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09/4/22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
寺 檔名:WD11-003-0003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佛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
今天接著繼續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弘一大師演講錄.律學大意》這篇文章,上一集我們跟
大家學習到持五戒,大師講到受持五戒這段。大師給我們講,五戒並不一定一次完全受,
可以斟酌我們現前可以做到的,看受哪幾條。比如我們在五戒當中可以做到一條或者二條
,或者更多,三條、四條,都可以隨自己的情況來受,不一定一次全部五條戒統統受。
上一集我們讀到文章裡面,大師給我們建議的,大師講殺生跟妄語這兩條戒有大小不
同,大就是重大的,小就是比較輕微的。比如殺生,你去殺人,這是比較不會去犯。我們
學佛,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也有很多人都吃長素,一般人的殺生、吃眾生肉,可能我們也
不會去犯;但是在生活當中有意無意的去傷害到這些微小動物,像螞蟻、昆蟲這類的,可
能就很難避免。妄語,也有大妄語、小妄語。大妄語,經上講,自己沒有證果,刻意去騙
人說自己證果,或者現在有很多人講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的,為了貪求名聞利養,造了
妄語,這是屬於大妄語。舉出一個例子,當然大妄語相關的還有很多。這對我們一般聽經
明理的佛弟子大概也不會去犯重大的妄語,但是生活當中一些小妄語很難避免。口業含蓋
的很廣,而且口業是最容易造的,有些小過失有意無意的犯了口業,這個也很難避免。因
此大師給我們講,殺生、妄語大小不同,但是要持到很清淨也相當的不容易,所以大師給
我們建議可以先受不邪淫、不飲酒,他說這兩條對我們現前來講比較容易。大師是民國初
年的人,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要是跟現在比較,又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別。在現在這麼開放
的世界,實在講這兩條戒也跟著有相當的困難,不像當時,社會還相當的保守,現在是完
全開放的社會。我們一定要知道他講這個話的時代,知道這個歷史、地理,當時的社會情
況。如果延伸出去,包括其他國家地區,各地方的風俗民情,這個都有所不同。當時在我
們中國地區,還算是相當保守,特別在鄉下。因此,大師當時提出,不邪淫、不飲酒這兩
條比較容易守,先受這兩條。但我們到了今天,讀到大師這篇文章,再看看我們現前社會
,跟當時完全不一樣。這個我們要再重新去思考了。
最後大師給我們講,他說盜戒是最難持的,特別強調偷盜戒這條戒是最難。如果對不
偷盜這條戒的戒相沒有十分的明瞭,他勸我們不要「率爾去受」,也就是說不要輕易就去
受,「可以稍緩」,可以慢一點,等到你把不偷盜這條戒的戒相,完全通達明瞭,知道怎
麼受持,再去受。這是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理解到,成為一
代的祖師大德,講話、做事都很務實,不誇張,他要求很實在、很實際,能做得到我們去
受,做不到我們先不要受,這個態度是正確的。這也如同我們淨老和尚(淨空老教授)以
前常常在講席當中提到,章嘉大師給他講有關持戒這樁事情,大師跟他講:「學一條就去
持一條,學兩條持兩條」,跟弘一大師講的是完全一樣。因此對於戒我們要發心去學習,
才知道五條戒我們能做幾條,能做到的先受,還做不到的暫時先不要受,等到我們真能做
到了再受,這是大師給我們開示的。從這個地方來講,五戒不一定完全受,可以分開受,
而且可以選擇性的,你現在能做到哪一條,先受哪一條。
如果很多人在一起受戒,這就有困難。所以下面大師再給我們補充說明,這裡給我們
講,「現今受五戒無法個別受,都集體受。俟受戒後,自己再斟酌取捨,未為不可。於自
己所不能奉持數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捨去,這樣辦法十分妥當。倘有人懷疑,於
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其他善知識再重複受
一次。」這段話講到現今,這是弘一大師那個時候,在道場、戒場受戒,也沒有辦法個別
來受,因為個別受才有辦法適合每一個人。有的人他五條戒都受,可以在一起集體來受。
有的人他只能受四條,有的能受三條,有的人受兩條,有的受一條,這有選擇性的,可能
同樣能受一條戒,但是受戒的戒法也不一樣。比如說能受一條的,有的人他先受不邪淫這
條戒,有的人他先受不殺生這條戒。同樣是一條戒,但是戒的性質不一樣,那就不能一起
受,就要分開,一個一個來受。在佛陀的時代不但受戒,三皈依都是個別受,三皈依沒有
很多人一起受,是一個一個受。只有在一種情況之下可以集體受,就是有災難的時候,我
們一般講非常時期,沒有時間,沒有辦法,只好大家一起受。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三
皈依可以一起受,如果在平常是要個別受。
但是現前我們這個時代也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人少,交通也不便,所以求三皈依
的人一次也不會太多。不像我們現在交通方便,整個地球都變地球村,飛機坐個一天半天
,地球繞了半圈。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因此這些活動來參與的人就多,因為交通比過
去方便太多。所以每一次道場辦皈依,有的活動比較大,人數都非常多。在過去我們的經
驗,每一次大法會圓滿,皈依的人少說也有幾十個,多則一、二百。有的道場,它辦的活
動大,人就更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也沒有時間一個一個去受。像我們淨老教授,一
九九五年在新加坡《無量壽經》講圓滿,已經晚上十點。這部經講圓滿,當時在場的聽眾
有兩百多個人發心皈依,經講完再迴向已經十點多。過去取皈依的法名都是一個一個取,
每一個人法號不一樣;當時不要說個別皈依,就是個別起法號恐怕都要到天亮去了,因此
我們淨老教授就臨時想到《無量壽經》後面,佛給大家講的這段開示,也等於是授記,現
在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到十方世界去作佛,統統叫妙音如來,佛號都
叫妙音如來。所以忽然想到經上講這句話,又想到過去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也曾經說過,他
說皈依的法名可以用同一個,於是就採用妙音。所以當時《無量壽經》講圓滿,給大家皈
依也等於代替佛跟大家授記,大家有緣聽到淨宗第一經,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將來成佛都
叫妙音如來。所以現在在淨宗道場,我們淨老教授給大家皈依,皈依證印的法號都一樣,
都叫妙音。這也是應付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情況。三皈、受戒都是個別的,如果在一個大
活動、大法會,集體來求受三皈五戒,當然沒有時間一個一個受,現在是時間的問題。在
這樣的情況之下受五戒,那就大家一起受,反正你做得到做不到就一次全受。過去我在家
的時候,大概三十年前,我大哥給我拉去受五戒,我說現在還不行,他硬把我拉去,也是
一次全部受完整的五戒。這是講集體的,都是集體受。
有的人集體受了五戒,有的戒還做不到怎麼辦,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一個方法,「俟
受戒後,自己再斟酌取捨」。就是你五條戒都受完之後,自己再斟酌,哪一條你做得到,
你就先受這條;還做不到,這條戒先捨掉,捨戒「未為不可」,大師給我們講,這樣也未
嘗不可,也是可以的。「於自己所不能奉持數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捨去」。捨戒
,你對於自己不能奉持的幾條戒,比如說不偷盜很細,我們沒有把握,你可以在引禮師前
面講:我受了五戒,這條戒我目前還沒有把握能做到,這條戒我先捨,以後能做到再來受
。你受戒出了戒場,要再去找引禮師恐怕也不好找,引禮師是在戒場給你引禮的,比如做
司儀的、或者敲引磬的,這都是引禮。不過也不一定在戒場的引禮師,其他道場有出家眾
也可以,就在一個出家人面前,你對他講,只要他聽得懂你的意思就可以,你跟他講完之
後,這條戒就捨了。出家人找不到怎麼辦?俗人前也可以,俗人就是一般人。一般人的標
準就是你講的話意思他聽的明白,這樣就可以。就是不能去找一個神智不清楚的,植物人
、老人痴呆症、神經不正常,你不能找那樣的人。要找一個正常的,你跟他講的話,你講
的意思,他明白,跟他講,你這幾條戒就捨了。「這樣辦法十分妥當」,大師給我們講,
這個辦法很妥當,也很方便。
「倘有人懷疑,於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這
是講集體受戒會有這種情況,特別在一個大法會圓滿,人愈多,如果秩序處理不好,可能
就會擾亂我們心的專注,我們專心去注想受戒這樁事情會受到干擾。就是人多,沒有秩序
,亂哄哄的,戒師在講三皈五戒,他也沒有專心在聽,或者聽也聽不明白、聽不懂,在這
樣的情況之下,可能是受個儀式,他並沒有得戒。這是講如果有人懷疑,在當時集體受的
情況可能沒有得戒,因為在大眾混雜擾亂的時候,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恐怕沒有得到戒,
在這樣情況,有這樣的疑惑,「不妨請其他善知識再重複受一次」。你可以再到其他的道
場,或者另外有授五戒的,你可以請他再給你重複授一次,這也是一個補充的做法。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老實說,菩薩戒不容易得的,沙彌戒
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在家出家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能得三皈五戒就很好
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段話我們要特別注意。「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萬是千萬,千
萬不可以輕視三皈五戒。大師這番話是當時在泉州一個寺院道場,舉辦出家三壇大戒,所
以對像都是對出家人講的。現在包括我們在家人、出家人,都不可以輕視三皈五戒。一般
我們覺得三皈五戒好像沒有什麼,大師在此地老實給我們說明,「菩薩戒不容易得的」,
你要得到菩薩戒的戒體是不容易得到;「沙彌戒跟比丘戒是不能得的」,菩薩戒是不容易
,不容易是比較困難,但是還是有希望可以得到菩薩戒,講到沙彌戒跟比丘戒,大師給我
們講不能得的,就是你得不到的。這樁事情後面大師還會講到,我們留在下面再講。這是
告訴我們,「無論在家出家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這句話就是講我們佛門四眾弟子
,在家二眾、出家二眾,我們現在所希望能夠去落實的,唯有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我們
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篇開示裡面也有講到三皈五戒,提到三皈五戒。因此我
們對三皈五戒,不但在家學佛的弟子,包括我們出家的佛弟子,都要很重視。所以往往我
們一出家,不知道從三皈五戒學習。所以我們一出家,最少也要先學個沙彌戒,進一步再
比丘戒,最後再來學菩薩戒。大部分我們現在出家人的觀念都是這樣的,這個看法也非常
普遍。這個原因就是我們現前這一代的出家在家四眾弟子,對於戒律學方面這些常識我們
理解得不夠,沒有深入、進一步去理解。
我們看到近代中國佛門大家公認的律宗大德弘一大師,他一生對戒學方面下很深的功
夫,因此他給我們講的話都有根據,都是很實在,很務實的,我們應當要深信不疑。所以
我們不管在家出家,能夠得三皈五戒就很好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你五戒
持好,來生得人身就沒問題。「既能持五戒」,你能夠受持五戒,「再念阿彌陀佛名號求
生西方」,臨命終的時候一定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幾句話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持戒
念佛,持三皈五戒,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往生是最穩當的。如果不
持戒念佛,這個還是沒把握,不能說一定不能往生,但是就比較沒有把握;如果能持戒念
佛,這是決定有把握。因此古來祖師大德,佛在經上不斷給我們勸導的就是以戒為師,老
實念佛。往生西方要有決定把握,以戒為師,老實念佛,我們兩方面都不能夠疏忽,這一
生才有決定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希望。希望我們同學,大家在這上面共同來勉勵。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一段,「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比丘戒決
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
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這段話是弘一大師就他自己的情況來講的。因為大師也是
跟一般人一樣,出了家去受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受了戒,大師講,「對
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有受菩薩戒的名義,但是沒有實質的;沙彌戒跟比丘戒是決定沒有
得到的。「即以五戒而言」,就是以五戒來講,大師他也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
分優婆塞而已」,他不敢說出家優婆塞。
出家優婆塞,在古代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蕅益大師兩位得意的弟子成時法師、性旦法
師,自稱出家優婆塞。因為蕅益大師他一生到最後,他的戒只能做到菩薩戒沙彌,他得到
菩薩戒;在聲聞戒來講做到沙彌戒,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所以他叫菩薩戒沙彌。他的學
生看到老師這樣的稱呼,想一想自己的修行也沒有辦法超過老師,所以這兩位弟子自稱為
出家優婆塞。就是出了家,實際上在戒律方面,只能做到五戒的出家人。到弘一大師又更
謙虛,出家優婆塞他都不敢稱,他只說是出家多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就是五戒當中受
三條、四條就叫多分,五戒你受一條、二條叫少分,五條戒全部都受叫滿分。多分,我們
根據前面大師演講的話來看,他說偷盜這條戒他沒把握,也就是說不殺生、不邪淫、不妄
語、不飲酒,他確實可以做到;但是不偷盜,他自己說沒把握。所以他在這裡講他自己只
可以說是出家多分優婆塞,他能夠持這四條戒,「這是實話」,給我們講這是實實在在的
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
所以我們讀到這段文,我們對三皈五戒要重新去認識。我們過去在道場也常常給人家
授三皈五戒,但是我們總是沒有進一步去深入、去理解怎麼落實三皈五戒,大概在佛前舉
行個儀式也就完事了,後續的在生活當中怎麼去持五戒是完全不知道。我們淨老教授給人
家傳授的也是三皈五戒,所以皈依證前面一部分是三皈依,後面就是五戒,這都是根據弘
一大師的,弘一大師根據佛陀當年在世給人家授皈依、傳五戒的儀式。儀式很簡單,但是
受了皈戒,後面怎麼去受持,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受了,後面不能去持,那也落空
。
下面這段給我們講受戒時候,在什麼時候得到戒體。「當受五戒,應知於前說三皈正
得戒體,最宜注意。後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
之廣狹。例如不飲酒一戒,不惟不飲此地酒店之酒,凡虛空法界之酒皆不飲,餘戒準此。
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所能思議。」這段給我們講,當我們受五戒的時候,是在
什麼時候得到戒體?我們應該要知道,在受五戒前面給你說三皈依這個時候正得戒體,得
戒體是在給你授三皈的時候得的,所以在受三皈的時候是要特別注意,最需要注意的。注
意就是你的心要專注,不能想其他的事情,專注聽三皈依。我們在道場也常常給人家授三
皈五戒,三皈依受完,然後禮佛三拜,再受五戒,那個時候是講五戒戒相,那個是附屬之
文,不是在那個時候得戒的,而是在受三皈時候得戒的。
「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必須請法師先為大家說明五
戒的廣狹,廣是廣泛,狹是比較狹小的,這些戒相要明瞭。戒相就是這條戒的事相,在生
活當中你要怎麼去持這條戒,要先說明,這就非常重要。過去很多人去受了戒,戒場戒受
完回來不曉得怎麼持戒,產生很多困擾,很多疑惑。這個問題就是沒有請法師先給他說明
五戒戒相意義的廣狹,先明瞭,再去受。因此受了戒也不曉得該怎麼持戒,到底自己是在
持戒還是在犯戒,也搞不懂,也不清楚。這樣受了戒也就得不到戒律真實的功德利益。因
此我們這次為什麼在佛陀教育網路佛學院特別開這門課程,主要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我們
淨老教授為人授三皈五戒,淨老教授講的《三皈傳授》已經流通時間很久,也流通得很廣
,但是五戒這部分就比較缺乏。所以我們這次跟諸位同學,大家一起來學習蕅益大師的《
五戒相經箋要》,主要的目的也是在此地。《五戒相經》我們來學習一遍,也可以提供給
已經受過五戒的,還有將來要受五戒的這些同修,大家可以參考。
下面大師舉出一個例子說明五戒廣狹,就是它廣泛的意義跟狹小的意義,講的也是非
常的淺顯,但是義理是深廣無際。「例如不飲酒一戒」,他舉出不飲酒這條戒,「不唯不
飲此地酒店之酒」,當時大師這個開示是在福建泉州講的,不但不能喝泉州酒店賣的酒,
泉州以外地區酒店賣的酒都不能喝。說明你持酒這條戒,它跟世間法律上是有些不同的,
它沒有受時間或地區性限制,換句話說,是超越時空的。我們世間有一些法律是有時間性
的,也有地區性的。比如說,過去我常常聽人家講,這一個國家地區,比如說在香港這個
地區,政府有明令規定不准賭博,賭博是犯法的,被抓到要受處罰。有一些人喜歡賭,他
們就租一條輪船,從香港出發,輪船開到公海,什麼人都管不到(公海就不屬於哪個國家
),就在船上大賭一番,然後船再開回來,他也就沒犯法。這就是說明它有一個地區範圍
,在這個地區不可以做,超過這個地區的範圍他做了,法律就管不著,他就不算犯法。就
像我們每個國家的法律一樣,在這個地區犯了罪,跑到其他國家地區;在那個國家地區,
只要你不出事情,他不一定會抓你。但是在佛法這方面的解釋就不一樣,所以特別說明,
它是沒有地區性限制,不但這個地方做的酒不能喝,其他地方的酒也不能喝;不但其他地
方,整個地球的酒都不能喝;不但整個地球的酒不能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星球的酒都
不能喝。所以,「凡虛空法界之酒皆不飲」,就是無量無邊,「餘戒準此」,其餘的戒就
以此類推,跟這個一樣。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五戒是超越時間、空間,它不會因為時間、空間的不同而有所
改變,超越時空。時間,過去三千年、三萬年、三百萬年,無量劫以前,現在、未來,無
量劫以後都一樣。時間,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時代;在空間,不管你在哪個世界,也都一
樣,超越時空。因此下面這段話給我們講,「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所能思議」
。因為它超越時空,所以受戒的功德是普遍整個法界,實在不是我們人的想像、我們人的
常識所能夠去思議的,在大乘經上常講不可思議。因此我們受戒有這麼殊勝的功德,我們
要認真努力來學習。
下面是要給我們講八戒。「八戒—具云八關齋戒」。講到八戒這兩個字,我們學佛的
人都知道是八關齋戒。一般沒有學佛的人、社會上的人士,我們中國人大概就會想到《西
遊記》的豬八戒。八戒就是八條戒,八戒的基礎也是從三皈五戒所提昇。我們要知道所有
一切的戒律,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是從三皈五戒的基礎
所提昇、所發展的。沒有三皈五戒的基礎,實在講,後面的戒也學不好。因此,大師在前
面才特別給我們強調,「不可以輕視三皈五戒」。我們在《妄盡還源觀》文章裡面也看到
了三皈五戒,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你看講到《華嚴經》的境界,講到一生成佛,還這麼
重視三皈五戒;換句話說,我們這生要成佛,如果你不從三皈五戒做起,你就成不了佛。
在經文裡面佛給我們講到,我們要特別留意這樁事情。
八關齋戒是五戒的提昇。「八戒,具云八關齋戒。關者禁閉非逸,關閉所有一切非善
事」,這是給我們解釋關這個字的意思。關是禁止,閉好像我們閉門,門關起來,關閉一
些不好的,關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非善事就是不是好事,不是好事就是非善事。「齋是清
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這是齋的意思。齋是清的意思,也就是清淨的意思,斷絕讓
我們心裡有雜事、心裡亂想這些事情,這就符合齋的精神。「八關齋戒本有九條」,八關
齋戒本來有九條項目,戒的名相有九條,八條戒一條齋。「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
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八關齋戒前面五條跟五戒相同,沙彌十戒前面五條也是跟五
戒相同。「唯五戒不邪婬,齋期則為不婬」,在家五戒講到不邪淫,但是受齋戒這個期間
就改為不淫。「後面三條是另加的」,後面三條是另外再加進去,所以稱為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後面大師還有再給我們做一些說明,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跟大家學習到
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