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roct (寒山月)》之銘言:
: 如題.
: 大般若經初分譬喻品, 『善現,於意云何?異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
有菩薩摩訶薩不?』
: 『善現,於意云何?若法無想,無等想,無假立,無言說....
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
: 請教大家,上面兩段話中的法想, 等想,是什麼意思?我查過網路上的一行佛學辭典,
但沒查到這兩個詞的解釋。
剛剛google了一下"法想""等想",除了原文好像沒什麼其他資料,
但是原文中"若法無想,無等想"的部分,有些是"若法無想無等想",
中間是沒有特別分開的,也許不是特別的名詞,但照字面又不好一字字解,
最後我個人是用文意來看。
前面的原文:
[0235c17] 「善現!於意云何?異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有菩薩摩訶薩不?」
[0235c18]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因為原文前面已經提到:
色不亦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所以這邊以意思直接來說就是說:五蘊之外有菩薩摩訶薩嗎?
五蘊(名色;十二入處;十八界)是一切法,除此之外不會有別的,
所以說五蘊之外不會有菩薩摩訶薩。
有時經上會直接合用成"蘊(陰)處界"
應該可以理解為一切之外不會再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而說有菩薩摩訶薩。
這應該是怕人誤以為五蘊之外有菩薩摩訶薩。
雜阿含經裡也有類似的經文。
《雜阿含經》第105經
「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這裡說得很清楚,五蘊裡無如來、亦無如來所、亦不相在。
另外後面的部分全文是:
[0235c19] 「善現!於意云何?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耶?」
[0235c20]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
[0235c21] 「善現!於意云何?是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者,
有雜染有清淨、有生有滅不?」
[0235c23]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0235c23] 「善現!於意云何?若法無想無等想、無假立無言說、無名無名假、
無身無身業、無語無語業、無意無意業、無雜染無清淨、無生無滅,
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一切相智成辦一切智智不?」
[0235c28]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這邊就是金剛經裡面:無有法名為菩薩。
套用金剛經的句型就是,
"所言菩薩者,即非菩薩,是故名菩薩"
("菩薩"是"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的)
"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者"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佛與善現的問答中),
之後原文接到"若法無想無等想"亦可當作法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這邊不太容易轉過來,
反過來,"若法無想無等想"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一般這比較好理解,
所以世尊才需要多說明"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者"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就是說"若法無想無等想"本身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而"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者"因為是"法想""等想""假立言說",
所以也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五蘊即幻)
這邊又是呼應前面原文說"色不亦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
幻即是色(五蘊),所以"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者"亦幻。
幻者在原文中
[0235b11]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幻有雜染有清淨不?」(個人理解:幻者不垢不淨)
[0235b11]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0235b12] 「善現!於意云何?幻有生有滅不?」(個人理解:幻者不生不滅)
[0235b13]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幻者(五蘊)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上文)
"若法無想無等想"前面也說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0235c23]整段內容。)
"唯於五蘊等法想等想假立言說者"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佛與善現的對話)
所以整個就成立了。
很感謝大德提出這個問題,讓我看了經文也得到不少。
般若經個人認為是要讓人擺脫語言文字的陷阱(或說對文字的過度依賴),
所以每個名詞都會一再重複,有安心感,才不會讓人對經文有跳躍式的驚嚇,
文字非常嚴謹篇幅才會那麼巨大。
我們可以說活在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我們與他人,甚至自己思考時,
都是使用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有他的極限性,造成很容易"非有即無",
所以很難用語言文字去理解一個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的東西,
會覺得經典怎麼一下講無,一下講有,無所適從,反而產生各種懷疑,
其實般若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去除執著,獲得智慧的。
有點類似雜阿含262經: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
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
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不過除了腦袋道理上,這更是需要體會實踐的,所以更難。
願大家都能早日度諸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