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華人百科 網站
禪定
定就是內心處于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
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靜的意思。
佛陀曾經教導過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凈道論》將之歸納為四十種業處。
業處(kammañ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
所有四十種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通過心專註于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為什麽讓心專註于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遊手好閒,
甚至到處惹是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
讓他安下心來上班;隻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
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註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
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
善用這顆心,讓它朝著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經典中,通常將培育到某種高度的定力稱為"禪定"。
禪定,即心處于高度專註的狀態。一個人若達到禪定的境界,
其心能夠持續地維持在極度喜悅、快樂、寧靜和殊勝的狀態一段很長的時間。
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
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定: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殊勝的。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
內心隻處于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此外,還有一種心雖然專註但層次比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禪那的定。
在緬甸、泰國、斯裏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
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導和實踐著。
包括許多在家人在內的禪修者依照比庫們的教導,都能體驗到不同程度的禪定境界,
親自證明佛陀教導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當禪修者在進入禪定的時間內,他的心不會出現任何的煩惱,
甚至連雜念都不會生起。其間,困擾性煩惱完全被強大的定力所鎮伏。
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
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