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ejnsaryai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之銘言:
: 那這樣的話,
: 基於旁白與其他橋段的表現,我對於這段劇情的合理解釋是
:
: 1.慕容復跟段譽戰在一塊,段正淳跟巴天石衝去段譽身邊
: 2.蕭峰把慕容復扔出七八丈外,慕容復自殺被慕容博的暗器阻止
: 3.慕容博走到慕容復身邊說話
: 4.接著從七八丈外前進(大概到相距兩丈距離?)
: 5.慕容博用參合指打向跟段譽站在一起的段正淳跟巴天石
: 6.慕容博轉過身(一樣是兩丈)運用內力跟蕭峰比拚
:
:
: 只有這個推論才能剛好符合旁白設定與其他橋段的表現,而不會互相起衝突。
:
: → baigyatsh: 能解釋的點太多了 慕容復是不是原地等人來才拔劍還是 02/04 21:41
: → baigyatsh: 迎上去拔劍也很難說 02/04 21:41
:
: 對,b大說的這個也是有可能。
:
: 當小說已經明確給了1跟2兩個設定,3的出現卻打破1跟2時,我們該想的是如何讓這
: 三個能夠彼此不矛盾、可以圓回來。
:
: 而不是讓它們成為沒有交集且互相衝突的情況。
看到這裡,說實在的我有點失落感。
L版主在這個討論串裡做的,跟堅持相信地球中心論的托勒密一樣,認為
金庸的世界,是金庸創造的,就算出現矛盾,能解釋的也只有他本人。
而今金庸已經作古,再也沒有人能確認這個七八丈外的參合指力是金庸修訂時未經察覺
的疏忽,還是刻意保留。
作者已經設定一個規律,但其後敘述卻打破原設規律,導致前後矛盾,在文章書寫中,
就只是一個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注意到、未及修正的疏忽。
作為一個旁觀者,若能以資料為依據,替作者進行解釋,儘管未必真的是作者本意,至
少還可以說自己的推論有憑有據。
但若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應要讓「三個能夠彼此不矛盾、可以圓回來」,恕我不客氣
說一句,那就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腦補」。
以慕容復敗陣至慕容博施展參合指點中段正淳等三人這段來說,除非能找到金庸本人的
說法,否則讀者能依據的資料,就是金庸本人撰寫的小說本文。
本文中並未出現慕容復、段譽、慕容博等人移動位置的敘述,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只
能認為他們都沒有移動。
L兄堅守金庸完美無暇的設定,再腦補內容成應該是慕容博有移動位置,把作者沒說過
的、小說本文也沒出現過的話塞到他嘴裡,無法接受這種矛盾是可能存在的疏失,鄙意
以為甚不可取。
對照L兄慣常長篇引用金庸小說正文,來駁斥他人沒有依據小說本文所進行的假設之文
章,頗令人有自失立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