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啥它不是標成/'pai/呢?
: : 法語中的bureau,IPA寫成/by(倒R)o/,但聽別人講法文時這b也不是濁音啊
: : 至少跟日語台語的b感覺都不一樣…
:
: IPA 畢竟只是一種符號,一個 /b/ 告訴你三件事 1) Place 發音部位 (雙脣 bilabial)
: 2) Voicing 聲帶狀態 (有聲 voiced)
: 3) Manner 發音方式 (塞音 stop)
:
: 除了這樣,其他的細節我們無法得知,也就是說你可以都用/b/這個符號去代表三個不同
: 語言(台語、英語、法語)裡面同時符合條件 (1)、(2)、(3)的那個聲音。但這不代表這
: 三個語言的 /b/ 都是一樣的,因為:
:
: 1) 部位可以有些微的不同、labial、dental 這些都可以再細分,稍微不同就會有音質細微的
: 不同。
: 2) 同樣是有聲也可以程度上的不同。你可能學過 VOT (voice onset time) 這個概念,你
: 去查這三個語言的 VOT 值就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有比較"強"的有聲,也有比較"弱"的"有
: 聲,比如說英文的 /b/ 就是很弱的,甚至有人說根本就是無聲不送氣;一個
: /p/(無聲不送氣),也可有完全沒氣,一點點氣這種區別;一個/ph/(無聲送氣)有可能氣
: 很多,也有可能氣普通,也有可能氣爆多。
這個大概可以理解,也感謝您的細部說明。
:
: /a/、/b/、/c/、/d/、/o/ ............... 這些也都一樣,就算兩個不同語言用了同一
: 個 IPA 符號,不代表這兩個語言的有一樣的聲音,有時候甚至根本完全不同。那為什麼
: 明明不一樣,要用一樣的符號,這就要問當時研究的語言學家了,可能是為了理論的完美
: 性,或是剛好那個位置用那個符號去表示都說得通,比如說日文的 "udon" 的 "u" 有人用
: /u/ 也有人用 /w/ (長得像w 那個IPA),你當然不會覺得這個/u/跟英文的/u/是一樣的;
: 土耳其文的 /a/ 對我來說明明聽起來像英文裡的蝴蝶音符號("a"pple),但一般土耳其文
: 的音標都是用/a/去標記。
但這句「一樣符號有時候發音甚至完全不同」我就沒辦法理解了囧……
那這樣發明IPA是要幹嘛……不就是希望用一套符號打死全部語言嗎……
有些細節差異我可以理解,完全不同這就真的太奇怪了。
另外您舉的例子,日文的u標成/u/的,我傾向是認為這是寫錯了。
β
因為我看到IPA是把う寫成/ɯ / 的音。
日文的母音う根本沒有嘟嘴,只是抿著嘴,
寫成/u/應該已經偏離IPA的原則、而變成日文羅馬拼音方案了。
就像漢語拼音怎麼寫,都不能代表IPA那樣。
: : IPA中的b、p、ph,應該有明確區分出不同發音?還是其實我誤會了什麼關鍵呢?
:
: 只能說,如果就"能不能聽懂、區別意思"這個標準來看,用這個三分法(有無送氣、有無
: 聲) 就夠用了,但如果你要考慮到"每個聲音的細節",那 IPA 沒有辦法告訴你,必須靠
: 你的耳朵仔細去聽。
這就好像我唸bureau要自己把子音改成/p/,才會比較接近法文的發音…
這……那為啥不一開始就標成/p/算了………好像無解GG
: : 我看到在IPA中,連注音的ㄏ都不是標h,而是標成x。
: : 也就是說,連h與ㄏ這麼接近的兩個輔音,IPA都視為不同,
: ㄏ 真的是 velar 不是 /h/,/h/ 真的不適ㄏ,你可以再試試看。
那是舉例而已,我知道ㄏ≠h。
我只是想說,他們的接近程度,好像小於我上述那些差異很大的例子。
結果IPA卻沒有表現出來,讓我學習時一直感覺很不可解釋,
好像背離了IPA發明的初衷。
事實上,台羅拼音轉IPA時,念「韓國」可沒有用x來標示子音,
而是轉成 /han kok/
而聽起來也真的是h而不是x,這個我倒是覺得還行。
而普通話的韓國,IPA是轉成 /xan kwo/ ,好像也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