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roct (寒山月)》之銘言:
: 以下是我個人的讀經心得分享。歡迎大家提出指正。感恩!
: 金剛經上說:『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什麼意思?
: 既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佛又要我們發大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豈不是戲論?佛
: 在把我們裝肖ㄟ嗎?
: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今天似乎突然想通了。
: http://dhama00.blogspot.tw/2017/02/blog-post_24.html
這的確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的,而且自己的答案也的確會不斷改變。
很久沒有碰般若的東西,這邊很感謝原po,
讓我趁這個機會又讀了一下,似乎想通了一些東西。
大般若經、金剛經這種般若系的經典是在講成佛的方法,
基本上是對有實修基礎的人講的。
因為學佛一開始就講"空""無我",其實一般人聽到很容易無法接受,
不是排斥(對"無我"感到疑惑混亂),就是落入斷見(不用修)或常見(有個頑空)。
所以佛法在學習上是有次第的,
稱做"法次法向"(一個法接著下一個法;有次第地;按部就班地)。
而佛教的"無我"其實是從觀照五蘊"無常"而得出來的,
<<雜阿含第3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
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
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若?、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另外,分享個人自己的心得,"般若"是要讓我們去除執著,獲得智慧的,
講"空"不是空去一切,應該是空去我執,"我人眾生壽者相"其實都是我執的一種表現。
而"空是可得的"也是世尊在經上明說的,這就是實修了。
<<雜阿含第80經>>
(上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
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
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
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下略)
所以佛法除了理論,更是實修實證的,基本上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
不斷的發願,並且實修精進成長。
我自己實修並不好,不能體會什麼是空,也沒有智慧,只能用佛菩薩的智慧,
藉由讀誦經典來找答案,盡量修福修慧而已,這邊也與原po互相勉勵。
最後我自己認為以成佛為目標的話,"發願"是非常重要的,
用比喻來說的話,當有能力知道自己在做夢,還會想要幫助夢裡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嗎?
以因果律來思考的話,不斷的發願並且去實踐它,就是不切斷與眾生的因緣,
等到自己穩定下來有大能力時,這些願不管是大是小也都會從種子成長為大樹,
並且隨著能力愈高,也越能發廣大誓願,這應該就是成佛之路為何會如此的漫長吧。
到那時,應該也沒有所謂慈不慈悲,解不解脫,成佛不成佛的問題了。
以經文來說,若能觀眾生如幻而行慈,就是"真實慈"(超越慈悲與不慈悲)。
<<維摩詰所說經>>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
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
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
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
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
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
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
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
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
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汝久已得甚深忍,
而不起心作如是解:『我證菩提。』今文殊師利豈不欲覺悟有情而勸發耶?」
答言:「善男子!我不曾覺悟有情及以勸發。何以故?有情無所有故,有情遠離故,
有情無所得故。若菩提可得,是則覺悟有情而有勸發。善男子!我及菩提、
有情俱不可得,是故我覺悟有情勸發平等,不令求於無上菩提亦不退轉。
祝大家都能早成道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