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者在小說裡迷路… 童偉格摘2024聯合報文學大獎
2024-07-02 01:16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amp/story/7266/8067274
第11屆聯合報文學大獎揭曉,小說家童偉格以近作「拉波德氏亂數」和代表作「西北雨」
摘下。童偉格是繼吳明益、甘耀明之後,第三位摘下聯合報文學大獎的「六年級作家」。
這批「六年級作家」廿年前出道時被稱為「新鄉土小說家」,摘下聯合報文學大獎證明作
品已臻成熟、卓然成家,擺脫「新鄉土」世代標籤走出自己的路,擁有自己的風格。
聯合報文學大獎僅設一名,獨享獎金101萬,是台灣常態型文學獎中獎金最高者。今年邀
來王德威、甘耀明、須文蔚、楊照、廖咸浩、盧郁佳、鍾文音等七位學者作家擔任評審,
各推薦一名作家進入決選,選出童偉格、夏曼.藍波安、羅智成、陳義芝、舒國治等五位
作家。歷經四輪投票,童偉格以一票險勝羅智成,拿下本屆的聯合報文學大獎。
童偉格1977年生於萬里,於台北藝術大學取得戲劇碩士,現於台北藝術大學任教。世紀初
他便以用魔幻寫實筆法描述家族故事的短篇小說集「王考」豔驚文壇,被譽為「天才小說
家」。著有長篇小說「無傷時代」、「西北雨」;戲劇作品「萬物生長」;與胡淑雯合作
編選「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等。
「時間會證明所有的寫作者,不同的地方遠大過相同的地方。」談到過去「新鄉土小說家
」的封號,童偉格認為,剛出道的小說家書寫原鄉和本土很自然,但學者需要用標籤稱呼
新作者,因此出現「新鄉土」對應黃春明時代的「鄉土文學」。但他認為文學創作應該「
不同大於相同」,這批作家如今的寫作都已超過「新鄉土」。
此次得獎作品「西北雨」和「拉波德氏亂數」,兩部長篇完成的時間相隔十多年,從題材
到寫作方式都宛如換了一個人。「西北雨」是童偉格長期經營的東北角家鄉/家族故事,
「拉波德氏亂數」卻把舞台搬到國際,描寫東歐的大屠殺歷史。
為什麼不寫台灣的白色恐怖?童偉格認為,台灣的轉型正義不如歐洲成熟,書寫需要更長
的時間與更多的理解。他先從國際著手,藉此「摸索寫小說的意志力和可能」,期許在寫
作台灣的白色恐怖之前「引進更大的框架」。
寫「拉波德氏亂數」花費十年心力,童偉格透露「現在要開始進入自己的歷史現場」,希
望有機會完成一部台灣白色恐怖之書。他期待能用「常溫」書寫政治受難經驗,面對血淋
淋的歷史「不需要太刻意的激情和悲憤」,文字平淡卻深刻,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和
南非作家柯慈都曾到達這樣的高度。
閱讀「拉波德氏亂數」是一次全新的小說閱讀經驗。你不確定這是小說還是散文,分不清
書中的人物是真實或虛構,甚至你也不確定,正在閱讀的故事是開始還是結局。但童偉格
說,這就是他想要創造的閱讀經驗、「不像小說的小說」,「我希望讀者迷路,一直讀不
完這本書,隨便翻開一頁,每一頁都是第一頁。」因為這就是集體暴力的真實樣態,「就
像走在霧中,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暴力撲面而來,卻找不到緣由。」
十多年前,童偉格參與白色恐怖小說選與散文選的編選,本來以為自己只是提供美學和文
字技藝的建議,沒想到自己的文學觀和生命觀因此徹底顛覆。
「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成長時期被父母教導不談政治,政治在日常生活中被刻意隱蔽。」
編選白恐文選的過程中,童偉格恍然明白這種對政治敬而遠之的態度是受到白色恐怖的影
響,這種態度浸潤了整個社會,「白色恐怖是跟所有台灣人都有關的題目。」
「當面對見證暴力的文字,你如何評判受難者的講述比另一個好呢?」進行白恐文章的評
選時,童偉格發現過去對文學美學的評判標準受到挑戰,「寫作血淋淋的親身經歷時,若
用美學的角度判斷,反而會被認為造假」。這讓他重新思索和反省對文學的定見,發現文
學創作「不適合單純用技藝評判價值」。
白色恐怖的寫作還有一個特色,便是寫作者往往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有機會敘述。童偉格
表示,白色恐怖是一種「超過時間的記憶 」,這種深刻的受創經驗「幾乎不可能寫出來
」,受難者卻有「想要說出來的慾望」。他認為這種文學在台灣「應該重新定義」,因此
有了嘗試寫作的慾望。
讀完大量白色恐怖文章,童偉格認為受難者處於集體暴力的困惑,回憶「像走在霧中」,
整體景觀沒人能看清楚,「知道誰是加害者,卻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 ;知道加害細節、
卻不知道加害結構」。要呈現這種經驗,寫作者無法虛構一個故事,「只能跨越各種文類
,用虛構穿針引線」,這就是他在「拉波德氏亂數」中採用的「亂數」手法。
而「拉波德氏」 指的是生長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變色龍。因為生長環境極其惡劣,拉波
德氏必須在旱季來臨前下蛋,下蛋後迎接死亡。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新的世代才會破
蛋而出,因此每隻拉波德氏變色龍都沒見過父母。童偉格認為此一物種「科幻又真實」,
隱喻一代代的知識份子,「在有生之年必須跨過漫長的隔閡,才能理解上一代」。他以「
拉波德氏亂數」隱喻「每個世代的知識分子必須面臨的焦慮」,獻給每一代的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