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醫服X達仁 十年回顧專題(3)

作者: darkelf (darkelf)   2012-06-20 16:37:47
「十年達仁」系列專題之三
帶著龍蝦上山去?「大學生服務隊」的反思
從龍蝦的故事說起
2011年二月,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形容進到山區做偏
鄉服務的大學生,是在「騷擾」山地小朋友。李校長說:「絕對不需要你是
台大學生,來帶他們去玩耍,何況只玩耍一個星期,把他們『騷擾得不得
了』。」
李校長批評大學生對服務只是三分鐘熱度,甚至可能反過來給部落造成困
擾。此話一出,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竟然引起許多原住民朋友的迴響,當中
大表贊同者,不在少數。在眾多討論裡,原住民女作家利格拉樂.阿烏,以
個人成長經驗及部落母親的身分,分享了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
「我依稀還記得長子就讀小學的前幾年,對於寒暑假會有大學生來部落這件
事情充滿了期待,因為他們會騎很炫的摩托車上山、會帶來電視上才能聽到
的最新音樂專輯,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帶來很多山上看不到的好玩遊戲,不是
那種團康活動,是可以隨身攜帶的遊戲機啦;這當然就足以吸引一群又一群
的小朋友川流不息,因為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啊。
更有趣的是,大學生設計的活動除了針對小朋友之外,還有特別為家長安排
一些課程,例如像是插花班、廚藝班等等,有一年我被長子坳得不得不參加
(其實是家長有去的小孩會有禮物可拿),在晚餐時間匆匆忙忙地趕往校
園,通常這些山服社團大多駐紮在當地部落的小學或教堂裡,一到學校的教
室裡我就有些傻眼,因為排成長條充當料理桌的會議檯上,正赫然躺著幾隻
巨大的龍蝦,張揚舞爪地對著全教室的學生們,幾個膽小的女生還害怕地驚
聲尖叫著。
後來,還是我們幾個部落的媽媽們用大菜刀的刀背敲昏那些大龍蝦,才免於
驚動就在附近派出所的警察出巡,千里迢迢從山下帶來這些龍蝦到底要幹甚
麼?這才知道原來這群沒甚麼下廚經驗的學生們,居然要指導部落的媽媽們
怎麼料理龍蝦沙拉和味增湯;結果呢?換成部落媽媽們熟練地把龍蝦肉剔
出、再把被敲爛的蝦頭扔進湯裡加入蔥花做出滿桌菜餚,同時間呢嘴裡還不
斷地叼念著:我們哪有多餘的錢買龍蝦啊?是叫我們來做菜給你們吃的吧?
還教我們做菜咧!」
阿烏在文章裡還提到,大學生們白天服務完原住民小朋友,晚上換成原住民
小朋友不睡覺帶他們去部落探險夜遊。她提醒:「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界線
與釐清倘若始終未曾弄清楚,那麼還是等到想清楚之後再說吧,假服務之名
行異文化觀光之旅,實在不應該是大學生該有的思考與行為!」
思考無形的權力關係
類似的聲音,其實幾十年來一直在不同部落裡先後出現,正面挑戰了半個世
紀來,漢人大專院校學生習慣利用寒暑假組隊進入部落「服務」的傳統。這
些聲音,有些從家長或教師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學生們在營隊中往往過度寵
溺小朋友,短暫停留一週離開後,卻造成家庭或學校教育後續的困擾-孩子
們變難帶了;有些則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覺得這是不是都市人「入侵」
了,讓年輕一輩只看見台北的好,看不見自己的好;或者,從原漢關係的角
度思考,「山地服務」一詞是不是本身即隱含了高低或優劣的階級、民族之
分(所以,只有山地服務,沒有「漢人」服務)?也就是說,我們最大的問
題,有可能正是「抱著問題進部落」,預設了自己是要去幫助別人,預設了
部落是貧窮、是需要協助的(更糟的是最後還養成族人伸手接受援助的習
慣)。結果,不斷複製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也毫無可能從中謙虛學
習。
各種質疑,都不是無中生有,也因此都是醫服團必須虛心面對、深刻反省
的:我們是不是過度自己為是,以為可以在「服務」中自我感覺良好?是不
是只是短期騷擾了小朋友,沒有做到身教言教、更沒有後續的持續陪伴?是
不是未嘗深刻認識原住民文化,始終帶著刻板印象或偏差的角度看部落(無
論是將之想像得過度美好或過度負面)?以及,是不是…從來不曾意識到,
我們進入部落的過程,其實是反映了我們和原住民之間的社會關係(漢人台
大學生、醫生vs.缺乏醫療資源與衛教「知識」的原住民),而部落,總是
被迫接受這一切?
人類學家黃應貴,1974年就曾寫文章提到大學生對部落造成的困擾及傷害,
文章中引述了居民的說法:「你們大學生經常來這裡調查,結果又如何,對
我們有什麼幫助?你們經常來拍照,但何嘗問我們願意否,而又何嘗許諾把
照片寄來呢?」是啊!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帶著相機在部落裡橫衝直
撞,卻不見得真正細心留意過原住民朋友們對我們的看法?
醫服團存在的限制
當我們體認到「服務」的背後,其實是反映出各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後,除
了小心可能無意間造成的困擾或傷害外,回過頭來思考醫服團的工作項目及
性質,我們也能更清晰地體認到自身存在的侷限:
首先,醫服團終究是個外來團體,每年出隊只停留八天,剩下357天都不
在,宛如蜻蜓點水,很難留下什麼痕跡。再者,過往我們只接觸學校與衛生
所,了不起加上各村村長與台東基督教醫院,忽略了部落中眾多重要的、有
影響力或者深具想法的組織及人士,例如:排灣族階層社會中至今仍十分重
要的頭目家族、當代原鄉部落普遍存在的基督或天主教會、鄉公所、社區發
展協會、家扶中心與家婦中心、鄰近地區的藥局和診所、義消與婦宣隊…等
等,事實上,對在地團體的熟悉,才能減低做錯事或者資源錯置的可能。第
三,作為醫學院專業訓練出身的社團,如果我們對居民想法認識不深,則可
能變成只是單方面、一廂情願地灌輸西方現代醫學下的保健知識,不僅得不
到成效,更有造成困擾之虞。最後,在醫療之外,達仁各村如同許多原鄉部
落一般,存在著因為經濟發展與社會功能失序下產生的現象(例如:人口外
移、有限的教育資源、產業發展瓶頸等),這是許多健康問題背後的結構性
根源,不瞭解這些,衛教宣導與醫療行為將只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能怎麼改變?
行文至此,聰明的人應該不難看出,關鍵全與「部落」本身密切相關:醫服
團團員作為外來者,是否從不同角度充分認識部落,進而發展出與部落的長
期關係,願意學習和居民一起思考、共同討論出部落的需求,最後,以部落
為主體,長長久久且健健康康地向前邁步?這就呼應了前面文章中,再三強
調的思維:走入社區,持續陪伴,和居民一同營造出健康部落。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願意努力克服時空距離(其實,透過網路保持聯繫也並
不困難),深刻地和部落裡有多種想法的人們互動,並且從生活中細細體會
排灣族文化及原住民自身的思維。2010年起,醫服團成立文化組,便是希望
讓地方人士更認識醫服團,進而給予我們意見回饋;同時,透過參與及體驗
部落生活、學習傳統文化,使醫服團看見、聽見在地觀點;加上針對特定議
題進行的深度訪談,詳實記錄居民想法,最終,讓醫服團在傾聽後不斷反
思,平衡單方面的醫療或公衛專業視角,洞悉部落有利或不利的結構條件,
與部落一起調整出更符合地方需求、也不致和傳統價值完全衝突的工作方
式。
政大廣電系教授郭力昕在評論近幾年形成風潮的本土紀錄片運動時曾說:
「消費性的感動,無論那淚水在當下是多麼認真,常弔詭地只可能會帶來對
結構性問題更大的漠然與冷酷。」如同郭力昕期盼紀錄片不要只是在消費完
感動後不帶走一片雲彩,過去學長姊們在思索服務性社團定位時,也總希望
我們每一次的服務,除了陪伴大小朋友帶來歡笑帶來淚水,與留下數不盡的
美麗相片(或許還有花大錢印製但不一定發得完的成果報告書)做為回憶
外,能對地方上帶來真正有意義的貢獻,並把各界給予醫服團的眾多資源使
用在當地。
所以,除了在服務中努力付出、努力認識自我而成長,我們也應該細心傾聽
在地的想法、認真體會部落的在地文化,並反思服務性社團做為外來團體所
扮演的角色。惟有透過理解與對話,長期、踏實地耕耘,才可能突破服務性
社團遠距離的時空限制;透過貼近在地觀點,醫服團也才能夠逐漸具備更多
的文化敏感度:我們理解各種原住民健康議題有其社會根源,應該要更細緻
地面對,如此衛教宣導的才可能適合居民所需、又能夠一定程度被接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