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Paul Nyman
http://www.hardballtimes.com/main/article/beyond-moneyball-player-development/
掐指算算,錢球那派人的下一個動作會是什麼?在 OBP 和守備已經開始得到
應有重視的今天,下一個被低估,能讓聰明球隊掌握優勢的東西(除了選秀之
外)在哪裡?
— Ed,費城
就我看來,上面問題的關鍵字是「那派人」,複數。在奧克蘭的玩法–試著更
精確衡量球員的價值,並找到低效率處以開發–廣為人知後,能開發的低效率
部份就更少了。如果機會還存在,那很明顯非選秀莫屬,意即衡量業餘球員的
方法。我實在想不到其他可能。或許關於投手手臂健康的研究值得一試?
— Michael Lewis 於 Baseball Prospectus
Lewis 的《錢球》內容闡述奧克蘭運動家如何利用棒球數據學來加強他們選擇球員
的產能,即 Lewis 所謂「創造不公平優勢的藝術」。《錢球》也披露了大聯盟的
弱點:球團選擇與衡量球員的真正方法。
「深入錢球」系列,是根據球員養成的專精,但未生於、也沒有被帶進職業棒球,
而以 MLB 局外人的觀點所寫。本系列將重新檢驗大聯盟球員的挑選與衡量過程,包
括數據學在內,以詳細觀察由《錢球》挑起的爭議:「數據 vs 球探」。但數據學
真的比較好嗎?球員在被衡量及挑選過後,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深入錢球」引入了「球探計量學」的概念,用以探討最神聖的球員屬性:「天份」,
以及「養成」它的方法。本系列將根據生物力學、物理學、動作學習、以及技態建
立等科學,闡述以下的概念:在職業階段,球員養成幾乎不存在。球員能否進入大
聯盟,幾乎在選秀結束後就已完全決定。
「選秀跟他○的擲骰子一直沒有兩樣。」Billy Beane 說。「我們挑選五十個
人,然後只要有兩個能上大聯盟就大肆慶祝。什麼產業會把五十中二叫做成功
啊?如果這樣玩股票,你早就破產了。」
— Billy Beane 談 MLB 選秀,《錢球》,17 頁。(台灣中譯版第十六頁。)
球員養成的起點,即大聯盟選秀,會在本週末與每個春天舉行,目前的流程包含五
十輪(每球團最多 50 名球員)。在其他主流運動裡,NFL 的選秀有六輪(最多 55
名球員),NBA 兩輪(每隊 15 人)。MLB 選秀提供各球團相同的機會,可選擇世
界上最佳的棒球員。我是認真的,全世界。根據去年的一篇美聯社報導,在 2007
年球季開始前,29% 的大聯盟球員,以及 46% 的小聯盟球員並非出生於美國。
選秀的基本概念是,所有球隊在挑選球員上都不會有優勢。除非球隊選擇將選秀權
交易,選秀的順序會由最差到最佳,根據前一年的球隊表現而定。破壞選秀等價性
的原因,就是選秀設計時想防範的因素,即球隊相對於其他隊伍的經濟優勢。價錢
代表球員的「可簽性」(一般稱作史考特.波拉斯症候群),因此鈔票是選秀的重
要因子。口袋深的球隊仍然比別人有一些優勢。
自由球員是球員養成的一個替代品。要打造一支有爭冠實力的隊伍,有一部分需要
靠獲得自由球員,而不能全仰賴球團的選秀、以及球員養成效率。但既然每年都有
至少五十個機會能挑選世界上最佳的棒球人才,為什麼球團會需要靠自由球員來打
造強隊?
事實是,大聯盟球團在一般狀況下,在每支小聯盟球隊裡能擁有兩、三個夠格叫人
才的球員,就堪稱幸運了。
Graham 相信,一個成功、穩定持久球團的基礎,就是選秀、以及年輕才能的養
成。他的目標是要在海盜每個小聯盟球隊裡,都有三個合格的人才,並讓他們
全部都能被適當教育,最後在大聯盟出賽。
— http://www.post-gazette.com/pirates/20011204pirates1204p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