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甚麼沒落還是OOXX.
阿你們到底在講街邊店面商圈,還是指甚麼.
一值跳躍性比較吵架,實在很好笑..XD
阿高雄百貨公司不是業績upup.
南高的百貨公司業績也是upup,那這樣是不是沒落?
夜市除非你拿199x年比,不然200x年一路走來.
南高夜市也沒沒落阿,甚至夜市都有緩慢擴張.
而比住宅區.
南高確實有一個弱點,就是沒有規模性住宅區.
尤其2000後的新式建築.
唯一可以稱得上的就只有31期.
但31期規模有點小.
(俺也是31期屋主)
當然現在有五甲公園,但"南高精神"不承認五甲...這...我也沒辦法(攤手)
之後有機會大概就凱旋新境那一塊.
205和旅運對面60,也不是純住宅.
所以如果你想要重劃後的新式建築.
那真的只有北高強勢很多.
至於未來發展.
既有的就不論了,市府都在南高,所以南高本身既有的定位很明顯.
而大家想要看變化.
南高未來主要就是新灣區.
新彎區在上一次大漲炒得超熱,還有灣區五寶.不可一世.
就跟桃園青埔一樣.
但為啥現在都沒啥聲音.
阿因為自經區烙賽阿.
新彎曲的概念是甚麼?市港合一.
市港合一問題是甚麼.
中資,人民幣,中國員工.
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公司一堆都有中資入股.
更不用說亞洲,亞洲大公司要找中資不持股的你覺得勝甚麼.
阿國際公司的亞洲分布的員工和幹部一堆都是中國人.
而台灣中資持股超過10%,你就很難落地.
(俺是前外商公司負責人)
更不用說中國幹部和員工全都無法到台灣.
那你說你怎麼發展新彎區?
就像桃園航空城怎樣發展?
記不記得,自由經濟示範區是接在甚麼東西後面.
是不是皆在服務貿易後面.
那是服貿的配套,沒有服貿沒有自經區.
而新彎區和航空城,也是服貿的配套和腹地.
這就是目前新灣區的問題.
會繼續卡死,各大企業的土地繼續養在那邊不動.
直到把兩岸監督條例搞定為止.
這件事情你狹義去看好像是針對中國開放.
實際上問題是,台灣鎖國,無法走上國際.
你看過世界上哪一個國際港像高雄這樣,馬路上看不到歪國人的...XD
但是..你鎖了中資,中國員工,那國際就會切割你.
人家直接東南亞分布設在香港新加坡就好.
不需要經過台灣他又沒差.
服務處也設在香港或新加坡,你台灣有需要自己搭飛機去辦事情.
所以本來高雄的如意算盤在2010年那一波就要發達了.
沒想到在政策上面有一個髮夾彎.
所以只好在轉彎.
而這個轉彎就是回到台灣傳統的 => 誰有科技園區誰發達.
這就是這10年政府瘋狂再搞的事情.
無論是砸了300億搞再生水廠+伏流水廠.
還是搞定五輕的土地.
還是橋科和其他更遠以後的橋科二期或是其他科學園區用地.
還是捷運湖內延伸.
西濱高雄台南段也送中央審.
這一切是為了甚麼,是不是所謂的科技S廊帶.
阿這就是高雄未來....因為不轉彎怎麼辦?空在那邊等服貿?
但是就算是轉彎,新灣區也不會轉彎.
因為誰知道以後會不會上哪個總統就把兩岸監督條例給通過了.
誰知道.
阿通過後,新彎區你把它都蓋滿住宅.
那未來市港合一,那些公司怎麼辦?
所以新灣區就會繼續養嚕....
這種情況很正常,想當年高雄大學和橋頭新市鎮的土地也養了超過2x年.
興達港也是養了超過2x年.
政府又不是沒養過..XD
so...南高目前情況就是變化不大.
北高目前就是吃科技業發展的奶水.
這就是未來在新變化之前的高雄走勢.
其實高雄為了自經區做了很多.
國七之外.
大林浦簽村,填海造陸,林園石化專區(全世界石化專區大多都在港口附近)
大寮那邊有很多腹地要給港口末端封包或是加工.
(也就是貨物在這邊封包成各國語言,附上說明書,或是做各國的末端調整例如電壓之類的)
更不用說高雄港有洲際一二三期.超大的港口擴張計劃.
(目前到二期...未來還有三期,花了好幾千億...是好幾千億,不是好幾千萬)
其實當初在搞觀光配套也是為了市港合一,湧入大量外國人,自然觀光這一塊餅也很大.
本來小港國際機場還想搬簽(因為貨機牽扯到宵禁問題不好往來)
後來變更成擴張,並且規劃了空運貨品集散區腹地給他.
so..無論你喜歡還是賭爛中國.
高雄在之前為了服貿和自經區的市港合一,做了非常非常大的準備.
而這些準備目前就是壓著.
等到哪一天高雄港可以解決,中資,中國員工,人民幣的問題.
這些東西才會啟動.
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但是地方政策和建設和發展,不會被意識形態綁架.
另外再說一次.
服貿和自經區不是單純針對中國這個國家.
而是針對台灣跟國際接軌.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他的經濟在整個世界舉足輕重.
而已前再搞地球村,造成整個國際企業國際貿易都是大家混再一起的.
大家混在一起的情況,你要切割中資,中國員工.
那你說人家怎麼切割一塊來進入妳台灣?
一個英國公司好了,中資持股10%,他的亞洲區員工有35%是中國人.
請問他怎樣切一塊出來來進入你高雄設立據點??
這才是目前服貿卡關後高雄遇到的問題.
不要整天只看到中國或日本或美國,100%持股100%員工的公司.
世界上大多公司都不是這種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