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rikawablue (morikawablue)》之銘言:
: 我認為這只是因為 "三位跑者" 在任何一局的進攻裡都是基本的限制,
: 同時這不只代表 "三位跑者" 是一個限制,"最多三個殘壘" 也應該是
: 個限制,換句話說 Max. 3 runners 與 Max 3 runners left on Bases
: 這兩個東西是等價的。
: 好比說在某一局的進攻裡,我們有 3 個 AB 通通出局,但是有 100 個 BB
: ,以 Base Runs 的估計式來算,我們會得到 77.27 分,這代表的意思是:
: 除了 3 個出局數以外,我們會有 20 個殘壘 (因為我們有 100 個 runners)
: !?這絕對是不正常的行為。而造成這種因素的原因,當然還是在整個
: "fundamental equation" 唯一用 "估計" 的那一項 B / (B+C)。
: 那我們可以把例子推大一點,即使是大樣本,我相信我找得到一種情況、或
: 者說一種 linear combination 讓 B 項使得最後的 Base Runs 在 N 局的
: 比賽裡產生了大於 3 * N 的 LOB (殘壘),以一個從 "真實角度" 出發的
: Runs Estimator,我認為如果出現了上述的結果,這叫 "犯規"。
: 我也嚐試用控制變數去尋找 triples 的問題,因為在整個 B 項目裡,
: 我覺得 triples 的權重似乎是太大了。我原本認為在某種極端的情況下
: ,我可以找到某群打者的 PA * OBP (這就是跑者數目) 會小於
: Base Runs 所估計的得分的例外狀況 (You cannot score more runs than
: the count of runners you have.),但至今還沒有發現。
我還是認為沒有必要去管跑者數或殘壘數有沒有超過一局的上限,
Base Runs 的確是從真實的得分方式啟發出來的,
但仍是一種 estimation,而不是 simulation,
要求它在千奇百怪的假想情境中,每三個出局數留下的殘壘數都不會爆表,
實在是要求太高了。
第一次看到 Base Runs 時,我也對三壘安打的權重有點疑惑,
我不清楚原創者 David Smyth 怎麼推出來的,
但 Tom Tango 有解釋他的作法:http://www.tangotiger.net/rc2.html
此外,Tango 用 1974 ~ 1990 球季的真實數據作為控制環境,
套進 Base Runs 的算式裡,
然後他將每個進攻 event 的總量加一,計算總得分的增量,
藉此得到每個 event 的 run value,
比如說將全壘打從真實的 53,874 支,增加為 53,875 支,
總得分增加 1.40 分,表示一支全壘打的 run value 是 1.40 分,
這與 Linear Weights 用 Run Expecteny 算出來的結果不謀而合,
我認為在這些 events 的權重上沒有什麼問題。
我以為更值得爭論、探討的地方在 b / (b + c),
亦即,用這種比率是不是「揣摩」得分率的最佳方式?
我在想可能是有更好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