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EP1~14劇情)
所有的未來都是不安的,
當未來變成現在的時候,
又有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等著我們,
所以,做現在想做的事。
特別想說說珉秀惠美這對小情侶,所以單獨寫一篇XD
金珉秀和吳惠美,是價值觀和個性差異非常大的一對,
極端的不合也導致他們在相處上經常發生爭吵,
但是編劇會做這樣的安排,
也表示是想讓他們做為一對在衝突中成長、個性互補的情侶。
(我猜啦~~其實也可能一直衝突下去無法復合XD)
![]()
珉秀生長在保守簡樸的家庭,父親從小到大近似於洗腦的教育,
「大學四年決定未來八十年」、
「你想當成功的金珉秀還是平凡的金珉秀」
類似這樣的教訓接受了20年,主導了珉秀目前人生大部分的思考模式,
加上突然得知父母離婚的消息,越是了解內情,
越是讓珉秀提早成為一個超齡的小老頭子(!)
原本的家庭教育,已經無時無刻的在提醒他「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在父母離婚中,珉秀的態度傾向站在媽媽這一邊,
讓他自動為自己加上了第二份責任。
一夜長大可能是提早成熟,也可能是青春的過度壓縮,
目前的珉秀的狀況比較偏向後者。
吳惠美的出現是金珉秀乖乖牌人生的例外。
惠美的戲份不是很多,
但是仍然能在其中找出一些編劇刻劃的人物特色,
像是惠美的家境應該是不錯的、
(如果獨棟住宅不是跟其他住戶分租的話)
善良、積極、很有主見、會勇敢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一旦選定目標就會為此高度熱中、
比起擔心未來,更傾向活在當下的女生。
雖然惠美看起來只是個愛玩的女大學生,
但也並不能說她是沒有想法的大學生,
其實她對人生目標規畫的明確程度不亞於珉秀,
只是規劃內容完全不同而已。
每個高中生對於考上大學後的期待和規劃都不同,
依據不同的期待,也決定他們為此會付出的行動。
有些孩子一開始就規劃了日後的升學、或者出國深造;
有些孩子一開始就決定大學要玩四年;
有些孩子一開始就背了學貸,大學不只要念書,還要找工作;
也有些孩子沒特別想過上了大學後要幹嘛,就過到哪算到哪吧。
未來畢竟是未知的,無論在進大學前做過多具體的規劃,
這些規劃也有在某一年、某一瞬間突然調換的可能性存在。
像是玩了兩年開始想蒐集留意升學相關資料、
或者書唸著唸著決定不升學了直接就業,
無論如何,這些規劃的起點都是先考上大學,
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計劃。
(以下惠美視角為主,珉秀視角為輔)
惠美曾說,
高中拼命用功三年,就是為了上大學好好的玩,
她的努力換得了成果,而現在就是在貫徹這個目標,
又如何能斥責她玩心重呢?
何況就劇情實際時間軸來說,惠美還沒玩到三個月,
大一剛開學三個月,除了已經開始忙於兼職的學生,
大部分的學生都還處在剛脫離升學地獄的狂喜中吧XD
這段戀愛是惠美爭取來的,
兩人相遇的契機是她製造的,珉秀只是被動的接受。
比起珉秀,惠美在這段關係放的心思更多,
一開始或許是惠美更喜歡珉秀一些,
所以珉秀要求秘密戀愛、要求配合他的作息時間約會,
惠美雖然不情願,倒也接受了。
約會時間很零碎,至少約會時要全心全意專注在我身上,
這是惠美的戀愛觀,
所以會發生好端端看著電影卻突然就不想看了,
只因為珉秀一個哈欠,讓她覺得珉秀沒有專心約會這類橋段,
我如此用心維繫這段戀愛,
為什麼你卻給我一種對這段感情可有可無的態度?
雖然珉秀一再向惠美保證,他也很在意這段感情,
像惠美對珉秀一樣,珉秀對惠美的獨佔欲也極強。
他的確不是不在意,只是就順位來說,
不是像惠美這樣把談戀愛擺在目前生活第一順位,
於是衝突接踵而來,也讓惠美決定像珉秀一樣,
試著把戀愛的順位往後挪,
去做原本自己想要做的事,那就是「玩」。
可是珉秀不樂意她總是跟別人去進行她的計畫(玩),
這讓他感覺自己不受重視(尊重),
於是惠美調整了計畫,拉珉秀一起去玩。
![]()
珉秀不是習慣放開玩樂的個性,
雖然和惠美交往後已被她影響了很多,偶爾也樂在其中,
但更多時候他只覺得彆扭,因為這跟他一直以來抱持的價值觀衝突了。
大學對未來這麼重要,怎麼可以一直玩玩玩?
要玩等到放假再玩啊!為什麼非得現在就去玩?
父母離婚讓本來就焦慮於維持成績的珉秀多添了一層憂慮,
但比起跟女友分享情緒,珉秀更傾向獨自思考,他需要一個山洞。
這樣的作風只讓惠美覺得困惑,
即使跟男友在一起的時光,也感覺非常孤單,
她想把他拉出山洞,想讓不快樂的男友開心起來,
偏偏路過的大叔(?)又叫她不要亂拉男友出山洞,
要給男友獨處的時間。
男女相處的道理大叔說的很好,她也知道,但她能怎麼辦?
戀愛很重要,珉秀很重要,但她也有自己的人生啊,
怎麼可能一直在原地等待珉秀出山洞看她一眼?
珉秀不開心,看著這樣的珉秀,惠美也不開心,
只是單方面的等待、想念和理解,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那乾脆就把珉秀放在山洞,看他什麼時候才會想起我!
什麼時候才會跟我分享這些日子以來他是為了什麼事情鬱鬱寡歡?
![]()
終於,珉秀如惠美所願的走出山洞了,也跟她分享心事了,
但走出山洞卻只是暫時的。
惠美覺得既然知道了男友的心事就不能坐視不管,
至少想要紓解他鬱悶的情緒,
在惠美的想法中,這種時候走出山洞看看風景吹吹風是最好的。
而珉秀只覺得,自己眼前有像喜馬拉雅山一般高的責任要承擔,
女友為什麼不能理解他?這個時候還想著要玩?
![]()
我一直都是退讓的那方、試著包容理解你,為什麼你不用?
我是不懂你把未來看得多沉重,
我只知道如果你不能像我一樣全心投入在這段戀愛,
那分手好像比較好。
為什麼惠美總是那個需要理解、包容這一切的人?
珉秀當然也有對惠美的退讓和包容,也因為惠美改變了很多,
但是珉秀的退讓和包容,是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一點一點的釋放出來,
並不是惠美那樣,為了珉秀,險些拋棄了自己的價值觀。
(相對而言,一個是物質層面的退讓,一個是心靈層面的退讓)
惠美一直以來的行事風格都是以她個人的意念在執行,
也許表現出來的作風不符合世俗眼光對年輕世代的期待,
但至少她正在做一直想做的事,她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她不後悔,
可是珉秀不是。
面對惠美的質問,他也非常不安,惠美正在挑戰他的價值觀。
其實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他只是知道按照現在的規劃走,他可以成為世人眼中成功的社會人士,
專心一致地繼續朝這條路走,至少遇到的風險比較小。
如果改走別條路,是不是會失敗?是不是會碰上很多阻礙?
但是,怎樣才算活得成功?怎樣才算活得平凡?
惠美這角色我覺得安排的很有意義,
她促使珉秀思考、經歷了很多他從前不曾想過的事物,
讓珉秀學習去傾聽別人的聲音,不再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也因此珉秀才能參與進父母的離婚事件,
去試著理解和傾聽父母的想法。
同時惠美和露拉也是對比,
同樣在20歲的時候,她們都勇敢的去愛了,
露拉選擇的是百般包容、退讓、忍耐,
放棄傾聽自己的需求,漸漸失去了自我;
惠美選擇的是有限度的包容,
即使再愛也不願意放棄自我、放下自己的人生。
這兩個價值觀沒有對錯,只是一種選擇,
如果後悔,也可以改變,
只要能察覺到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幾歲開始改變都來得及,
但勢必會失去一些無法承受時光消逝的事物,例如露拉的舞蹈夢。
露拉在38歲時改變了選擇,也發現原來改變選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如果年輕的時候不那麼害怕改變,是不是收獲的幸福和快樂會更多?
這也是她一直要珉秀去享受大學生活、無條件支持他做想做的事的原因。
當然大學情侶分手這沒什麼,
也沒人規定一定要跟初戀走到最後XD
只要能夠在這段戀情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就好了,
珉秀和惠美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