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陳錦煌醫師談社區營造與社區工作

作者: darkelf (darkelf)   2012-02-07 11:33:54
http://ppt.cc/zqV4
陳錦煌醫師談社區營造與社區工作
按:這是2月2日下午拜訪新港、聽陳錦煌醫師授課的文字記錄,分享給大
家。所有內容都是我隨手記下,並且把部分台語字彙或句子直接翻成中文,
如有疏漏或錯誤,請務必指正;另外,括弧中的文字,也是我另外加上的敘
述或個人解讀,不代表其他任何人的看法。
(來到新港文教基金會,陳醫師先一一詢問同學的系級、背景,瞭解來意後
開始用投影片進行簡報)
今天給各位介紹我們新港的兩個組織,恰好是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兩種類型,分別是:(1)以文化、產業及環境等目
標為主的新港文教基金會,是個以錢為核心的財團法人;(2)扶緣協會,
這是以人為主的社團法人,會員是最基本的組成要素,協會的任務是關照老
人──嘉義縣是全台灣老年人口最多的縣市,以及新住民、身心障礙者等弱
勢族群。
為什麼我們需要非營利組織?組織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政府,一種是營利
組織,例如企業,第三種則是非營利組織,它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照顧營
利組織造成的傷害,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例如,1997年新港居民包圍台塑
ABS廠(ABS是由苯乙烯、丙烯腈和丁二烯乳漿共聚合而成的樹脂),抗議台
塑造成的外洩污染,這就是在填補企業帶來的傷害;政府檢測有其模糊地
帶,或者台塑趁晚上排放,稽查人員只有白天上班,不會發覺,我們卻是24
小時居住在此,這是政府的侷限。
在社區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何以社區為主體,看見這些問題的不同
面向?接著我將從基金會25年的歷史介紹起:
1981年,我從台大回新港開診所,成為一名小鎮醫師。1987年,我走出診
所,開始關心土地、人民,與之結合、滋養感情後嘗試社區工作,至今已經
25年,我抱持的想法是:等疾病已經產生,醫生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關
鍵是此前的成因。
1987年正是台灣解嚴的年代,純樸的社會因為泡沫經濟而變質(台灣經濟起
飛、股市發達但常民生活未同樣適應而失序的時代,可以由現今的中國來想
像),大家樂和電子花車盛行。你們大概很難想像大家樂當時有多麼風行:
歷史上台灣只有兩件事會讓整個街道上沒有人,一次是黃俊雄的布袋戲,收
視率有90%;一次就是大家樂,每週二、五傍晚五點開獎時,街上都沒有
人、連電話也打不通,人人都在求明牌。若是求得名牌而中獎了,就請電子
花車來跳脫衣舞謝神,通常是比較邪的神,這就是台灣賄絡式的常民信仰。
大家樂的熱潮,對人們、也對我這個小鎮醫師影響很大。五點開獎以後,病
人就出現了,各種沒中獎後頭暈、心神不寧的症狀都有。我只能給症狀藥,
對於症狀的根源卻無法解決,這是很大的挫折;尤其,我們這樣的人,又是
經歷辛苦後才回到故鄉(以前實習時都被護士嫌啊,很不客氣的),覺得不
該只是如此,應該對問題的背後原因有更多瞭解。
所以,我們從藝文活動開始,剛好是因為認識林懷民,他在輩份上算起來小
我一輩。我們募了15萬,請雲門舞集回新港公演,接著成立基金會,持續舉
辦藝文展演活動,取代電子花車對小孩子不好的影響,也讓大人有安身立命
的所在──有事可做、對生活有期待,便不會瘋大家樂。
早期,基金會舉辦合唱團,也有老照片整理及說故事的活動,讓人們在台灣
歷史教育因政治化而扭曲的情況下,可以認識地方的歷史。另外,我們也持
續請藝文團體來新港演出,摸索好幾年,漸漸發展出基金會工作的幾個重
心:
第一是本土化。照片上看到的是傳統的武館文化,以及南、北管,你們知道
南管和北管的差別嗎?新港有個以北管著名的舞鳳軒,黃俊雄的爸爸黃海岱
年輕時是在這邊拜師學藝,後來才回到雲林,如今舞鳳軒已經傳了七帶;至
於武館文化的代表,就是宋江陣。透過文史瞭解過去,(協助在地團體)保
存傳統文化,首先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第二是社區化,具體的例子有營造鐵路公園(將用來堆垃圾的台糖廢棄車
站,透過居民共識設計為公園,為新港居民建立信心,相信可以透過大家的
力量讓社區更美好)、認養公園、以及舉辦各種社區活動。社區化的起步,
是媽祖遶境後的掃地:大甲媽祖1988年起每年來到奉天宮,遶境後砲灰淹到
腳踝,1989年我們發動二十多人清掃街道,隔年變成上百人,一直掃了22
年。
這是非營利組織的生存之道:社區有什麼事,大家一起來做,也就是靠眾人
之力。所以,基金會不是企業的基金會(拿來避稅或做形象廣告),也不打
個人知名度,而是「做新港的問題、靠新港個人力量做不到的問題」。其中
的關鍵是:怎麼empower,透過培力來提升處理事情的方法?
基金會把電子琴花車改成歌唱比賽,大家同樂,對保守鄉民就很有吸引力。
電子花車每年的把戲都一樣,看久了覺得無趣,人們就漸漸跑來歌唱比賽這
邊看認識的親朋好友唱歌。這種提供舞台,而不像政府一樣用禁止、處罰的
方式,漸漸就可以改變風俗;同時,這是個大家參與、形成共識的過程,採
取的也是由下而上的方式,這就是社區工作、社區參與中empower的方法。
因此,社區工作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斷和居民形成共識(共識是會隨時
空而轉變),不是說到這裡了,ok,就停止。
於是,第三是學習化,終身學習以empower每個人、乃至於團體,社團是要
回到人與團體的角度來思考。基金會陸續成立終身學習中心、巡迴圖書館,
最後是現在各位所在的基金會現址,我們的目標是學習性的社區,裡面有各
種終身學習活動。
第四,國際化。做社區的人,要避免閉門造車,侷限在社區中做自己的事而
成為井底之蛙,所以我們要與國際交流:1995年起和日本社區交流至今,
1998年起更進一步舉辦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不只我們出國參訪,也邀請外
國朋友前來認識新港,並讓我們的小朋友學習當主人接待外國小朋友,現在
讀台大醫學系的陳亮甫,從小就是參加這個活動。也就是,全球在地化(全
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結合)精神的體現,相互認識
彼此的社區特色與文化價值。
第五,產業化。為什麼2010年起嘉義縣取代澎湖縣成為全國最老化的縣?因
為就業機會少、外流人口多,以及少子化的影響。所以,2000年後,我們希
望發展在地產業,特別是培育在地的特色產業。
第六,福利化。1997年我們成立新港扶緣殘障聯誼會,關懷身心障礙者,
2005年成為扶緣服務協會,擴大關心弱勢,包括數量上越來越多的老人家與
新住民;當中有些政府照顧不到的地方,是需要社區來做的,尤其我們知
道,弱勢者往往有群居的現象,例如家中有身心障礙者也有新住民,形成弱
者越來越弱的循環。
扶緣協會(陳醫師卸任基金會董事長後,目前在扶緣協會擔任理事長至今)
開了一個「扶緣的店」,募集二手衣物來義賣,希望能多少自食其力一些;
目前,協會辦公室是租來的空間,也計畫募款蓋自己的房子。協會的業務,
在外籍配偶方面例如:幫外配上課、協助考駕照(通過率有八到九成)、提
供家暴與法律諮詢等等。
(簡報結束,陳醫師帶我們依序參訪新港香藝文化園區、老家民宿、菜公村
咬仔竹社區、扶緣的店、鐵路公園,最後來到扶緣協會的辦公室,一邊吃東
西,一邊進行座談討論。陳醫師:「要了解一個地方,不只要聽、要看,還
要品嘗當地的美食」XD)
陳醫師:
兩個非營利組織在做的事情,其實可以和公衛上醫學預防的三階段策略(三
段五級)做個對照:我們做的事情是第三階段臨床醫療與健康介入前,第一
與第二階段的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且預先關注特定問題,長期來看可以
減輕醫療階段的負擔與成本。
至於運作上最主要的問題,則是在於組織如何生存?其次是觀念如何改變?
特別是涉及觀念層面的部份,需要在長期對話、討論下,形成理念、願景。
我的想法講到這邊,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或者是想法要提出來的?
魏志阜:
從剛剛的介紹與參訪中,可以看見除了基金會與扶緣協會外,新港鄉還有許
多社區團體(社區發展協會等等),在這裡面基金會看起來比較像是統合資
源的角色。想請問:基金會如何和不同組織、團體互動?又如何與社區中的
傳統宗教團體(如奉天宮)往來、合作?
陳醫師:
社區的問題非常多樣,每樣單一的問題彼此各不相同,卻又息息相關,而在
社區中面對這些問題,是在醫療機構中看不到、或者在學校裡學習不到的經
驗,這是社區工作的特性。
在社區中,什麼團體都重要,都需要整合,都需要來互動。例如,基金會剛
成立時,就幫奉天宮做歷史整理,先付出以爭取得到認同;其次,也可以嘗
試漸漸把他們變成自己人,奉天宮的董事後來就有自己人選上,這是有不同
策略的。此外,我們不只和奉天宮互動,也接觸新港的長老教會、真耶穌教
會、天主教會,甚至最近幾年五路財神廟興起,收入超越奉天宮,我們也是
與之互動。除了宗教團體外,握有不同資源的社區團體,像是義警義消,我
們都和他們往來,一起成為志工。基金會與扶緣協會,其實只是平台,重點
是如何整合資源與人力後使用在想做的事情上?
二十幾年經驗累積下來,我歸納出社區營造的四個策略:第一,理念的形
成、宣導,不能夠沒有願景;第二,人才培育,要能夠empower出認同自己
理念的人,甚至讓這樣的人進入不同團體,像奉天宮的董事;第三,組織營
造,也就是建立組織與制度;第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行動,而不是靠嘴
巴──用成效來感動居民,形成認同,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
先回答到這,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社會的,有沒有想問什麼?
阮俊達:
我準備了四個問題,如同一開始向陳醫師報告的,我們社團關注原鄉部落的
社區與健康議題已經十年,希望可以來看看西部漢人農村社區的經驗來當做
對照,加上我自己從事原住民研究,所以從社會學而非醫學的角度出發,這
幾個問題會拉回原鄉部落的情況來思考,當中也包括一些自己的想法。
第一個問題是,陳醫師介紹了二十多年來在社區營造上的種種努力,那麼,
您心中理想的社區圖像是什麼?特別是在當代社會中,我們面臨現代化的種
種影響,不可能完全回歸傳統生活,例如,我們同樣使用iphone,同樣到都
市讀大學、尋求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理想的社區圖像為何?
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許多部落工作者都會面臨同樣的質疑、思考:到底部
落要走向何方?是要努力朝向追求傳統的文化與生活方式,還是接受現代化
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認同人才外流以尋求發展?
陳醫師:
我先說說我理解的「社區」。社區是共同體:人們如何生存?以及生存滿足
後的更高層次,如何生活在一起?為了生存與生活,所以要分工,各盡所
才,社區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現代社區,依然需要滿足各種需求,並且
解決問題,而且是聯合社區中大家的力量以解決問題。原鄉部落的情況,在
我參與921災後重建、擔任桃芝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時,也看過許
多,並且在過程中漸漸發展出以上想法。災後交通中斷,走過不同部落、社
區,給我的另一個啟發則是:社區的範圍,是在走路半天的範圍中,形成的
空間及人群。
至於現代化下產生的衝突,我覺得牽涉到願景,以及共識:社區中的大家有
沒有同樣的想像?這是價值的問題,不見得有答案,而是需要在很長的討論
過程中慢慢形成;這是社區自行決定,不是給外人來決定的。有些所謂社區
營造的專家學者,可能社會學比較不會,會以指導的姿態發號施令,這些人
通常又握有資源,這(忽略社區主體性及共識)是我不認同的。放在原住民
部落,一樣也是要由原住民自己來決定,無論最後的共識為何;當然,(在
共識形成前)一定程度的瞭解、學習是必須的,但這不是硬加、不是由上而
下的。
我的想法大概是這樣,或許不見得是怎麼樣社會學式的理論,但都來自過去
的經驗累積。
阮俊達:
陳醫師的分享,其實是非常有社會學意涵的。從十九世紀以來,社會學古典
三大家中涂爾幹在問的問題就是「人類社會如何可能」,為什麼即使社會中
有種種問題與衝突,我們卻依然能夠生活在一起?這是社會學的核心關懷。
第二個問題,和剛剛魏志阜的問題有點類似。經過陳醫師的說明,我們明白
了新港文教基金會與不同社區組織、宗教團體間的關係,當中包括二十多個
村的社區發展協會、以及不同宗教。我想延伸出來追問一個比較直接的問
題:那麼地方派系呢?如何克服地方政治中山頭眾多、意見分歧的對立?特
別是社區營造越做越廣後,難免有些事情會牽涉到利益衝突,甚至擋人財
路,像陳醫師就曾被台塑批評、也曾因空間再造而被黑道恐嚇,當初是如何
面對這些?
(延伸到原鄉部落來思考,當代部落同樣是個「裂解」的社會,有多樣的團
體衝突包括在其中,思考東部排灣族部落的例子、或達觀部落推動部落廚房
有成後卻被社區發展協會收割的困境)
陳醫師:
你講到我心頭的痛,尤其是地方派系。這是每個社區都會面臨到的問題,也
因此我認為台灣社會始終仍存在著移民社會的特質,最明顯的例子是立法院
的生態,或者我們夏天經過濁水溪,看到溪邊種西瓜,大水一來就沖走的那
種情況:為了生存,不顧一切只追求眼前的利益,乃至於有利益、無是非。
歷史上的械鬥文化(閩客、漳泉械鬥)也是同樣的例子,發展到後來就變成
派系文化,被國民黨扶植互鬥以穩固政權統治,像我們嘉義的黃派、林派。
這是民主政治只停留在選舉政治、買票政治的原因。我曾經建議立法院不要
選村長,村里的選舉正是派系分裂的起頭,贏者全拿,接著產生對立;如果
能用代表制來形成共識,就不會有整碗端走的情況出現,當然,也還是要注
意多數尊重少數,照顧到弱勢方。扯遠了,總之地方派系的問題就好像是分
類械鬥的現代版,需要年輕一代持續追求民主、關心公共事務來得到解決。
阮俊達:
同意要解決派系衝突的問題,只能靠持續不斷的努力來化解,這就是公民社
會如何深化的問題,需要每一個人願意在選舉投票之外,參與公民團體、更
加關注公共事務。
時間有限,第三個問題與第四個問題就一起問了,大家可以一同思考,也不
一定有明確的答案。第三個問題是,我們看見了新港社區營造的成功,但坦
白說背後很大程度要歸因於新港有林懷民、也有陳錦煌醫師這類的關鍵行動
者。一些偏遠或是規模較小的社區,可能不會有林懷民,甚至連位小鎮醫師
也產生不了、或培養出人才卻不願回鄉,那麼,新港的經驗要如何複製到其
它社區呢?首先這裡面最關鍵的問題是,(培育人才的)經費要從哪裡來?
我們看見社區總體營造下政府各部門提供許多硬體建設經費,但空有硬體建
設卻不一定有軟體資源、也留不住年輕一輩(因為沒有工作機會)。
最後,新港的社區營造是走在台灣的前頭,基金會業務眾多,本土化、社區
化、學習化、國際化等方向都看似成功,可以說是台灣社區營造的典範之
一。但正如陳醫師所說,社區工作是個不斷前進的過程,那麼眼前重要的社
區問題,與接下來的目標,分別是什麼?
陳醫師:
不要說新港是典範,好像我們很好一樣,實際上我們也面臨許多問題與挑
戰。最大的問題是觀念,像現在基金會新任的董事選出來後,出現了傳承的
問題,對理念的認知可能會有差距。人都有正向、負向的力量,都在拉扯,
就好比說每天早上起床會拉扯要不要再多睡幾分鐘,社區也一樣,也是有機
的、也是一個永續的過程。
所以,如何保持初心,是我每天都在想的事。我是個平凡人,新港是個平凡
的社區,永遠有問題要面對。
(對於另一個問題)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問題,新港不
是典範,不必抱持著取經的精神來到這邊:「佛在每個人心裡,在每個社區
之中」。(除了回歸自己的社區以外)要回歸自己的初心,回歸台灣社會的
脈動,400年來我們的歷史、脈動,掌握當下的社會變遷與時俱進,這是基
本功。也就是說,我同意不是每個社區都有林懷民、陳醫師,但重點總歸是
自己的社區,新港只是個參考。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http://www.hkfce.org.tw/index.php
社團法人扶緣服務協會:http://tw.myblog.yahoo.com/fuyun_blog/
小鎮醫師陳錦煌,打造新港新故鄉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872870915.A/
M.904922258.A/M.904922396.B.html(上)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872870915.A/
M.904922258.A/M.904922396.C.html(下)
小鎮醫師陳錦煌,醫病醫心醫社會
http://mag.udn.com/mag/people/printpage.jsp?f_ART_ID=21018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