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yu45 (3C小宇)》之銘言:
: 這麼一台筆電,定位究竟在哪裏?從41900台幣起的價格看來,Apple應該是想把他定位成一個和Macbook Pro Retina並稱王的系列,一個主輕薄、一個主效能。至於原本的Macbook Air系列,則淪為入門款的低階筆電。
初代的MBA (A1237)訂價USD 1799,主打攜帶輕便性,造就MBA系列的熱潮至今,價格一向不是Apple來定位用途的條件,個人認為由於全系列商品皆往輕薄邁進,"AIR"不再需要刻意強調,故此系列將淡出市場。
: 這樣看完,我反而覺得New Macbook的定位更加尷尬了:
: 1. 最低階版價格和Macbook Pro Retina相同,效能、使用度卻大不如。New Macbook雖然使用很多新技術、新的設計工藝。但基礎的效能、圖形處理能力、鍵盤、I/O界面等等,卻都大大不如Macbook Pro Retina;前者看起來比後者輕了400多克,看起來多,但實際背在背包裡。只相當於半瓶沒喝完的水,差距並不明顯。在價格相同的前提下,大多數消費者恐怕還是會選擇MBPR,畢竟筆電可不是會讓人衝動消費的產品。
商務需求價格一向不是最重要的考量,重量及續航力才是重點;如果幾百公克的差異不重要,那麼Apple不用執著在不斷的減低那「無關緊要」的重量;依據原PO的論點,那麼第一代的MBA應該就會被市場淘汰,輕又貴,效能不彰又只有80G硬碟,根本是廢材。
我從第二代MBA 13吋入手,現役機種是MBA11吋,從1.36kg到1.08kg差異只有280g,只有原PO標準的1/4水瓶,但我一點都不想再拿比11吋更重的筆電,整天東奔西跑重量可是很有感的。
: 2.和Macbook Air相比呢?價格貴了許多,但除了螢幕解析度高上許多之外,似乎連基本的CPU效能都比不上Macbook Air。對於想追求輕薄的使用者,雖然Macbook Air不如Macbook輕,但仍可以略微滿足需求。何況還有低價、I/O更完整、效能略強等優勢。New Macbook和Air比,似乎也佔不到太多優勢?
除了重量更有優勢之外,續航力不變、昇級Retina是一大誘因,說MBA I/O完整就好笑了,當初MBA被攻擊的點也是I/O不完整,沒有光碟沒有網路孔,「帶它出門是找自己麻煩」,這是當時對MBA普遍的評論。
: 3.直接以筆電本體看,現在大多數的筆電使用者,即使不是文字工作者,偶爾仍會有打報告、做簡報等大量文字輸入的需求,New Macbook的鍵盤劣勢這時就顯現出來了。標準USB插槽更不用說,USB2.0隨身碟仍然是目前主流的檔案儲存、交換界面;New Macbook要接上轉接線才能用USB隨身碟,無形中又失去了很多便利性。出門多帶一條轉換線看似沒什麼,但卻有忘記的風險,麻煩度又增加。
我沒看到您對鍵盤劣勢的論述,也不太懂新鍵盤有什麼劣勢?
USB Drive沒您想像中的重度需求,我出門沒帶隨身碟的,檔案交換有很多種方法,尤以現在雲端服務普及,已經很少用到實體裝置交換了。
: 4.高昂的售價(雖然比起Apple以往來講,價格不算太高,但40K以上仍然要歸類為中高價位筆電),大部分都反應在工業設計上,從業界的角度看來似乎很正常,但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來,他們真的會為了「工業設計」這四個字買單嗎?售價對映的價值、細節(如非矩形電池、新螢幕技術、精細做工、超輕薄等),實則很難為一般人所看見。一般人所注重的效能、鍵盤、輸入孔等基本設計,反而暴露了Macbook的缺點。第一眼看到New Macbook,他們或許會覺得:「咦?好輕哦!」但當真正掏錢時,他們看到的只是:我花了四萬塊,買到一塊不能差USB的高畫質板子。
看看初代MBA的價格,您應該會覺得nMB的初代價一點都不高了,如同前述,MBA的I/O一樣是不完整,在經歷幾代後MBA的熱賣應該不用再提;Apple一向有本錢做前瞻(白目?)的刪減,從G4拿掉磁碟機、MBA拿掉光碟及網路孔,到現在nMB什麼都清掉,每一次的大膽刪減推出新產品,卻往往都成為市場的領導者,這也是其他競爭同業很難追上的魄力及本錢(包含死忠的果粉支持)。
: 綜合以上幾點,除了小宇這種對於工業設計極度追求的科技宅,大概只有追求外觀設計的星巴克文藝青年會真正被New Macbook所吸引吧!New Macbook就像一位高傲的貴族:少數人才看得到他高貴的血統和紳士禮儀,大多數人,仍然覺得他只是個不能搬磚燒菜的小白臉
簡而言之,每個人的使用需求不同,所以Apple有很多產品線適合各類型的工作者,需要移動工作站會選擇MBP/R,無所不用其極想減輕外攜重量的,那MBA及nMB是最佳選擇;移動工作站的使用者覺得MBA是根本不能用的產品,商務需求就覺得MBPR是個效能過剩的磚頭,二者間不用取平衡點,適合自己的產品就是最棒的產品,反正燒錢實驗的是Apple,消費者又何必過度關心Apple做決策正不正確?
作者:
a3619453 (哼哼哼哼哼哼)
2015-03-11 10:12:00推 而且一堆人沒用過就說的core M有多廢一樣
作者:
ccpz (OoOoOo)
2015-03-11 10:19:00其他家用都沒事, apple 一用就把 core M 變成廢物 XD
作者:
iKelly (((○)))
2015-03-11 10:23:00s大的想法與我類似,原本是想發一篇,現在免了 XDDDAir和Retina之類的詞都像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來臨,等大家
作者:
iKelly (((○)))
2015-03-11 10:24:00都習慣這些存在並視為理所當然,很自然這些詞也就不再需要被強調,我甚至認為"Air"這個產品線將來的命運就跟之前的MBP一樣,會被MBPR取代。至於連接埠太少,我想蘋果之前就有很多大刀砍掉前朝標準的前例了,而且現在幾乎人少一隻智彗型手機,許多商店也有提供網路,很多傳檔案的需求都可以
作者:
iKelly (((○)))
2015-03-11 10:29:00被新的路徑所完成。以輕便為主的使用需求本身也不太帶鍵鼠
作者:
ccpz (OoOoOo)
2015-03-11 10:30:00作者:
iKelly (((○)))
2015-03-11 10:30:00真的需要也可以使用藍芽連接,這些都是現在就可以馬上做到事情,太執著於連接埠反而是舊思維哈哈,就像我MBP的光碟機,原本想說音樂工作者"可能"會常用,結果4年了用不到30次,買了一隻8G的隨身碟想說會交換檔案,結果變成AirDrop或丟雲端,一年也用不到3次...真的沒必要執著舊的習慣,也不太需要去預想說將來某一天某個場景可能會用到,多花了那些錢就為了使用那麼一次 XDDDD
作者:
alunz (阿倫)
2015-03-11 12:21:00我最在意的是magsafe被取代掉...勾到線好幾次,都救了電腦
作者:
garbo (阿勃勒垂淚)
2015-03-11 12:40:00我希望這款NMB能讓我玩Logic就心滿意足了對於新入手的人,比較難抉擇的是NMB和改版的MBPr13
作者:
Jason0813 (今年結婚搶紅包的人太多)
2015-03-11 13:20:00主力機就rmbp 第二台筆電就NMB 很好選啊預算吃緊就MBA 其實也就這樣...
作者:
iKelly (((○)))
2015-03-11 13:27:00Logic應該是沒問題,我的11MBP都跑的起來了,之前有朋友拿MBP G4跑了40幾軌也都沒問題
作者:
garbo (阿勃勒垂淚)
2015-03-11 18:34:00感謝i大,跑的了Logic就買了!錄音很需要輕便啊
作者:
unojazz (Uno是一的意思)
2015-03-11 19:04:00推
作者:
iKelly (((○)))
2015-03-11 22:16:00錄音的話現在的電腦基本上應該都不太可能會跑不動了,但是要注意的是type-c的插孔目前來講可能還沒有介面可以直上的這點反而比較麻煩之前用p4筆電5400轉硬碟時,錄音介面收8軌進來都還很輕鬆現在SSD我看發瘋的話一次錄1千軌也ok XDDDDDD
作者:
garbo (阿勃勒垂淚)
2015-03-11 23:52:00轉接頭能解決就OK 這是小事請問想玩錄音編曲SSD是不是愈大愈好呢
作者:
iKelly (((○)))
2015-03-12 14:18:00錄音要看品質的設定,基本上單一mono軌可以當成平均1GB/Hr同時錄8軌的話每小時要用掉8GB的空間。編曲的話要看你用的音源而定,有的音源單一樂器音色一套就5、60GB的也有,然後還要預留剪接操作的空間,基本上SSD空間愈大愈方便,但是一個案子做完通常也不會固定放在電腦裡面,而是丟到外接硬碟保存,空間就又回來了 XDDD
作者:
howyuan (微笑小熊 ^_^)
2015-03-12 14:32:00推, 這篇跟我想的一樣
其實我覺得它只是想不出比air更輕的東西,所以直接叫Macbook,不然要表達它比air更輕……難不成要叫MacBook Hydrogen嗎?XD
作者:
iKelly (((○)))
2015-03-12 15:00:00簡單啊,當初Jobs不是說there's something in the air嗎?那就叫Macbook Nothing, Macbook Void, Macbook Empty好了
作者:
garbo (阿勃勒垂淚)
2015-03-12 17:50:00非常感謝i大~獲益良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