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五十九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6-01 20:24:48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10/5/19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59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與大
家學習到五戒第五條,酒戒。
  酒戒一開始,佛就給我們講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發生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有一
個國家叫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這個地方有一條惡龍。在牠住的地方,周圍這些人畜都不
能夠去接近牠,這個惡龍凶暴非常;秋收的時候,五穀雜糧都遭受牠的破壞。我們從經典
上看到,龍能夠呼風喚雨,因此惡龍傷害這些五穀雜糧、傷害人畜,連天上飛的鳥都飛不
過牠那個地方。在陸地上的動物、人,都不能夠去靠近,如果去接近必定為牠所害。等於
是惡龍在這個地方,給這個地方上的人、畜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有一天,莎伽陀尊者托缽
遊化到這個地方來。莎伽陀就是我們念《彌陀經》講的周利槃陀伽,經典翻譯的法師不同
一個人,採用的譯音也不同,所以莎伽陀就是周利槃陀伽。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是一位證
得阿羅漢果的聖人,他走到這個地方去降伏惡龍。示現種種神通與惡龍鬥法,惡龍也示現
種種神通,但是鬥不過阿羅漢,最後牠就皈依三寶,不再危害這個地方。因此,莎伽陀尊
者的名聲也就在這個國家普遍被傳開了,大家都請他吃飯。上一次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
  莎伽陀尊者降伏這條惡龍,幫這個國家解除了這個災患,因此他的名聲流布,很多人
就傳請,傳就是傳遞,就是輪流供齋請他吃飯。有一次,有一個貧窮的女人,她也是信敬
長老莎伽陀。出家人托缽應供,富有的人請客也要去,貧窮人家請也要去,都是平等的應
供。這個貧女人也要辦一個齋,請莎伽陀尊者,莎伽陀尊者也默然接受了。這個貧女人就
準備,她辦就是準備,準備酥乳糜,乳酪這一類的食品,做成像粥一樣。莎伽陀尊者接受
,吃了。這個貧女人就想,沙門所吃的是酥乳糜,酥乳糜的性質比較寒冷,怕他吃了胃腸
會發冷。所以經文講「或當冷發」,或許他會感到有寒涼之氣。她想到這裡,就趕快去取
似水色酒,就是拿這個酒跟水一樣,沒有酒色,給他吃了,給他喝。等於說拿這個酒給他
暖暖胃,他吃了酥乳糜,怕他胃寒,就趕快拿酒再給他喝下去,讓他暖暖胃,中和一下。
這個貧女人就拿給他喝了,看起來就像開水一樣,沒有酒色,沒有酒香,他以為是開水,
莎伽陀也沒有看,一下就一碗整個喝下去了。喝下去,再為這個貧女人說法。這是佛陀規
定,佛弟子接受在家居士供齋,吃過飯要給他說法,就是問他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
問題,也要主動給他說幾句佛法。這個是在家居士供養出家人,財供養,出家人接受財供
養,要回饋法供養,要供養居士他們佛法。所以吃過齋、喝過酒,然後就為她說法,說完
他就離開了,便去。
  走到一個寺院前面的時候,那個酒就開始發作了。那個酒後作力很強,走近寺門旁邊
,莎伽陀尊者就醉倒在地,醉了。醉了之後,僧伽黎衣,他的袈裟、濾水囊、缽、杖、油
囊、革屣、鍼筒,各在一處。在印度當時,出家人生活方式都是托缽的,隨身要攜帶十八
種東西,修頭陀行的帶十八種東西。在那個寺院旁邊他就醉倒了,身上所帶的東西散落在
地上,衣服在一處,醉倒不省人事,所有的東西都掉了滿地。身體在一個地方,衣在一個
地方,這些東西都各在一個地方,散落滿地,散落在地上。「醉無所覺」,就是醉了,一
點感覺都沒有。這個時候佛看到了,我們看經文:
  經【爾時佛與阿難。】
  在《箋要》小字裡面註解:
  箋【此云歡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時生。為佛侍者。又翻慶喜。又翻無染。】
  這個是介紹阿難。
  經【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
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坐床。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坐床。辦水。集僧
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曾見
聞有龍。名菴婆羅提陀。兇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馬
槖"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
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
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
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
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這一個大段就是莎伽陀尊者喝了這個酒醉倒在地,東西散落各處,剛好佛與阿難也是
遊行到這個地方來,被佛看到了。『佛見是比丘』,佛看到,佛是明知故問,知道是怎麼
一回事,佛是明知故問,就問阿難說:這個是什麼人?阿難就回答:世尊,此是長老莎伽
陀。就是佛問阿難,現在倒在地上這個是誰?阿難回答之後,『佛即語阿難』,就是告訴
阿難尊者,『是處為我敷坐床,辦水,集僧』。他說:你就在這個地方幫我鋪一個坐床,
就是我們現在講一個坐墊,打坐的地方,然後準備一盆水,召集這些僧眾,在附近的僧眾
都召集過來。『阿難受教,即敷坐床,辦水、集僧已』。阿難就接受佛的教誨,馬上就去
辦這些事情,把坐床(坐的地方)準備好,水也辦好了,僧眾也都召集到這個地方了。『
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白」就是學生對老師一個恭敬的言詞,下
對上叫白。這個字是破音字,不能念白,白是指顏色。這個白是稟白,就是地位比較低的
向地位比較高的長者講話,這個叫白。上面地位高的對下面的,比如長輩對晚輩講話,叫
告,告訴。阿難是佛的弟子,他是晚輩,他也是佛的堂弟,在世間法、在佛法,他都是屬
於晚輩,佛大他二十歲,所以這裡用白。他就給佛報告:世尊,已經把床敷好了,水辦好
了,僧眾也集合了。
  『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這個時候,佛就知道時節因緣到了,「佛自
知時」,佛自己很清楚知道,講酒戒、制訂這條戒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到了,就是遇到
這個因緣,是佛制酒戒的時候了。所以制戒都有一個緣起,大部分,佛的弟子在世的時候
,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出現了,佛就以這個因緣,來制訂這個戒。所以戒就好像我
們生活當中所立的規約一樣,但是戒的意義比較深。戒跟我們一般的規約,它的性質又不
是完全一樣。精神上是一樣,但是戒只有佛才能制,菩薩都不能制戒。佛知道時候到了,
就洗足坐,辦水就是要洗腳的。因為佛陀那個時代,包括現在南傳佛教國家,泰國、斯里
蘭卡這些小乘佛教國家,這些出家人都沒穿鞋子的,都打赤腳。有一次我到泰國去,看到
這些出家人還是每天早上去托缽,都打赤腳。那麼去托缽,打赤腳要走路,走路回來腳當
然會髒了,你要打坐之前要先洗腳,要先把腳洗乾淨,所以辦水就是洗腳的。「佛即洗足
坐」,把腳洗好了,就在這個地方打坐了。
  『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菴婆羅提陀,凶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佛就問
在座的這些諸位比丘:你們曾經有沒有看見過、有沒有聽說過,這裡有一條龍叫做菴婆羅
提陀?這條龍不是善龍,是惡龍。「凶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先就是之前,以前
都沒有人敢到牠住的處所,沒有人敢接近,一接近就被牠所害了。不但人,連動物,『象
、馬、牛、羊、驢、騾、"馬槖"駝(就是駱駝),無能到者』,這些動物也都不能靠近牠
,一靠近就被牠所害了。『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甚至天空上的飛鳥,都不能飛過牠那
個地方,一飛過也被牠害了,就沒有鳥敢從牠那個地方飛過去。『秋榖熟時,破滅諸穀』
,秋天五穀成熟的時候,農民要收成,還沒有收成就把它破壞掉,這個問題嚴重。『善男
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這個事情就是被善男子莎伽陀去把牠折伏,讓這個惡龍斷惡修
善,皈依三寶,不再造惡了。『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今」就是現在,人、鳥、野
獸都能夠到牠那個地方,牠不會再傷害這些人以及鳥獸,惡龍被莎伽陀尊者所折伏,已經
改過向善。這是佛問這些比丘說,你們有沒有看見過這個事情,有沒有聽說過這個事情。
『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當時在比丘眾當中有親自見到的,他們就說他見到了
,世尊,我的確見到這個事情。『聞者言聞,世尊』。聽說過的,也跟世尊報告說,我聽
說過這個事情。
  下面就是佛要講的重點。『佛語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
不?答言不能,世尊』。「蝦蟆」就是我們一般講青蛙,四條腿小小的,在水上跳來跳去
,那個我們要去抓也很容易。佛就告訴這些比丘:你們看看,莎伽陀尊者現在倒在這裡不
省人事,你們意思怎麼樣?「於汝意云何」,佛就問話,你們意思怎麼樣,你們看看他現
在這個樣子,「此善男子莎伽陀」,他現在(今就是現在)能折伏蝦蟆否?現在不要說這
條惡龍,就是小蝦蟆在那邊跳,他也沒辦法去折伏牠。佛的問話就是,他現在這個樣子,
就是一隻小蝦蟆,四腳的小青蛙,他能折伏嗎?問的意思就這樣。這些比丘就回答了,「
答言,不能,世尊」,就是現在莎伽陀尊者,連一隻小蝦蟆他也沒有辦法去折伏,不要說
那條惡龍了。佛問話重點就是在這個地方。
  下面講:『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
酒故』。佛就講了,就是給大家講,你看看莎伽陀已經證阿羅漢果,他是聖人,不是凡夫
。聖人喝酒尚且有這樣的過失,何況我們凡夫?凡夫俗子更不用談了。凡夫俗子喝酒,當
然絕對是避免不了這些過失的,聖人尚且有這個過失,何況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
,皆由飲酒故」。就是這個過失、這個罪業是怎麼來的?皆由飲酒故。他醉得不省人事,
躺在那個地方,當然在佛門來講,這個就有失威儀。人喝醉了,躺在那裡是醜態百出,我
們看到喝醉酒的人,都會看到過,特別在現在這個社會上也常見。也就是說,酒喝醉了,
什麼事情都很可能發生的。
  下面,佛就制這個戒了。『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
,亦不得飲』。「從今日」,就是佛看到莎伽陀喝醉酒躺在那個地方,召集比丘眾,來給
大家說這個事情,從那個時候開始。「若言我是佛弟子,不得飲酒」,如果自己說我是一
個佛弟子,你既然說我是佛弟子,從現在開始就不可以喝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
飲」,乃至小草那個尖尖的一滴,也不能喝,也就是要嚴格的禁止,不能喝酒。制酒戒就
從這裡開始的。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經文:
  經【佛種種訶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穀酒。木酒。

  在《箋》小字裡面有註:
  箋【穀酒可知。】
  『穀酒』就是五穀雜糧做的。
  經【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華。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
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穀酒。咽咽犯罪。若飲
酢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噉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噉滴糟。隨咽咽犯
。若飲酒澱。隨咽咽犯。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
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這個是佛制酒這條戒。『佛種種訶責飲酒過失已』,「訶責」就是說明飲酒的過失。
我們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也看到,經上講飲酒有三十六失,有三十六種過失,過失可
不小,此地是簡略的,就是喝酒過失非常的多。佛就告訴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
有二種』,就是有兩種,兩種酒不能喝,一個是『穀酒』,一個是『木酒』。「穀酒」就
是用五穀雜糧去釀製的,在我們中國地區,用穀酒的多。第二種是「木酒」,木酒『或用
根、莖、葉、華、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
酒』。木酒種類就更多種,有用根去做的,用莖,根或者莖,或者葉子,或者它的花,這
個是屬於植物,果就是水果。一般現在西方人做酒,大部分都是做葡萄酒,這個非常普遍
的。西洋人做的大部分都是葡萄酒,現在也有很多種水果可以做酒,或者用藥草加在裡面
去做酒。凡是有酒色、有酒香、有酒味,喝了之後能夠醉人的,喝了會醉的,「是名為酒
」。只要喝了能夠醉的,會讓人家醉的,這個統統屬於酒。不管你用什麼做的,穀酒或者
木酒,只要喝了會醉就屬於酒。
  『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優婆塞」就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去喝了,
也叫做飲犯罪,飲這個酒,犯這個飲酒罪。『若飲穀酒,咽咽犯罪』。「穀酒」是五穀雜
糧做的,在我們中國地區很有名的五糧液,五穀雜糧;另外還有大麴、貴州茅台、高梁,
這一類都屬於穀酒。在我們中國地區,穀酒的種類就非常多了,外國大部分都是葡萄酒。
「若飲穀酒,咽咽犯罪」,這裡不念(夜),咽是很傷心要哭,哽咽悲啼,悲從中來,要
哭,在喉嚨當中哽咽。在這個地方是同一個字,在這裡應該是念(嚥),咽下去,咽就是
吞的意思,你這個酒吞下去了。吞一口,咽咽就是吞一口、吞兩口,每一口吞下去,吞一
口就犯一個罪,吞兩口犯兩個罪,所以咽咽犯罪,吞一口就有罪了。
  『若飲酢酒』,「酢酒」就是醋的意思,會發酸的,『隨咽咽犯』,比較酸的酒,也
是每吞一口都犯飲酒罪。『若飲甜酒,隨咽咽犯』,這個甜酒吃的很好喝,甜甜的。一般
像葡萄酒就比較甜,你喝了感覺不是很辣,不是很難喝,甜甜的很好喝,但是它喝了是會
醉的,這個也是隨咽咽犯。『若噉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噉滴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澱
,隨咽咽犯』。「麴」跟「滴糟」還有「酒澱」,這個是屬於做酒剩下來的那些渣,那個
酒味也是很濃的,你吃了那個,也是每吞一口都是犯飲酒罪。這個是吃做酒剩下來的渣。
以前我們也常常在冬天進補,用酒糟去燉東西,就是做酒剩下來那些渣,那個酒味還是很
濃,吃了還是會醉人的。
  下面這一段講:『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飲似
酒酒色」就是跟酒很相似的,有酒色、有酒香、有酒味,凡是喝了會讓人家醉的,這樣「
隨咽咽犯」,每吞一口都犯飲酒罪。『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
皆不犯』。如果你做的有酒的顏色,但是沒有酒香,也沒有酒味,喝了不能醉人,「及餘
」,包括其他的,凡是這一類,「飲皆不犯」,這個喝了不犯罪。
  現在這個在大陸上應該也有,在台灣素菜餐廳常常用一種好像外國的啤酒,好像香檳
那樣的,一開它也有氣,蓋子這樣衝上來,好像外國人喝香檳那樣。有一次我在飛機上,
看到空姐拿了那一罐;因為我們在素菜餐廳,都是喝那個,好像香檳這樣的。但是喝了,
它有酒色,沒有酒味,沒有酒香,喝了就像喝葡萄汁一樣,它不會醉人的,喝了不會醉。
但是它那個瓶子做的、跟那個顏色,就是跟酒一樣,跟香檳酒一樣。所以有一次我看空服
員拿了一罐,我以為是那種,倒一杯,我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剛喝的時候沒感覺,甜甜的
,滿好喝的,但是過了十分鐘,全身發熱,我知道那個不是,那個是有酒味的。這一類的
可以喝,比如說葡萄酒你不能喝,但是葡萄汁可以喝,因為它沒有釀到酒那種成分,汁喝
了不會醉的,那個可以喝。但是你看起來,有時候葡萄酒跟葡萄汁很接近,看顏色是差不
多,但是喝下去不一樣的,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
  好,我們這一段經文簡單消文釋義,就講到此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蕅益祖師的《箋
》,就是《箋要》。我們看《箋》:
  箋【酢。謂味酸也。但是飲之能醉。不論味酸味甜。皆悉犯罪。】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解釋「若飲酢酒」,這個酢就是醋的意思。我們大家應該都吃過醋
,醋酸酸的,特別我們加在飲食裡面的,都會加一些醋,白醋、黑醋,它的味道是酸的。
但是有一種酒叫醋酒,就是它是酸味,但是它跟吃醋不一樣,醋吃了你不會醉的,但是這
種吃了你會醉,這裡就叫酢酒。『不論味酸味甜,皆悉犯罪』。只要喝下去能夠讓人家醉
的,味道酸的或者甜的,都犯飲酒罪,都犯了這個罪。
  箋【麴者。作酒之藥。滴糟者。即今燒酒。酒澱者。澱(音殿)酒之滓垽(音印)。

  這一段是給我們解釋經文裡面這個「麴」,「若噉麴能醉者」。這個『麴』就是『作
酒之藥』,也就是做酒的材料。以前我當兵的時候在東引,靠近馬祖比較近,馬祖島上出
產大麴酒,就是這個材料做的。金門是出產高梁酒,在金門那邊都出產高梁,在馬祖這個
地方出產大麴,在島上這個兩種酒是代表性的,這個麴。那個大麴就像一種藥草,但是這
個酒做出來也是白色的,濃度很強的,僅次於高梁,酒精的濃度很高。你取這個作酒之藥
,做酒剩下這個渣吃了還是會醉的。
  『滴糟者,即今燒酒』。這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那個時候的燒酒跟我們現在的燒酒
可能也有不同。古時候的酒比現在好,它的釀製都是遵照古法去釀製的,現在的酒有的不
遵照古法釀製,所以喝了實在講對身體絕對是有害的,除非要找一些農民他們家裡自己釀
的。像這個米酒,在台灣,以前公賣局都出米酒。米酒比較便宜,酒精度高,以前我在家
時候也喝過,但是米酒喝多了頭會痛。你喝大麴,比較好的酒,喝多會醉,但是頭不痛。
這個有這些差別。那麼這個燒酒,以前我小時候常常要替我父親去酤酒。以前的酒沒有像
現在做一罐一罐瓶裝的,以前的酒都是一個甕裝著。我父親要喝酒,就叫我帶個瓶子,然
後去商店買幾兩,買四兩、買半斤,帶個瓶子去。我小時候常常替我父親去買酒,去酤酒
。他那整甕的,但是那個時候的酒就叫燒酒,後來就改變了,就變成瓶子,一瓶一瓶裝的
。但是我感覺,以前用甕裝的比較醇,後來裝在瓶子裡面,那個比較不好。所以小時候我
父親常常叫我去:幫我去買燒酒。我記得印象非常深刻。這個是「滴糟」。『酒澱者』,
這個「澱」就是『酒之滓垽』,「滓垽」就是它的渣子,做酒剩下來的渣子,這個叫酒澱
。我們再看下面:
  箋【似酒者。果漿等變熟之後。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為防過故。與前四根本
戒同制。】
  『似酒者』,就是跟酒很相似的,這個是用水果。『果漿等變熟之後』,一般我們用
葡萄,這是最普遍的,用水果的漿給它成熟之後,也有酒味出來。以前我在台灣,也有人
,像我母親以前也自己釀很多天然的酒,就是你給它放久了,放一些糖,像李子,李子這
麼小的,酸酸的,泡一年、半年,放些糖下去,它就變成酒,就屬於這一類的。這個是似
酒,就是水果、果漿這些材料去做的,這個喝了也會醉人。這個是舉出酒的種類,凡是會
醉人的,都屬於酒。『此酒戒但是遮罪,為防過故』。酒這條戒,你犯飲酒罪是犯遮罪,
不是犯性罪,遮就是預防的意思。酒本身並沒有罪過,因為都是五穀雜糧、水果去釀製的
,它不是殺生的,不是去殺害生命的,它都是植物的,所以它本身並沒有罪。但是酒的性
質,喝了會讓人家醉,人喝醉之後就會做錯事。因此佛制這個戒,就是為了防止你喝醉酒
去造作種種的罪過。預防喝酒而去造種種的罪過,所以這條戒叫遮戒。遮是預防,先給你
遮起來,預防。『與前四根本戒同制』,跟前面殺、盜、婬、妄四條根本戒同時來制訂。
這個也很明顯,就是你在沒有喝酒的時候,可能不會去犯殺、盜、婬、妄這四條性罪,但
是酒喝下去醉了,失去理智,自己控制不住,這個時候就很難講了,如果遇到因緣,很可
能就去造殺、盜、婬、妄的性罪。因此佛制訂這個酒,跟這四條性罪同時制訂,他的用意
就是在此地。這條戒犯了沒有不可悔的,後面我們會學習到,是有輕重不同,但是都可以
懺悔,因為它是屬於遮罪,它不是屬於性罪。這是講喝酒。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他引用李炳南老居士在世講經講過的,他說
漢朝的大儒鄭康成,歷史上記載,喝了三百杯酒,一點小的禮儀都沒有喪失,都不失禮,
小小的禮節都不失禮。他學業完成要離開,老師帶著同學去送行,每一個人敬他三杯酒,
大概有上百人。一百個人,一個人敬三杯,一百個人就三百杯,三百杯喝下去他不醉。這
個是歷史上的公案。他的老師馬融嫉妒他的才學,要把他害死,就是把他灌醉,在路途當
中買了殺手要把他害死,所以敬他三百杯。鄭康成很聰明,知道他老師的用意是要害他的
,但是他酒量很高,喝了三百杯,小的禮節都不失,真的是海量。李老師講了,如果每一
個人酒量都跟鄭康成一樣,喝酒就像喝葡萄汁一樣,喝了三百杯他還不醉,小小的禮節都
不失,佛就不會去制這條戒。為什麼?沒必要,因為不影響。但是像鄭康成那種酒量的人
,真的是稀有難逢,很難找到。一般人三杯黃湯下肚,講話就不一樣,原來沒有喝酒的時
候一句話也沒有,酒下去就變一個人,話就特別多,講話也特別大聲,這個就不行,這個
就要戒。所以我們要明白,佛制這條戒主要的用意。這條戒的性質屬於遮戒,犯酒戒叫遮
罪。這條戒,怎麼樣成立犯酒戒?下面《箋要》給我們註解:
  箋【三緣成犯。一。是酒。謂飲之醉人。二。酒想。謂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入口
咽咽結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
  如果我們受了不飲酒這條戒,受了這條戒,犯了這個戒。那麼犯了這個戒,怎麼樣才
成立犯戒的條件?有三個因緣具足,才成立犯這條戒。第一個,『是酒』,就是這個的確
是酒,就是上面講的穀酒、木酒這些種類,凡是能夠醉人的,這個就屬於酒。你喝的這個
東西的確是酒,這個叫「是酒」,這是第一個緣。第二,『酒想』,自己喝,也知道這個
是酒,或者酒跟其他東西合起來的,比如說我們煮一些補湯這一類的,酒的成分很高的。
第二是知道是酒,或者是酒合在裡面的,我們的確是知道,這個叫「酒想」。第三,『入
口咽咽結可悔罪』,「入口」就是喝的這個是酒,自己也知道是酒,你就把它喝了。入口
,一口一口吞下去,就結可悔罪。這個有罪,但是可以懺悔的,你要懺悔。懺悔就是改過
,以後不要再喝,那個才是真正懺悔。如果懺悔不改過,就失去懺悔的意義。不能是勇於
認錯,就是不改,那你認錯就沒有意義了;認錯重要要改過,才是真正懺悔。這個是可悔
,可以懺悔的。
  『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如果我們給人
家請客,我們不知道那個是酒。這個也有可能遇到,人家好意,他把酒加在裡面,我們不
知道有酒。或者用酒煮菜,「已失酒性」,就是吃了也不會醉人,酒性已經失去,失去它
的酒性,你吃了不會醉,「並皆無犯」,這個沒有犯戒。所以現在我們做菜往往,特別我
們吃素的人,有一些比較寒涼的菜要加一點酒、加一點薑,中和它那個寒性,有體質比較
寒的人,吃了比較不傷胃。你把酒煮的喝了不會醉,這個不犯戒,這是一個開緣。所以這
個我們也要知道。酒並不是完全都不能用,如果是做料酒,可以用的,這是一個開緣。
  好,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還有弘一大師的《補釋》、廣化老法師的註解,還有相當多
,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