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楞伽經筆記
[佛經研究] 發表時間:2014-03-12 13:50 點擊:85
淺談《楞伽經》
福建閩南佛學院講師 湛如法師
《楞伽經》是當初達摩祖師帶來,作為印證我們學習佛法心得的一部經典。尤其是在
禪宗和法相宗那裡,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在法相宗裡,它是「五經十一論」的中
心點,其重要性表現為「性相並重」。
《楞伽經》有三種譯本,一個是宋本,一個魏本,還有一個是唐本。這三種版本,古
來大德都有很多註疏,藕益大師在他的註疏當中對這三本都有解釋,三本雖然並重,但還
是以宋本為主。
這部經,表面看來不是很難懂。但是要讀這本書,必須通達因明之學。「因明」就是
社會上所講的邏輯學。印度的因明學是世界邏輯學三大家之一,可見它的地位。要通達因
明,必須瞭解因明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教所講的因明,有四個要點;現量、比量、非量和
聖教量。所謂現量,比如當下見到我,沒有起任何念頭的時候叫現量。求證佛法,也是求
證這個當下一念,不生妄想的一念。比量,就是有計較之心。比如說,我們看到門外出現
一個牛角,心裡會推測:這個牛角是什麼東西呢?是牛嗎?這就是比量。比量有正確和不
正確之分,不正確的叫非量。比如說,我們看到的牛角其實是假的,那就是說非量。「非
」就是「錯誤」。還有一個是聖教量,就是真理。佛所講的話,佛經上的話就是真理,也
包括其他一些聖者所講的話語。佛陀所講的最重要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
三法印」。
《愣伽經》是一部哲學味很濃的典籍,讀《愣伽經》需要有哲學頭腦,需要運用邏輯
來推證。《愣伽經》重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它是用來印證我們佛法修證的境界,印證我
們修行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符合佛法最根本的東西,使我們不致於流落於外道之中。
《愣伽經》一開始,大慧大士提出了108個問題,其中有關人生的、宇宙的、人文的
、物理的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佛陀把這些問題擱在一邊,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根源上談
心的問題,本性的問題以及相的問題,說到這些的時候,佛陀提到五法、三自性、八識和
二無我。二無我,我想大家可能都有所瞭解,一個是法無我,一個是身無我。關於五法,
我想大家可能瞭解的比較少。五法就是相、名、分別、正智和如如,世界上的萬象萬物就
是相。人執著於相,就有了名相概念。有了名字之後就有了分別。分別從那裡來呢?從妄
想中來,要斷除妄想,必須要有正智。正智是有漏的,最終要達到如如的境界,也就是最
高、無上、佛的境界。關於三自性,第一個是妄想自性,剛才我們講到,我們執著於世界
上的一切物質現象,起了妄想,有了分別,這就是妄想自性。第二個是緣起自性,一切萬
法依妄想自性執著而分為內法和外法。內法就是佛法。修法修到一定程度,要把佛法都拋
棄掉,因為佛法也是一種法,到了最後的境界,一切法都不存在。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
一。外法就是世界上的一切法,那就更不用說,拋棄了內外法,斷除了執著於內外法的相
之後,便是第三個如如自性,這就是我們的圓成自性,證得圓滿自性之後,就是等覺、妙
覺之位,到了佛位了。
在佛教內部,因為個人的證悟不同,對於「空」、「有」問題歷來有兩種紛爭,一種
是執著「畢竟空」,另一種是執著「勝義有」。「畢竟空」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性
的,不執著這一切東西。比如說,茶杯是因緣而生,是由泥土等燒製而成的,沒有自性,
這是般若方面的講法。「勝義有」是講妙用。這兩者結合起來便是真空妙有。若偏執一邊
,即不能達到佛法的圓滿。這兩者的統一就是第一義諦,也就是中道義諦。
關於勝義有,佛陀講過一首偈語:「阿陀羅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夫演
此義,恐彼分別執為我。」這個阿陀羅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種子就像瀑布一樣遷
流變化,沒有間斷,這相續流下來的東西,凡夫、愚癡的人把它執著為我,相信這個肉體
是我,或者把意識執為我。現代心理學所能瞭解的,只是意識方面,關於佛教講的「八識
」中的第七識和第八識,它們根本不瞭解。它所講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獨頭意
識」。對於「八識」,人多容易執著為我。只有具有了甚深智慧,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才
能瞭解阿賴耶識不是真正的我。如果修到「意身」的境界,我們的思想可以脫離肉體,隨
時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比如我現在想去美國,我只要觀想一下,人就直接到了美國,這
叫「意生身」。但是修這個法門有一定的次序。如果大家觀念上認錯了,把中陰身當意生
身,那是錯誤的。中陰身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靈魂出竅。出竅之後,它也有這樣的功能,
可以到處飛行。八識之中的第七識是思量。我們對於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要拿頭腦去思量
,去執著。第七識所依靠的靠山是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沒有善的觀念,也沒有惡的觀
念,只分有染和無染。因為我們的阿賴耶識這個「識藏」沒有打開,如果打開這個大門的
話,我們的能量將是無窮的。
現在談談心、物的問題。關於「唯心」、「唯物」,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衰。佛門中
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即我們成佛,是靠我們這個心,而不是靠這個物。物質的來源依附於
我們的正報,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物理的世界是我們的正報所帶來的,這就是「唯心所
生」,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唯心」的說法是,如果我的觀念當中有一座寶塔,這寶
塔馬上就出現。《法華經》裡講,在哪個地方誦《法華經》,哪個地方就會出現《法華經
》。我希望大家對於這種東西不要過於唯心、唯物地執著。
修禪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可能會在某種境界當中執著一些東西。那麼,打坐
時執著於一種清淨相會有一種什麼效果呢?執著空無會達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可以
到達色界、無色界的境界,但是生死的根本還在,還沒有完全脫離生死。人生最根本的問
題就是了生脫死。而為了生脫死,就要把這一切都放下,不要執著,如果執著了這種清淨
的境界,將來就難以了生脫死。也許幾百萬劫之後,還是要投胎做人,在六道中輪迴。宋
朝有一位出家人在打坐時出現一種情況,他坐在床頭這邊一盤腿,一打坐,會翻一個跟頭
到床的那一頭去。他每次打坐都是這樣,無可奈何,也找不到更高明的老師來引導自己。
他沒辦法得道,後來印度來了一位高僧給他指導了一下,告訴他這個法門應該如何確定。
禪宗有一句話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大家念佛、修行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在夢
中都能見到佛和菩薩。這些「佛和菩薩」,有些是魔來搗亂,有些是感應到一定層次,佛
和菩薩來為你加持。禪宗的主張是,佛來了,也不要過於歡喜,到處跟人家講。只有幾個
條件可以講:一個是自己的同參道友,能夠瞭解自己的,有修行的,另外一個是自己的上
師。除此之外,對其他人不可亂講。如果你有了這個層次到處亂講,這個境界很快就會失
去。希望大家修到了什麼法門,得到了什麼感應,不要到處去吹噓,這本身就是一種虛榮
心的體現。
下面談一談我們怎麼樣才能覺悟到自己的本心。這種覺悟要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都
比較嚴格,大家能夠達到這些要求,是非常不錯的。這些條件包括具足五緣,放棄五欲,
放棄五蓋。五緣的第一緣就是持戒清淨。作為信徒要持五戒。第二緣是衣食豐足。你們當
然要有一個工作來保持自己的衣食豐足。如果飯都沒得吃,房子住不好,這邊漏雨,那邊
曬太陽,我想大家的心也放不下來修行。所以,能夠有吃的東西和住的地方,這個非常基
本的條件要達到。第三緣是閒居淨處,這是對出家人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要求閒居淨處可
能較難,因為大家需要工作,在這種環境當中能保持心態平衡不容易,能不起貪嗔癡非常
不容易。在工作當中也許會受到上司的責罵,也許會受到同事的排擠,這都是非常現實的
問題。所以說,可能只是出家人才有這個條件。大家來參加夏令營,也就具備了閒居淨處
這種方便條件。另外男眾可以來男眾寺廟住幾個月,女眾可以住在女眾道場。一年中可以
安排一個時間來廟裡集中修持,在短短的時間為自己提供飛躍的條件。第四緣是息諸緣務
。這一點出家人可能比較容易做到。出家人早晨起來上殿過後,接著就是去打坐,去念佛
,各人有各人的事情。這幾天,常住法師為我們提供了這些條件。只要大家一心觀想自己
的心,念佛、誦咒都可以,這就是我們出家的生活方式。作為居士,要息諸緣務是比較難
的。但是,如果在平時行住坐臥當中,以彌陀聖號來鼓勵自己,隨時隨地誦阿彌陀佛,來
到哪裡,念到哪裡,在任何時候都可念阿彌陀佛,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事情。我們在做一些
散心的事情的時候,可以一邊念佛一邊做事情。比如洗碗等輕鬆的事情不需要集中頭腦去
做,那麼我們可以念佛,以輕鬆的心情來進行。第五個條件是近善知識。這裡有很多善知
識,大家都親近到了,近善知識就是要向他們學習佛法。
下面講放棄五欲的問題。「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另一種說法是色、聲、
香、味、觸,也就是我們五官的享受。尤其是女性對愛情執著可能成為修道的最主要的問
題。貪、嗔、癡之中,作為居士,容易放棄貪和嗔,但不容易放棄癡。父母放不下對子女
的愛戀,年輕人不容易放棄愛情的觀念。還有一個睡眠的問題。大家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
,修到一定程度,可以減少睡眠。減少睡眠有時候也是一種精進的表現。修到後來,只要
在中夜子時睡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睡眠需要。按現在的科學來講,大家只要在最
深的睡眠當中睡一個小時,就能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下面講講調節五事和行五法的問題。這屬於佛門內的專業化問題。「五法」問題前面
已經談過了。「五事」就是心法、色法、心所法、不相應法和無為法。這五種法門有一百
種,叫做百法。佛門中有關於百法的專論,叫做《百法明門論》,在佛學院都上這門課,
百法講得很詳細,都是講人的貪的問題、嗔的問題、癡的問題、慢心問題、疑心問題、掉
舉、大隨、小隨……這些都是煩惱的一些細節,就是說,出現什麼煩惱,用什麼法門來對
治。煩惱是由我們的心起的,我們的心平靜了,煩惱也就平靜了。這裡面有一些細節問題
,大家如果有興趣,去看看這本書。
「五法」是相、名、分別、正智和如如。「相」就是世界萬象,比如這個話筒有一個
相,我們起什麼名,用什麼概念,這就是名字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東西不叫做話筒
,也可以叫做其它名字。就是說,狗也可以叫做豬,豬也可以叫做狗。名是假的。但是人
執著於名相不能自拔,所以大家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非常執著。因為我們對世界上東
西太過於執著了,所以才起分別之心。有了分別,才有煩惱,有一百種煩惱,這一百種煩
惱就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是是非非。所以說,我們應該以正智來斷除這些妄念。斷除妄念的
最高的境界就是如如的境界。我們的心如如不動,像金剛一樣,我們的心非常堅利,能破
一切相。
我們要調五事,行五法,還有一個問題是要防止墮入外道的法門。在印度有九十六種
外道。「外道」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不是說它們不好,而是說它們不是我們佛法之內的。
我們自稱為「內」,稱它們為「外」,是為外道。我們的法叫「內法」。我們要去除內外
之法。內法都要去除,何況外法呢?就是說,皈依佛門之後,不再與外道的一些理論接觸
,因為它們的法門僅僅屬於天的層次。比如說基督教——我不是誹謗它,而是從佛門的觀
點來講——它最高只能達到天的境界,梵天的境界,也就是第四天,或我們所說的「玉皇
大帝」的境界,可能就到此為止了。它們沒有更深的理論來證明人心的問題。
除了防止墮入外道之外,還有一個聲聞、緣覺的問題,在沒有正法的時代,佛不在世
的時候,也有聖人,這種聖人就是「緣覺」。聲聞緣覺在《愣伽經》中都屬於五十中陰魔
之一,不屬於正道。佛罵這些聲聞小果是「焦牙敗種」,種子如果是焦的,那怎麼發芽呢
?佛教導我們要以大乘佛法來修,要發菩提心。那麼,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我們沒有發
菩提心,不能成佛。沒有發大願不能成佛。只有發大願,福德圓滿,才能夠成佛。所以說
,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行六度,這是基本的一些條件。做菩薩有一些很高、很
難做到的條件。《法華經》裡講,如果要修菩薩行,要剝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
來書寫佛經。我想大家比較難做到這一點。修學佛法在於虔誠心,不在於一些形式問題。
大家放下一些形式問題,能夠以誠心來修行佛法,就是最好的法門。
下面講以聖智三相來修行。《禪宗七經》第60頁講到了關於聖智三相的問題,修習聖
智三相的方便條件就是前面所講的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防墮外道
,依大乘而修,發菩提心。聖智三相之一就是無所有相。大家從字義上來想,「無所有」
就是說我放棄一切,對一切東西都不執著,對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放棄。這個放棄代表我
的觀念和法的觀念。放棄我和法,就是無所有相。無所有相就是修習聲聞的層次。外道也
講放棄的問題,所以這裡也提到關於修習聲聞緣覺和外道上的問題。
第二是自願處相。自願處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自願處相,是絕對不能成佛的。要知
道要成佛我們靠的是什麼?靠發大願心。比如說地藏菩薩發願說,眾生不盡,我不願成佛
,地獄不空,我也不願成佛。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發大願。我們之所以能夠成佛,
靠的就是發大願。要成佛,必須要發大願。
第三個是自覺聖智究竟相,是說他對於一切法相都已經放棄了,最後證得如幻三昧。
這個「如幻三昧」就是說,我在這個地方做事情,在他方世界都在做事情,也就是說達到
了化身的境界了,達到千百億化身的這種層次。要得到這個究竟相,要依什麼修行呢?要
依五十五位來修行。這五十五位修下來,具體講是五十二位,修到最後成為佛果。大家修
習佛法這麼久,要瞭解一下怎麼樣成佛。成佛的次第是怎麼樣的,成佛所要具備哪些基本
條件,這裡都有說明,也就是十信次第,十位次第、十行次第、十回向次第、十地次第、
等覺、妙覺有五十二個位置。這五十二個次第就是成佛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