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淨法師:念佛方法

作者: yule1224 (支持自經區服貿貨貿)   2019-03-11 12:22:06
這篇文章中,所提到 三 三 四 的十念法,覺得很好計數
連續念三次 南無阿彌陀佛
連續念三次 南無阿彌陀佛
連續念四次 南無阿彌陀佛
合起來 就是十次
慧淨法師:念佛方法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9/292514.html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善導大師
  稱名乃是彌陀的本願,所以祖師一談到彌陀的本願都說“稱名念佛”,
因為有這些教理、經證、祖傳,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不做其他的念佛,
只做“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當然是有相念佛,有聲音、符號、文字;一般感覺好像其他
的三種念佛境界比較高,稱名念佛境界比較低,其實不是比較低,而是
“極平常又最高深,極高深又最平常”,這一句名號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
利鈍能全收。
  如何成為一個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
,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麼養成這樣的習慣呢?一句話十個字──“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一個真正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懇切的,他歸命的心
是怎樣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彌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歸投在
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
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個念佛人,他跟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跟他是一體的,是機法一體不離的,這樣才是個念佛人。
  以我們來講,我們“念念不捨”;以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攝取不捨”。
就像一個即將沉沒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這時候他一定不可能離開這一條船,
船也不會離開他一樣。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個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惡觀深的話,自然會依靠
阿彌陀佛,對這句佛號會不念而自念。
  寂靜的法喜是從教理上而來,也是從念佛上而來。
  “念念不捨”有“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兩種意義。
  從“法德不斷”來講,我們既然歸順彌陀的本願,曉得八萬四千法門
都不能救度我們,我們都修不起、行不來,只有地獄這一條路;能夠讓我們
離開地獄之火的燃燒,現生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成佛的法門,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名號。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自己,就會常常去念佛,因為後退無路,
即使有十八般武藝,在這裡也無用武之地,前面僅有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法門,
所以不必猶豫、不必顧慮,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來好像有很多錢,
一檢查起來這張是假鈔,那張也是假鈔,通通是假鈔,就只有這一張才是真鈔,
那自自然然就會使用這張真鈔─
只有阿彌陀佛能夠救我們,所以你自自然然就會去稱念這句名號。
生死心越懇切,念佛就會轉趨殷重,這是“法德不斷”。
  因為我們眾生都是好逸惡勞,常會懈怠,有時間不大想要念佛,都會想來看看報紙
雜志、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或者是打打電話跟親友閒聊,或者到哪裡逛逛。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策勵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說:“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
悟。”這樣想就會很慚愧地來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個鐘頭,那麼四個鐘頭能夠念多少
佛號?百分之八十就好,就來規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號;如果不規定自己,
這四個鐘頭就會不知不覺地就晃過去了,這就是“機相策勵”。
  “機相策勵”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麼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
還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為曉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
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來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來回向的,是曉得念佛
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是“正定之業”,是以那種心情去念,
所以“機相策勵”本身不是自力。
  念佛當中如果能夠一句一句沒有粗的雜念,就會體得安詳、寂靜的心境,這樣,
逐漸氣質就會改變;如果念佛時妄想雜念還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
來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氣念下去也好,這樣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沒有
妄想雜念,可是比較細。尤其早晨剛睡醒時,心比較平和、穩定、寂靜,
可利用早晨的時間采十念記數靜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體會到詳和寂靜之境。
  要怎麼樣讓念佛而妄想雜念少呢?
  第一、“虔誠恭敬”。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它不是白紙黑字,不是一般的
聲音,它是所謂的名體一如,它跟阿彌陀佛的本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們的身體
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頭腦會思考、有手腳會行動,那阿彌陀佛祂具足三明六通、
百千陀羅尼,祂具足大慈悲、大智慧,這一些的功能在哪裡?在這句名號裡面。
所以在這句名號中有阿彌陀佛的眼睛,有阿彌陀佛的耳朵,有阿彌陀佛的心肝,
有阿彌陀佛的頭腦,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所以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
的時候,我們就用一種誠懇、恭敬、感恩的心來念。
  只要誠懇的話心就會比較專,像我們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發生嚴重的車禍,
我們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薩都會很虔誠,在那很虔誠當中根本不會想東想西,同理,
我們今天也應是以這樣的心情來念佛。
  阿彌陀佛祂本身是佛,所以應該虔誠恭敬,阿彌陀佛祂救了我們的生死輪回,
我們本來在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頭出頭沒,沒有出離之緣,常常被地獄之火
所燃燒,可說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彌陀佛救度起來,所以我們念佛就會很虔誠恭敬,
感恩戴德,所以虔誠就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
  第二、“攝心諦聽”。就是心專注,心專注的話,也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就
會比較集中。再來就是用耳朵聽,不管你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也都用
耳朵聽,也就是所謂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一個循環。因為專注
在自己念佛的聲音,自然旁邊的聲音,誰來誰去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自己的
心有一個對象,而且是專注這個對象,這個叫做“攝心諦聽”。
  第三、“十念記數”。十念記數就是不管我們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
都是十念記數,十句為一個單位,就是我們念第一句,曉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曉得
第二句,念第三句,曉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這樣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
第十句又回過頭來從第一句記起,這叫十念記數。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
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來就十句了,這個就是十念記數。
十念記數聽也在裡面,攝心也在裡面,無形中就虔誠恭敬。十念記數如果清清楚楚
就比較少雜念,雜念還是有,比較沒那麼多、那麼粗,因為如果雜念多、雜念粗,
十念就記不清楚,就不曉得已經念到第幾句了,所以不管我們是固定多少數目的念佛,
或是固定多少時間的念佛,我們都用十念記數來念佛。
  稱名到底是怎麼稱?要稱到什麼標准?其實就是“念念不捨”,時刻把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掛在心中、掛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
生活念佛化。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行住坐臥念念不捨”,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就包括
“時處諸緣”。
  念佛是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時候,
來念佛會念佛,是屬於專念,專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雖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
動腦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專念就是散念,
不是散念就是專念。
  念佛有專的念,有散的念,專的念就是這個時候有個空擋,沒有做其他事情,
可以專心一意,可以念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三個鐘頭,或者是念個五千、一萬,這
個是專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對聲色,所以不是專,
雖然不是專,可是不妨礙我們念佛,我們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動嘴巴也可以念佛。
這樣的話,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二六時中沒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
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恆常都結合在一起,因為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彌陀跟眾生,
眾生跟彌陀,一體不相離開。
  平常念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走路的時候,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睡覺的時候,就只要念阿彌陀佛四字即可,
或是病痛纏身,無法念六字佛號時,也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
如果到了臨終之時,都沒辦法念出佛號時,只要知道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度,
這樣也可以。因為念六字是阿彌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彌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
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只不過六字是比較完整的。
  六字有特別的涵義,表示我們眾生與阿彌陀佛是一體不二,佛凡一體,機法一體,
而且也表示阿彌陀佛將功德回向給我們,我們則隨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動,
相互呼應,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沒有這樣的涵義。所以,平時就以念六字為主;但是,
並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個因緣下無法完整地稱念六字名號時,就改念四字、二字、
一字,這樣全都可以。因為我們現在還健康,可以稱念六字名號時,當然就以稱念六字
名號為主。
  雖然念四字比較簡略,但有些人因為不明了以上說的道理,往往流於自力而不自知。
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時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為了攝心,希望能克期取證,
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沒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他只不過是藉這樣來降伏自心,這樣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麼樣的稱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彌陀佛?
是否有依循第十八願?這個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這個道理,有這個信心
的時候,再怎麼樣的念佛都是正確的,而且平常就會以念六字名號為主。
  平常以稱名念佛為主,睡覺時只要在心中默念佛號就可以;或者生病、體力較
虛弱的時候,若無法張開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憶念;甚至臨終的時候,
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識,那就用意識去思惟憶念;或者是這個人從來都沒有
學佛念佛,到了臨終善知識才去關懷,告訴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這個時候
他嘴巴幾乎都已經硬了,口業的功能沒有了,只剩下意業,而且快斷氣了,
他連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時間也沒有,就只這麼一剎那的系念,他就斷氣了,
也照樣往生。這就是經文所講的“聞已思惟,繫念不亂”。
  所以,稱名念佛跟短暫的憶念,以及意業的默念,是有長短的關系。也就是說,
包含平生、臨終,這其實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的“乃至”。
  念佛的時候可以應用十念計數,如果持念珠念佛,也可以念十句撥一顆,不要很快
的一直撥,那樣不曉得是在念佛,還是在念雜念。念佛應該是輕鬆地、自在地、
一句一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十句撥一顆念珠、念十句撥一顆念珠,不知不覺,
一串念珠就念完了,這樣念佛會覺得神清氣爽,心神寧靜,法喜充滿。這樣念可以適合
我們這個法門每一道場,甚至適合男女老少、平生、臨終,乃至行住坐臥。
  一方面出聲念佛,一方面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同時心中最好是“十念記數”。
這樣,眼睛閉著、口念佛號、耳聽自己的聲音,心中專一地記數,
這就是“都攝六根”。
  當然,阿彌陀佛本願的救度,沒有絲毫的條件,未必非得“都攝六根”才能往生,
只要“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但是,我們難得同聚一堂、共修念佛,若能專一,
豈不是更覺得有法喜呢?
  至於正身、端坐,只要掌握兩個要領就可以了:就是“鬆”和“靜”。身體放鬆,
都不執著,不抓住,這叫做鬆,完全放鬆。端正坐好,這個身體就不管他了;
心念完全依著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這個心自然就靜下來了。
  為什麼我強調金剛念?因為較能夠綿綿密密,細水長流。所謂“心若無力,
以口來扶”,心中如果沒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動,心中自然也會跟著念。如
果嘴巴不動,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雜念。
  所以有的人說,我沒有固定數目念佛,我沒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
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不是這樣的,除非他已經習慣了,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不然還是妄想雜念,一天統計起來,念不到幾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靜坐念佛,
或者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麼樣的忘記念佛,
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目。
  所以說我們初學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數目。除了早上靜坐念佛之外,
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數目,久而久之就成習慣。即使你不固定念佛,
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
就會這樣。
  金剛念只是動嘴念,不會累、不傷氣,又沒有默念的缺點。
  我們凡夫的習性就是妄想雜念不斷,妄想雜念不用去學,是與生俱來牢不可破的。
如果我們以為心中有在默念佛號,而其實往往都沒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會落入
妄想雜念中,所以要動嘴唇念,以動嘴唇來攝住我們的心。因此平時最好養成
動嘴唇念佛的習慣,走路也好、工作時也好、在家裡也好……都動嘴唇念佛,
念成一種習慣。
  初學佛的人,往往還是攀緣於色聲香味觸法,要他專心安住在這一名號上
比較不可能,所以要經過培育溫養的過程,才能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我們出生以來最熟悉的就是貪瞋癡,就是五欲,最不熟悉的就是道,就是念佛,
我們就要把它轉,要怎麼樣轉呢?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規定一天當中要念多少聲的佛號,
譬如說有五個鐘頭,扣掉你要看電視、報紙或跟人家閒談的時間,其他的時間大概
能念多少佛號,就規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佛號,比如一萬或者是八千、五千都可以。
能夠這樣就會逐漸、逐漸地生處轉熟了,就會喜歡念佛,也會有法喜,之後,
不要求自己也沒關系,到那個時候自己就會不假思索的在佛號上,因為已經純熟了。
  每個人的根機、時間都各不一樣,因此阿彌陀佛沒有規定要念多少,所以,
不論數目多少。可是,我們要把念佛培養成習慣,所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形成“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凡夫最熟悉的是什麼?就是五欲、煩惱;最陌生的是什麼?就是念佛。
我們把最熟悉的五欲盡量淡化,常常念佛,形成習慣,這就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學佛也只不過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而已。
  初機應有固定念佛數目和早晚課。雖然,阿彌陀佛救度沒有條件,
但固定念佛或常常念佛的人有法喜,凡事比較平順。信心越深,念佛越多。念佛少,
則隨習氣走。短時間,勉強一點;長時間後,則會自然,所謂
“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稱念佛號有四種方法: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在這四種當中,
金剛念最能夠持續而不累。所謂金剛念,就是動嘴巴,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
如果是小聲念,旁邊的人還能聽得到;大聲念,則難以持久;默念,往往會忘記。
能夠持續長久的,就是小聲念或是金剛念,其中以金剛念最能持續長久。
  走路的時候,可以一步一句佛號;坐在公車上,也可以閉目念佛;開車的時候,
也可以邊開邊念佛。為什麼?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句佛號啊!所謂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那我們何必顧念旁邊的人以異樣的眼光來看自己呢?
  自己一個人念佛的時候,能夠細水長流、綿綿密密的,就是金剛念。為什麼呢?
因為大聲念會沙啞,默念易起妄想雜念,原因是,我們最習慣的就是煩惱習氣、
妄想雜念,最不習慣的就是念佛,如果沒有刻意的要求,往往都是在打妄想的時候多,
即使坐在那裡,眼睛閉著,還是在打妄想,所以平常就是保持金剛念。因此大家在
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也就是說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在做什麼事情,
都保持金剛念,就是動嘴巴,這樣了解嗎?所以從今以後大家就盡量保持金剛念。
  我平常經行念佛,也是沒有拉腔、沒有韻調的。這個是我的體會,什麼體會呢?
當我們念佛念到寂靜的時候,自自然然就會一句一句,不會有高低長短的音韻,同時,
也合乎每一個人的狀況,有的人氣不夠,要拉很長的音,就不可能長久維持。如果
是老人家,或者是躺在病床上的人,更不可能拉腔、用韻。所以,我覺得只有這樣
一句一句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最好的調。
  有韻調其實一方面是為了統一,因為大家共修念佛有一個調才能夠一致,而且,
有調也比較好聽,能夠接引初機,讓初機者覺得這個調很好聽,使人家喜歡來念佛;
若是很單調的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覺得沒有味道。
  所以,有調的念佛主要是接引初機,或者是維持大眾音調的統一,但其實那都是
迎合我們人的七情六欲。因為我們有七情六欲,所以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覺得寂寞,
想聽聽音樂或是唱唱流行歌曲,不然覺得很無聊,太過寂寞。但對一個修行人來講,
在很寂靜的時候,那些音調、音樂──無論是輕音樂、藝術歌曲,都覺得是打閒岔。
  在那個時候,平淡的、平穩的、單調的、寂靜的,反而是最有味道的。
  當念佛念到很寂靜的時候,是接近沒有韻律的,因為很寂靜、很平靜、很清淨,
清淨的本性,沒有高低韻律。當然共修的時候,因為要使大眾統一,所以有拍數,
六個字四拍,一拍一秒鐘(或一.一秒),一句念起來就是四秒鐘(或四.四秒);
如果自己念,念三拍就可以,快慢可以自己來調,出聲、默念、靜坐、經行、禮拜
都可以這樣念,清楚、輕鬆、攝心、而且有力。
  若有心培養,用十念記數的方式,經過幾年之後,粗的妄想就會減少,漸漸就能夠
體會寂靜的心性。
  念佛用十念記數時,每一念中間若是沒有妄想雜念,一開始身心會忽然輕鬆下來,
容易哈氣、流眼淚、打嗝,因為一旦身心放鬆,氣血自然流動,所以這是好現象。
有了寂靜的體會,氣質就會改變。怎樣改變呢?遇到逆境,比較不會不平不滿,
因為第六意識有清靜的體會,阿賴耶識就儲存有清淨的種子,自然會流露出清淨的心性,
就比較看得開,凡事比較不計較、不執著,比較不會鑽牛角尖、起情緒,比較理性、
平和;人的氣質改變,當然個性、行為、命運都會改變。
  要念佛,可是妄想雜念多,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妄想雜念,想要寂靜不可能,很苦惱,
那要怎麼辦?其實也有方法對治,就是早上靜坐念佛,或者是念佛的時候用十念記數,
這樣會讓我們比較沒有妄想雜念,比較能夠體會到安詳的法喜,這是一種技術上的運用。
  只要有兩次三次的十念記數,一句一句當中沒有浮起其他的妄想雜念的話,就會有
輕安的法喜;人有輕安的法喜,性情就會有正面的轉變,甚至早晨念佛有寂靜的法喜,
久而久之性情相貌也都會改變。怎麼樣的改變呢?對人比較慈祥,凡事比較不會計較、
不平、不滿、記恨,就不會喜歡向人說一些是是非非了。
  念佛雖有所謂的大聲、小聲之別,但更重要的是心的虔誠與否,心如果很虔誠,
就是無聲,他的心跟阿彌陀佛感應的程度,也是很直接、很強的,是充滿整個宇宙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我們只要一稱念的話,阿彌陀佛就立刻知道,立刻應聲
而現,不管你念的音是閩南語、廣東話、普通話、還是日本話、英文、梵文……,
都一樣是念阿彌陀佛本身。因為阿彌陀佛是佛,你還沒有念,祂就已經知道了,以什麼
音來念都是其次的。
  這一句名號是萬德具足的,當我們還沒有開口,阿彌陀佛就已經知道了。
所以不管是用什麼話來念,用英文或日文來念這句佛號,照樣能達到效果。
  我常講早晨有三靜──心靈寧靜、空氣清淨、環境安靜,那個時候念佛,最寂靜,
最能體會寂靜安詳的法樂法喜。沒有時間限制,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所以最好一早
就先靜坐念佛。
  早上心靈清淨,那時候的念佛都是一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當然因為靜坐,所以不拿念珠,也不出聲音,是心中默念。
  晨坐念佛能夠快速轉化提升我們的精神、性情、思惟與氣質,因為早上是心靈
最平和、寧靜的時候,這個時候靜坐念佛可以說如同“寒潭映月”,寒潭清澈見底,
月亮出來了,月影跟潭水,潭水跟月影,幾乎是一體不離。早上寧靜的心,一句一句
的來念佛,就跟阿彌陀佛寒潭映月,很能夠消業障增福德,尤其是一句一句的佛號
當中比較沒有雜念的時候,就會覺得心中非常的安詳寧靜,可以說滿面春風,
下了座之後,所看到的人事物也會是滿目春風的人事物。
  早上靜坐念佛時,“眼觀鼻,鼻觀心”,不用拿念珠,以心中默念為主,如果覺得
昏沉,就可以采用金剛念。不過,原則上靜坐時主要以默念為主,因為靜坐默念,
氣血經絡比較能夠通暢,手動撥念珠,就會影響氣脈。
  除了睡覺以及動腦筋,其余時間都可以念佛。念多、念少,每個人情況不同;
念佛時心清淨與否,每個人也不同;雖然各人情況不同,但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都不增不減
,到極樂世界也都在同一境界,不分高低。
  念佛法門是安樂道,該吃則吃,該睡則睡,其余時間,念念不捨。所以,
念佛是一種輕松自在的狀態,不可過分。這句佛號,隨時隨地都在心中。如果
愛摸東摸西,就規定數目。
  如果過份強調技巧性而忘了原則,則可能會因為念佛達不到自我要求而自我苦惱,
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往生,這樣反而不好。因此,雖然我們有技巧上的設定要求,
但更重要的是回歸到第十八願──稱名必生,不顧慮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完全回歸到
稱名必生,因為稱名的本身就是乘彌陀願力,已是當生成就、往生決定了。
  淨土法門要怎麼稱名呢?就是以我們每個人的根機去稱念這句名號,念念不捨就好。
既然是依每個人的根機,一定是有的人比較有時間,有的人比較沒時間,有的人
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怠,有的人心比較寂靜,有的人心比較雜亂,但是都沒有關系,
只要依你的根機念這句彌陀名號,統統一樣平等的往生。
  有空檔的時間就盡量專心念這句名號,做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時就散心念,
總之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心專念”,一心一意的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
行住坐臥不論時間多少,盡量念念不捨,把念佛融入生活當中,把念佛當作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念佛,培養動中也念佛,靜中更念佛。
  但是不要自我要求過高,更不要互相比較,否則不僅沒有樂心反而更糟。想怎樣
才能念念相續?要怎樣念佛才寂靜?要怎樣才能精進念佛?達不到心中就有苦惱,這完全
是錯誤啊!都已經平生業成,都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中,都已經被救了,還苦惱什麼?
  以一般人來說,除非退休,不然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事業,在這當中,如果
工作內容是可以不動腦筋的就在工作中散心念,停下工作或下班回來,空檔的時間
就是他念佛的時間,這個時候就是專心念。
  當然我們都是凡夫而非聖人,會想看一下電視、聽聽音樂、看看報紙或其他的書,
這也是人性之自然,不過可以作個規劃來調整。
  一個人如果願生心非常懇切,對世間漸漸看透而多少放下一些的話,
他的嗜好就會漸漸轉變,他的觀念、生活,將會以念佛為最高的嗜好、享受、興趣。
不過即使不能轉變也沒關系,因為每個人的根機各不一樣,而阿彌陀佛都平等的救度,
但總之是念念不捨這一句彌陀佛名。因為精進念佛的人再怎樣的精進是依靠彌陀的力量,
不是依靠他精進的力量;比較懈怠的人,他也知道念一句是靠彌陀力量,
念十句也是靠彌陀的力量。
  所以今天念的多,對彌陀的救度力量沒有增加,今天念少了,彌陀救度的力量
也沒有減少。因此他心中是毫無任何不安的,不因為念佛精進而覺得往生比較可靠,
而有喜悅,也不會因為念佛懈怠了就懷疑往生不可靠而有所煩惱。
  念佛有“專”的念佛和“散”的念佛,來念佛堂或是在家無事專心念佛,
都屬於專的念佛(不做其他事情,不受干擾);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在做事中念佛
屬於散的念佛。
  我們淨土法門不論是專的念佛或散的念佛都可以,只是專的念佛比較能體會
寂靜之心。就往生來講,有體會到寂靜之心,或念佛較沒有妄想雜念,一般往生時
會較平順、較沒有病苦,甚至可以預知時至、安然自在。不過每個人的業力各不一樣,
不表示百分之百如此,但通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不過能這樣往生和沒有這樣的往生,
是在這人世間才有這種種的差別,到淨土就沒有差別,都是“如來淨華眾”,
都是“正覺華化生”。
  總而言之,要如何念佛,依各人的根機不同而別,但若要預知時至,通常都要
有事無事一句彌陀掛在心中、系念在心上,一天當中最好有固定的時間,
這樣較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預知自己的日期。
  念佛人平常是隨各自的根機來念佛,但心的殷重程度,以及念佛數目的多寡,
會影響佛加持的一些現象。不過,雖然有這一些不同,但是往生卻是必定的。只不過,
心地比較謙卑柔和、善良厚道,也就是比較無爭、寬容、不貪,並且常常念佛的人,
他比較能夠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比較能夠預知時至。
  一切眾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如果沒有念佛,就一定是念妄想雜念,
念念都是業。《地藏經》雲:“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如果了解這一點,就該轉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個學佛的人,就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心,這樣才是一個學佛的人。
當心念浮起的時候,自己要能察覺到,在察覺到當下的念頭時,當下的念頭就消解了。
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消解力量,所以將這個念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就是以念佛這個正念來消解種種妄想雜念。
  念佛概約可分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
這四種又可再概括成兩種:一種是“無相念佛”,另一種是“有相念佛”。
  在此所講的“無相念佛”就是指“實相念佛”,所謂“實相”就是沒有形相、
語言、文字、符號、聲音,既不能稱說,也不能思維想像,因為實相就是法身,
只有佛與佛才能互相理解,這是我們凡夫心所無法達到的,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不講
無相念佛。再者,如果不是證悟到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他的無相念佛只是以意業
作憶佛念佛的思維。
  我們經由學習淨土法門,曉得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更曉得這些功德是涵蓋在名號裡面,所以“名即體”,因此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等於和阿彌陀佛合而為一,同時這個佛名是光明的名號,我們念祂的名號就在祂的
光明之中,彼此“機法一體”。
  所謂憶佛念佛,是口稱默念都不離彌陀名號、彌陀救度。但這當中以稱名為主,
像鹦鹉不知其義、幼兒不知其義、愚鈍者不知其義、或有臨終者亦不知其義,但只
出聲念佛,即能消災、增福、延壽、往生,這全憑口稱,若心念則無此方便。
  每一個人就依他當下的根器去念這一句名號,沒有任何條件的限定,或者
某一種水平的規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
他的個性比較調柔、無爭,就以調柔無爭的個性去念佛;
他的個性比較剛強,凡事都要問清理由,或者煩惱比較重,念起佛來就妄想雜念紛飛,
這都沒關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
  就好像人生下來,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別、有各個面貌的差別,而雖有這些不同,
因為這句名號是萬德萬行的結晶,只要我們專一稱念這句名號,都同樣承受名號的功能,
而被牽引到極樂世界去。也就是說,這句名號本身就能消除我們的業障、
增長我們的福德,使我們臨命終時,自然進入極樂世界的涅槃境界。
  念佛而有妄想這個是正常的、自然的,跟我們的往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每個人的行為都離不開行、住、坐、臥,善導大師說“念念不捨”,
是表示每一個人只要依個自的“根機”去念佛,不管行住坐臥多少時間,不問時節的
久近,能夠念就盡量念。只要知道一向專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他所有的行持就都會
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時間,只要想到,就會念這一句名號。
  日常生活當中要如何行持呢?以出家人來說,本來就是捨棄紅塵、捨棄社會上
的任何工作專心為修行而來,所以念佛的時間就比較多,除了以這個法門自行化他之外,
就是稱名念佛。
  什麼是“念佛以無義為義”?這是從根本上、原則上來講的。意思是我們稱念
這六字名號,只要盡管稱念就好,沒有什麼限定、規矩、要求,不管心清不清淨,
不管做什麼事情、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什麼方式、什麼身份都不管。就如
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
”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都可以念佛,不是專心念就是散心念,不是大聲念就是小聲念、
金剛念、默念。
  念佛,不是觀想佛的相好光明,也不是思惟佛的高深境界,是只要專稱佛的名號就可
以了。稱名,不管任何人、任何時、任何緣、任何事,都能夠稱名,非常簡單,
也沒有任何忌諱,即使身心不健全,只念四個字、一個字,乃至心中想著佛號,
也同樣都是念佛,可以說無人不能。可是如果需要誦經打坐、參禪拜懺,要深入經藏,
要圓滿三學,要廣修六度,那就不平常了。
  我們念佛也不用特別念啊!我們本來就是有念頭的嘛!只是把它轉來念佛而已。
而且念佛一久,就會更喜歡念,因為念佛純熟時就會輕安,比較沒妄想煩惱,
對外在的是是非非較不會掛懷,而且做事也較順遂,所以念佛並不需要特別的時間來念。
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這叫做“乃至十念”。
  念佛有困難嗎?念佛沒有困難啊!也沒有要求我們功夫上的一心不亂,
只要求依我們十方眾生的根機去念佛。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在家就在家念佛;
是男,是女;有智慧,沒有智慧;有學問,沒有學問;心清淨,心不清淨,都依你的根性、
你的心境去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沒有半點要求,這樣不是很容易嗎?
因為我們都有嘴會說話,只不過現在起開始說“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凡夫都會起心動念,現在開始起心念“南無阿彌陀佛”,
動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只不過把它轉過來而已。只要有這個心,
隨你的能力去念佛,有時間就盡量
念佛,這樣就可以了。
  只要我們專一念佛,多念少念都是無上功德。什麼叫多念少念呢?每一個人的根機
不一樣,時間比較多的人就多念,有的人時間沒有那麼多就少念;有的人時間同樣的多,
可是精進度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多念,有的人少念,可是功德上來講都是一樣的。
因為不是靠他的功夫,而是靠彌陀本身的功德。就好像“如意珠”,每一粒每一粒
都是如意。
  所謂“如意珠”,就是有一顆如意,你要吐黃金就是黃金,吐白銀就是白銀,
你有兩顆如意、或是一百顆如意,或是兩百顆如意,多一顆並沒有增加,少一顆
並沒有減少,因為只要有一顆,他就能夠吐了。並不是說有兩顆就吐得多,一顆就
吐得少。因為念佛本身是超越定善、散善,也超越多念、一念,每一念每一念都是
具足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無上功德的。
  一個念佛的人,要能不貪生也不怕死,一概任憑彌陀的安排。身體健康有體力,
南無阿彌陀佛;身體感到軟弱、疲勞倦怠,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其他都不要去顧慮。
  念佛有百益而無一害,只有好沒有不好,而且沒有任何禁忌,不論你是什麼人、
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乃至做什麼事情,都毫無禁忌,都可以念佛,也應該念佛,
讓自己成為一個念佛人。
  《念佛感應錄》(一)有一位黃打鐵,他一面打鐵,一面念佛,本來在火爐旁邊打鐵,
又熱又累,自從一面念佛一面打鐵,這顆心在念佛裡面,忘記了熱,也忘記了累。
  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夠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動嘴巴念佛。除了動嘴巴念佛號,
也可以靜坐的時候,心中默念佛號。因為“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現。”
只要有這個心,他就會流露於語言,顯現在行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若是念佛、往生
,不知不覺,他自然就會念佛,除了動腦筋的時候,可是腦筋一動過了,就會自然地
回到佛號上來。
  最後的人生,最慶幸、最幸福的,就是做一個靜默往生人。成為一個靜默往生人,
就是一個無爭念佛人。那“無爭念佛”是什麼?他也不講理論、學問了,
因為不跟人家辨別理論高低,學問好壞了,所以,無爭念佛就是老實念佛。
  要老實念佛,就是外也好、內也好,都與人無爭,既不談一些閒言雜語、
人我是非,也不去計較什麼順逆苦樂、稱譏毀譽,不想出鋒頭,不想顯耀自己,
但也不是故意造作。有事沒事,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讚歎也是
“南無阿彌陀佛”,人家鄙視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中始終只有
“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南無阿彌陀佛”,其他都置之度外了,
這個就是“無爭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實念佛”。
  “靜默往生人”就是所謂“老實念佛人”、“無爭念佛人”,“
老實念佛、無爭念佛”即是不講理論、學問,不談閒言雜語,不說人我是非,
不計稱譏毀譽、苦樂順逆,也不愛攀緣、不愛炫耀,既不突顯個人,亦不裝模作樣,
只是安份守己,安於念佛,守愚念佛,有事無事,一句佛號常掛心口,
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協助他人。
  這樣的念佛人,往往預知時至,順利安然、自在莊嚴地往生極樂淨土。
  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愚癡的人,不曉得是非的人,因為自己是這樣的人,
所以不會去計較是非,這樣的念佛就是老實的念佛。
  我什麼都不會,我什麼都不如你,我是一個苦苦惱惱的人,我只能這樣
安份守己的來念佛,安守我的愚癡,守愚念佛,這樣的念佛就是老實的念佛。
  除了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之外,有時間也是一樣靜坐念佛,或者經行念佛、
拜佛念佛、甩手(運動)念佛,總之都不離開念佛。
  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方法最容易、功德又最殊勝的,就是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勝過心念的念佛。因為心念的念佛不普遍,而口稱念佛能夠普遍;心念的
念佛,於臨終的慌亂和恐懼中難以提起,而口稱的念佛卻能讓他聲聲消除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難道我們念佛只可以嘴巴念佛心中不能念佛嗎?不是的,是因為那個人
是下品下生的根機,他已經臨命終了;如果是我們,平常可以一方面口念,
口念累了就可以改為心中默念。
  我們念佛,不管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或者心中默念,阿彌陀佛一定都聽到,
因為阿彌陀佛是佛,六通具足。不管我們念佛的當下是以清淨心念或是以散亂心念,
是有心念或是無心念,阿彌陀佛也都聽到。其實我們還沒張口,當起這個心念的時候,
阿彌陀佛就知道了。
  人心如同“收發器”,起心動念、言語舉止都自然的散發出去,繞遍全宇宙;
而當我們息慮凝心,進入靜定之時,就能接收到太虛中任何頻率的心波;凡夫尚且如此,
何況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
  如果覺得越想專一念佛,反而越是雜念紛飛、妄想起伏,這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因為我們是凡夫就是煩惱具足,既有煩惱,就有妄想、雜念。這妄想雜念就是凡夫心的
本體,這本體就在我們日常的起心動念中;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妄想雜念,只是自己
沒察覺;在念佛的時候,尤其是端坐靜心來念佛時,才看到我們凡夫的本來面目,
就是煩惱妄想,雜念紛飛。
  我們念佛,如果有妄念──不該想的也想,不該起的念頭也起,這時不要顧慮、
不要煩惱,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的,就是這樣的眾生。
  稱名念佛有三種:一種是自力的念佛;一種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講的二力的念佛;
另外一種就是純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將“南無阿彌陀佛”與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認為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跟朝山、拜懺,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或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修習善業的這些功德,是齊等的,抱著這樣的觀念念佛,
並兼做其他善事,然後回向極樂世界。由於不了解佛號是萬德洪名,
而將這句佛號的價值,跟其他功德的價值同等看待,抱持這種心態,
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來回向,這叫“自力念佛”。
  另也有人,雖然他已經了解他力當中有自力的道理,但是仍以為念這句名號要
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夠降伏妄想──沒有理一心不亂,也要事一心不亂;
沒有破思惑,也要斷見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有這種功夫,
臨終比較能夠正念現前,往生比較可靠。若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念這句名號,
仍然是自力的心態,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
  我們凡夫以雜亂之心念佛,會影響往生嗎?不會!一點都不會。我們本來都是凡夫,
凡夫的定義就是他的心具足貪瞋癡慢疑,就是妄想雜念紛飛,這是凡夫的特質,如果不是
這樣,不會出生到娑婆世界這個人間來。因為禅定修成會出生在“色界天”,
更深的禅定就出生在“無色界天”;而我們都是貪瞋癡很熾盛、很深重的,
才會在這個娑婆的人間界,從出生一歲就開始修行到一百歲,貪瞋癡都沒有改變,
妄想雜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曉得我們是“三福無份”,連世間的福都沒有份了,
何況出世間的戒福、行福更談不上。
  因此我們就是以貪瞋癡、妄想雜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雖有妄想雜念,
但是不障礙往生。然而,為了讓自己念佛更加安詳寂靜,所以用“十念記數”,
因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記數,自然會比較攝心專注;當心比較收攝時,心自然也就
比較平靜、比較清靜。盡管如此,還是有微細的妄想雜念,並不是運用這種方法,
一念佛就沒有妄想雜念了。
  我們要因為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而歡喜,不因念佛有妄想雜念而苦惱;
也不必刻意把念佛的數目定得很多,達不到數目就苦惱。
  我們若感覺念佛有妄想雜念,那正是阿彌陀佛優先要救的對象,
可說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正機。總之,無論任何情形,都要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救度而歡喜,
當然也不能因此而懈怠念佛。
  我們都是業障深重的凡夫,雖然念佛,可是念佛的心,小到只有四、五寸的白道
而已,而貪欲的心、瞋恨的心、妄想的心,卻廣大得像無邊的大海。但是我們仍然要
時時提醒,反觀自照,這樣自然就會常懷懺悔,心漸漸柔軟。另外,也會因為知道像
我們這樣的人,竟然現生就能夠獲得彌陀救度,解脫六道生死輪回,而生起感恩的心。
  
如果能念念分明,就念念分明念佛;如果當下不能那麼寂靜,那麼就以當下不寂靜的
心念佛。也就是說,不論寂靜不寂靜,只要我們念佛,就能得到彌陀的攝取不捨,
所以各種狀態我們都能夠安心。
  當然我們既然念佛,就盡量寂靜的念佛,但即使不能達到寂靜也沒有顧慮,沒
有不安。有人強調“定心念佛”,這是他不了解以上的道理,他是心存唯有念佛能夠
達到定心,他才能夠安心,如果達不到定心他就不安心,所以在心態上是有不同。
  學淨土法門的念佛人,凡事都是從念佛開始的;一年的元旦從念佛開始,
而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早上也是由念佛開始,之後才用早餐、去上班,日理萬機。
因為我們希望這一年、這一天當中,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所以一切都是以念佛為
開始,有阿彌陀佛和我們在一起,而此時是“不再是我,而是彌陀”,同時也是
“彌陀興旺,而我衰微”,也就是凡夫的知見衰微,甚至消除了,只剩下佛的知見。
  我們念佛,重要的是心無旁騖,一心念佛。那為什麼還要講法呢?這是因為
要我們的心常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對我們凡夫來說,
不容易做到;因為凡夫散亂成習,寂靜不住,與其到處逛,不如閱讀有關這方面的教理,
以及聽聞有關這方面的法語。
  念佛人應在履行責任義務當中念佛。履行責任義務不違背稱名念佛,稱名念佛也
不違背履行責任義務。何況現在是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時代,我們實踐人世間的
倫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淨化社會,也能淨化我們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
來講是完全不不沖突的。
  我們這個法門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念佛的時候,就只管念佛,不需要
觀想佛像、觀想蓮花,或觀想佛光,或思惟佛德,都不需要。在念佛當中,若看到蓮花,
或看到光明,或看到佛菩薩,也一概不要管,要將它放下,不要執著,不要認為
“這麼莊嚴、這麼難得,希望下次能夠看得更多、更久”,千萬不要有這種心念,
越專一越好,越單純越好,否則恐怕會出差錯。
  生死心切,欣厭情深,自能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憶佛念佛,念念不捨,猶如
切事系心,動靜不忘。
  如果能體會到一生中往生之事最大,願生之心不捨,自然就會念念不捨。
每個人根基不同,有的人精進,有的人雜念多,都沒關系。雖然念不多,但都必須
有一種“念念不捨”的心。只是,少念佛者,妄念多煩惱重,臨終多痛苦;常念佛者,
臨終較少障礙。因為有念頭,就有重量:有妄想的重量就難受,有念佛的輕安就好受。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如能這樣,那麼,這一天不管是在家也好、
出外也好,做任何事情,肯定都蒙受彌陀的光明護佑,讓我們出入平安、諸事如意。
  佛法裡面最沒有忌諱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在大殿可以念佛,在客廳可以
念佛,在房間也可以念佛,甚至在衛生間也可以念佛。在污穢的地方念佛,
可以給那個地方帶來清淨;在不吉祥的地方念佛,可以為當地帶來吉祥。
不管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不管在什麼心念之下,都可以念佛,
也都應該念佛。
  為什麼在念佛堂念佛要大家“閉目”呢?因為共修的時候,有來來去去的人,所以
我們干脆閉目。閉目念佛如果會昏沈的話,眼睛就可以張開;如果容易打妄想,就
眼睛閉著;如果感到火氣上升,頭頂癢癢的,就眼睛稍微張開,就是睑目不要全閉,因
為閉目久了,火氣容易往上走,這個是大家要注意的。
  但法無定法,並不是死硬不變的,在某種情況之下,若應該做某種調整,
就需要做某種調整。如果是個人的話,眼睛也不用閉,垂睑三分目,眼睛半閉,
然後專心念佛就好了,其他不用想。
 
 念佛是可以落實在士農工商中,隨時隨地的,沒有限定非怎麼樣不可,這是
從念佛的處所來講。從心境上來講,打坐念佛不必持念珠,方式以十念記數,
十念記數不會有什麼約束性,反而能讓我們的心寂靜,十念念完了就放掉,再
從一開始,不要接下去二十、三十的數,這樣會比較累。
  在工作當中,我們就散心念,不用記數,也不可能記數。走路也能夠念,
動動嘴巴,那個時候記數、不記數就看個人,所以並沒有什麼條件、約束或者
非怎麼樣不可,只是就我們的根機來做運用而已,如果能體會這個道理,
念佛本身是自由自在又活活潑潑的。不過這也因人而異,如果預計要經行半個鐘頭,
不拿念珠也可以,可以十念記數,不管念佛數目,時間到了就去做該做的事;
如果為了策勵自己,雖然時間有限,但怕會懈怠,那就固定數目,固定一天兩萬、
一萬或幾千,就可以藉由念珠來數,等於這條念珠也能夠約束自己懈怠的心。
  我們每個人都要隨自己的身分、力量,來約束、要求自我,一有時間就念佛。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就是要我們就自己的時間來念佛,所以我們就要
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有時間就念佛。
  既是念佛人,即如善導大師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向”與“專”,
顯示“不兼余”,亦即不兼念余佛余咒以回向,不兼修余行余法以求生。無論何時、
何地、何緣,閒忙順逆,苦樂生死,悉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步步、聲聲、念念,
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既是歸命彌陀,則眾生生命與彌陀生命,已是機法一體,生佛不離,如同
《阿彌陀經》所言“共命之鳥”。是故,宜將念佛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念佛為
自己真正性命,為念佛而生活。
  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什麼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可是對我們而言,我們沒有辦法靠自己了脫生死輪回,所以,我們要靠阿彌陀佛,有這一
種觀念,他就會念念不捨,就會“隨作務,隨念佛”。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