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6頁的報導,這一個月內我跑了四趟基隆,每次去,我都會找些道地基隆味來吃
。在基隆廟口我吃了黑白切、吉古拉、螃蟹羹,還有之前的防空洞餐廳「河豚很多」,不
過最讓我魂牽夢縈的,是在仙洞巖前面的小攤,取名倒也直接,就叫仙洞小吃。
仙洞小吃賣的東西不多也不少,總共12種,有可以吃飽的麵線羹、炒麵、炒米粉、燒賣,
還有像是綜合湯、豆干包湯這種充滿在地特色的湯品,另外就是老闆娘大推的水煮蛋。而
除了水煮蛋5元跟五花肉30元,其餘10種都是25元,我問第二代老闆娘為什麼要賣這麼便
宜,她說在這邊60年了,有些人還真的吃了60年,漲價傷感情啦,說完還不忘酸一下台北
,「你們台北至少要40塊才吃得到啦!」
基隆人似乎不太願意跟台北劃上等號,的確,基隆本色是強烈且無法概括的,這從基隆人
充滿海洋氣息的飲食習慣就能明白。基隆單面靠海,三面被山包圍,四季都能捕獲豐富漁
鮮,不過在運輸與食物保存技術不佳的古早時代,這些魚經常送不出去,但也總不能任其
腐敗,而基隆又一天到晚飄雨,天氣不利曬成魚乾,那該怎麼辦?於是基隆人就將這些吃
不完的海鮮搗碎成魚漿,調味之後,無論是填餡還是油炸,都比鮮魚來得有變化,也更有
風味。
雞籠的魚漿多數來自鯊魚和狗母魚。鯊魚體內含有尿素與三甲胺氧化物,在死後體內的細
菌開始分解肌肉,產生的阿摩尼亞與三甲胺便是異味來源。不過,鯊魚肉味道清淡,只要
掌握好調味與烹飪方法,不僅異味全除,還能蛻變成難得的珍饈美饌,基隆人稱「吉古拉
」的竹輪,便是由鯊魚而來。而狗母魚肉質粗韌又多刺,打成魚漿或製成魚鬆,都比直接
食用來的美味,像甜不辣就是從狗母魚而生。
外行人會說,只有肉質不佳或是氣味不好的魚才會淪落做成魚漿,這句話太小看基隆人的
智慧了。不管是哪種海鮮到基隆人手上,他們總有辦法變化成對味的魚漿製品,且不是散
漫投機胡亂湊數,像是螃蟹、蝦子、透抽這些高檔漁獲,也能化作基隆才吃得到的私房菜
。不信嗎?看看「仙洞小吃」的綜合湯,裡頭就有花枝丸、魚丸、吉古拉、蟳丸、甜不辣
、貢丸跟蘿蔔,而燒賣也不是包豬肉,而是混合魚漿與荸薺,人說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
醬醋茶,在基隆可能要變成八件,想必多添上一個「魚漿」,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漿」
,那更符合雨港的海洋本色吧!
全文附圖網頁版:
https://goo.gl/jpXcX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