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高雄這個地方

作者: DoAsInfinity (D A I)   2020-05-12 10:45:07
一個地方無論如何會具有地方感,
是景物、生活形態、人群所塑造,
而地方認同是有可能現類似憂鬱傾向的,
由於自我價值認同低落,
給予過高的外界評價,
這樣的自貶習慣令地方顯得一無是處。
這樣的認同感可能來自台灣的媒體環境,
如同每個人的個體是受環境影響一般,
集體意識也是會受到環境影響,
因為經常看見的媒體,
總報著遙遠的台北國,
好像我們也跟著要重視台北國的事一樣,
報到高雄時,可能好壞參半,
但也就參半而已,
這樣好像高雄並不那麼好。
就像台灣人聽到歐洲就覺得很美好那樣,
可事實上台灣的環境並不差。
高雄的環境並不差。
可能是缺乏了對本地的認同感吧,
我也不確定,
我這一年多才住在高雄,
之前住台南時就聽到高雄人說高雄無聊,
更之前住台北時…高雄人沒談高雄的事XD
高雄的夏天夜空相當美呢,
跟宜蘭的不同,跟台北的不同,
雖然是城市,當然光害較嚴重,
自然星星就少了,
但取而代之的是雲在夜晚閃耀的樣子。
愛河的歷史博物館那帶,
相當適合徒步行走(要撐陽傘),
附近的居民會聚在那邊河畔聊天,
最近還留了一隻塑膠鯨魚在那。
莊敬國小西側牆那巷子超美,
之前路樹有被整理過,可能要再等等,
當路樹覆蓋著三分之一巷子時,
光稀疏地在柏油路上成為光點,
旁邊圍牆是自然斑駁的景象,
遠處還是可以看見熾熱的陽光,
形成視覺與觸覺強烈的對比。
還有高雄的夏天雖熱,但不悶,
這點海放台北,台北爛死了。
欸…我的活動範圍很小,
所以舉不了太多例子,
其實還有一些啦,只是我懶。
我是另外也覺得,
在高雄遇到的習慣高工時的人也比較多,
「放假不知道做什麼 」這句話聽過幾次,
不習慣行走的人也比較多。
當我們的速度越快,
能夠看見的事物就越少。
這些總總是讓人無法有所體會的因素,
再來是高雄缺乏介紹在地文化的東西,
雖然目標受眾是外來的人,
但當地人發現自己這些生活中的事,
被外地人關注時,
自然能夠發展出對自己土地的認同,
這對這地區的人應該是比較舒服的認同。
所以,
6/6讓我們罷起來(誤)
啊,那個雖然也很重要啦,
但有些可以參考的事當然也可以看看,
像是《屏東本事》是屏東政府刊物,
但它前幾期(主編換李明聰之前),
內容非常在地化,對一個外來者而言,
那些介紹是非常有趣的。
宜蘭幾年前也有類似刊物,
不確定是否還存在。
日本有刊物是介紹地方農畜產品的,
會在每一期附贈新鮮的產品,
加上產品的生產過程、職人的想法等等,
這些東西在自己人看起來,
可能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但對外來者是非常有趣而具特色的事。
對了,
高雄在國民政府時期沒有規劃藝文發展,
直到九十多年吧,才有了藝文補助,
文化中心也才整理起來,並且有了表演。
作者: DoAsInfinity (D A I)   2020-05-12 10:46:00
欸 沒打完就按到發送,就…這樣吧的確,交通是顯著的問題,台南也是不過我想地方跟人一樣,都有很多面向可以認識另外,知道自己熟知的環境被喜歡是蠻愉快的事,因此需要認真體會,然後呈現
作者: clarinetgirl (MoMo)   2020-05-12 15:37:00
幫你補充XD 我覺得「柴山」本身是高雄文化之一。很難找到一個鬧區可以登山又看海,而且在柴山裡面或是萬壽路上還可以找到陸蟹!!從小溪貝塚遺址能想像高雄過去的樣貌;奉茶文化大概也只有這裡才有;雖然高度只有300多公尺,光是走那錯綜複雜的路就可以玩一整天(前提是體力要好、水要帶足、肚子要餵飽)
作者: DoAsInfinity (D A I)   2020-05-12 16:21:00
關於刊物,我本來有要寫,不小心按到發送就算了。文化呈現的載體以刊物最為直接,而它的門坎在現代電腦的普及、排版軟體的發展,以降得非常低,像是zine這種形式的個人出版品就是具體實例。主要是對刊物的想像,我們不需要追求精美的版面、明星的肖像,那些在全國性的刊物都可以得到。總有些什麼是只有在這個地區有的,這就會是這個刊物有趣的地方。而且它不一定需要大量人力。 紙本刊物以外也可能承載這樣的資訊,因此不一定需要是個刊物。 以個體能做到的,多瞭解生活週遭的事,然後分享給人,這樣的舉動本身就可視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像是上面分享的柴山、澄清湖等,將自己的美好分享給他人得知,有興趣的人可能藉以體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