了個人得分紀錄。比賽結束後他想,在賽後採訪時如果有記者問我“你現在覺得科比知
道你誰了吧?”我會答:“科比是特麼哪位?”(Who the hell is Kobe?) 。新聞發佈會
的最後,真的有記者問了這個問題,林書豪正準備脫口而出那句話時,忽然問自己“如果
是耶穌坐在這裏,他會怎麼說?哎,耶穌應該不會這麼說吧…”於是他撓撓頭,靦腆的說
:“這個你們還是要去問科比,我不知道。”這就是信仰對人的塑造。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正值一本名為《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
書風靡全美,這本書基本是美國版加強版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一名耶魯大學教授講述
她對於兩個女兒嚴苛的教育,包括不許搞樂隊、不許夜不歸宿、必須考A等十大家規,引
發了全美關於東西方教育對比的大討論。華裔父母只看中成績和升學的“中國式教育”理
念也成為全美熱議的話題。
林書豪的父母是臺灣第一代移民,兩人均為高級知識份子,普渡大學畢業後在灣區工作。
本應加入“虎媽虎爸”大軍的他們卻特立獨行:林書豪的爸爸酷愛籃球,視“天勾”賈巴
爾為偶像,經常在自己的後院練習勾手,所以在林家兄弟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們去YMCA(基
督教青年會)打籃球;為了讓林書豪小學畢業後有球可打,林媽媽聯合帕洛阿托(
PaloAlto)的幾個其他家長,籌建了NJB(全美青年籃球聯賽)的分舵;在林書豪效力于
帕洛阿托高中期間,林媽媽擔任球隊的義務經理人,負責球隊的大小事宜,每場比賽總是
球場中喊得最賣力的那個,而每場比賽最默默無聞的人卻是林爸爸,因為他是球隊的義務
攝像師,總是安安靜靜的用鏡頭記錄著兒子的比賽。
http://imgur.com/ilGJmFg
林書豪曾經講過一件趣事:由於支持孩子們打籃球,林家爸媽多年以來一直受到當地其他
華人父母的批評,說你們縱容孩子不務正業,孩子每天打球上不成大學將來沒有出息。但
是後來林書豪因球技出眾被哈佛錄取後,當年批評林書豪媽媽的華人家長們紛紛登門請叫
“林媽媽,您看我們家孩子應該練習什麼運動,才能被哈佛錄取?”
http://imgur.com/mtAQQzo
作為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我特別羡慕那種有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的人,那種所有
成長回憶都有人分享的感覺我從來沒有過。林書豪的哥哥87年生人,和我同歲,林書豪小
哥哥一歲半,比自己的弟弟大四歲。三兄弟年齡相仿,所以成長過程中一路都是玩伴,也
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林書豪高中受傷,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打擊,就是哥哥給他寫了一封信
,激勵他重整旗鼓。而哥哥也一直是林書豪最忠實的球迷之一,我曾不止一次的在斯台普
斯中心見到來看林書豪的哥哥來看他的比賽。林書豪的弟弟也是籃球運動員,現在效力於
紐約漢密爾頓學院校隊,多年來林書豪一直和弟弟一起訓練,只要有時間,林書豪也專程
飛去看弟弟的比賽。林書豪在這次專訪中也提到,沒有我的兄弟,我可能熬不過這麼多的
起起伏伏。
喜歡林書豪,並不是因為他身上有什麼超越籃球本身的東西,恰恰是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
我們喜歡籃球最本身的樣子。在當今的聯盟,大多數球星打球為的是贊助、廣告、合同、
甚至賭盤。林書豪卻不是,他堅守的,始終是他最初的夢想。用那句我們最熟悉的話說:
“我想打籃球”。
http://imgur.com/3vePhW7
林書豪大多數時候在公共場合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每次的採訪中他也不溫不火,說到開
心的事情才會笑笑。但是在他每場比賽賽前熱身的時候,在他每次準備上場的時候,你會
經常在他臉上看到那種孩童般燦爛的笑容,只有在打籃球的時候,他才是最開心的。
每次採訪湖人比賽我個人雷打不動的一站是在賽前一個小時左右的時候來到場地看林書豪
熱身。他的熱身專案很簡單,五個點的三分投籃;三分線外接球後一次晃人的三分或者遠
距離中投;三分線外一步接球後一次晃人後的突破,以左手上籃和拋投為主;每項訓練之
間以罰籃練習作調整。這幾項練習是任何接受過籃球訓練的人必修的第一課。別看這幾招
簡單,但是就如詠春的攤、膀、伏三手,千變萬化,皆源于此,幼童會打,宗師也在用,
修為永無止境。很多做得好單臂大風車扣籃的NBA球星,未必做得好這幾個動作。而林書
豪的一招一式,動作的協調性和科學性,如教科書般完美,簡單的動作,做的賞心悅目。
所以他“單調”的賽前熱身,我是百看不厭。
除了籃球,其實林書豪只是一個典型的加州大男孩。採訪那天,他自己開車專門從湖人訓
練館來到攝影棚,剛剛結束訓練的他穿了一雙大拖鞋,看到攝像機的時候他緊張的說:“
你們不會錄我的腳吧”攝像師笑著說不會的時候他才放心“酷,那就好…”。
http://imgur.com/0TBJhr2
現場對話:
書豪:“Wait,are my feet gonna be in this?”
攝影師:"No, don't worry"
書豪:"lol, OK,cool..."
這麼多年上臺、說話的事從來不知道緊張的我那天專訪的時候卻出奇的緊張,一段開場怎
麼也錄不對,我一遍一遍的錄,把林書豪晾在一邊,我反復道歉,林書豪笑著說:“沒事
沒事,慢慢來,這種開場白我也總是錄不好。”林書豪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他每次
笑起來的時候,都是真誠的。這種真誠,有著非常大的感染力。
http://imgur.com/RuCJlrb
關於他的真誠,還有個細節,讓我非常感動。採訪時,我和林書豪提到我一周後即將回國
,第二天的比賽將是我這些年在現場採訪的最後一場湖人比賽。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第
二天我照例在賽前來到場地,再看一次林書豪熱身。沒想到熱身結束,林書豪專門跑過來
,跟我握了一下手說:“Hey,great to see you, enjoy your last game.”我愣了一下
,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就跑走了,旁邊的華人記者紛紛上來詢問為什麼他會知道我要回國
。賽後更衣室採訪的時候,本打算群訪結束時道個別,不料林書豪群訪結束後直接扭頭跑
進去洗澡,我於是就去旁邊聽別人的採訪。過了一會,忽然後面有一個人拍我,我回頭一
看,是林書豪,已經換好了衣服準備離開,他說:“Hey,你好,have a safe trip back
home.”我又愣住了,除了“Thank you so much”之外什麼也說不出來,林書豪和我握了
握手,轉身離開。
在南加大讀書時體育傳媒系的教授跟我們說,如果你喜歡一項運動,不要去深入產業內部
,那會毀了你的熱愛。做了三年NBA記者之後,印證了老師的那句話,和很多同行一樣,
過去的幾年,我們對NBA逐漸厭倦。但是是林書豪,一個簡單、虔誠、執著、真誠的追夢
者,讓我重新喜歡NBA,重新喜歡籃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