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該不該去美國念mba 2/3

作者: airturtle23 (三隻小豬)   2017-07-15 23:49:54
(續前篇)
從樓主簡短的提問,其實已經暗藏大量生涯管理線索。而若要申請MBA,這些也是商學院Adcoms所高度關心的who you are與career goals,以及leadership promise的來源。
也唯有找出真實生涯驅力,自然會因為「認知協調」的人格假設,而產生從小到大的生涯鐳射,而出現高度聚焦的快樂與成功捷徑。
因此在剖析樓主與女友之間的生涯驅力前,要先簡短說明真實生涯管理原理。
一般人以為專業是來自大學四年主修,甚至研究所兩年的訓練。其實不然。
事實上是從出生到現在數十年,在家庭成長、親友與學習同儕的認同與競爭,ㄧ直到出社會的摸索與歷練,所長期制約與練習而來。
大學的學校競爭力與科系選擇,其實已經是前十八年的結果。
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組合、性格養成制約,及專業能力組合(簡稱「興趣、性格、專業能力」),是來自早期求生經驗,而後依此成功經驗來面對未來挑戰。
而背後是一種無形的「情緒流體」在個案與重要關係人之間流動,所造成的長期求生的性格制約。
這個情緒流體其實就是「愛」,
而性格會被相互制約成一種幾乎固定的形狀,並以此維生。
其中對性格影響最大的是父母。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父母的認同,是生物的本能,也因此會出現「認同動力學」。
而為何人類經過百萬年演化,世界仍舊如此循環?原因就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情緒制約。
性格的養成,除了少部分遺傳之外,絕大部分來自早期在父母的「家庭規則」中求生的制約經驗。
為了要有飯吃、不要被遺棄所威嚇,子女被要求遵守父母所制定的規則來行動。
因而與父母親的職業、父母間互動關係、父母各自與子女互動關係、子女的排行與年齡差距,甚至是互動頻繁的大家庭、祖父母職業與社會經濟背景、與年齡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甚至鄰居,而至學習同儕、師長,而到後來的同事與主管、客戶等。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關,而是與個案所在意的Significant Others重要關係人的互動與解讀。
好了,言歸正傳。樓主與女友間都有相似的宇宙觀,就是「薪水是老闆發的」的心態。
這是成長環境與體制所制約的結果。這其實是下意識的風險規避,而多半是父母與周遭環境長期制約觀念的結果。
可以看看父母、祖父母或叔伯阿姨中,是否有人有過經濟窘迫的經驗,以至於以「安全」優先考量,
甚至造成樓主對於經濟潛力的上限也就設定在年薪百萬左右,
因此相較之下,光學費就動輒十萬美元的MBA學位,就是個不合邏輯的支出,還沒算一年一百萬左右台幣的海外生活費。
然而,就像會計,在資產等於負債的恆等式中,照樣有慣老闆有三份不同的財務報表,會在納稅時將「廠房」認列在負債,卻在投資人大會中,把「廠房」歸在資產一樣,「支出」項目也可以認列為「投資」,端看你的footnote想要怎麼寫,或是要求會計把數字兜起來。
這就是老闆與員工的心態差別,在於以冒險為前提的創業家精神。風險越大,報酬越高。因為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避險,而下意識規避了許多選擇。
(終章待續)
※ 引述《rain999 (雨)》之銘言:
: 各位學長姐好
: 一直有個問題由於許久不知道可不可以在這邊跟大家請益
: 如果不行請再告知我自刪~
:
作者: cabbage2 (Cabbage)   2017-07-17 12:18:00
很精彩,期待下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