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HUDJ_7K ]
作者: errorwinter (出現錯誤的冬季)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彭教授認為四五年級害了六七年級,合理嗎?
時間: Thu Apr 25 15:02:19 2013
※ 引述《phaq (廢客)》之銘言:
: 在我學習的歷程中,我們這代講究的是"製程改善",顯學是"作業研究"。
: 其實就是 COST DOWN.
八卦第一篇就獻給這篇了。
在這之前,我先講述"科學管理之父""時間研究之父"的故事
泰勒F.W.Taylor【1856-1917】
他出生於美國費城,曾經進入哈佛大學卻因為眼睛有問題而退學
之後去歐洲留學一段時間,最後在鄉民不喜歡的史帝芬斯學院[夜間部]
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接下來他受雇於一家鋼鐵公司,從基層的工人做起,最後到達[總工程師]的位置
這時候,他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情緒在他胸中騷動!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他感覺"缺乏有效有系統的管理手段,無法提升生產率的嚴重障礙"
在這之後,他開始進行研究。
首先他先設定了獎金,使工人的貢獻大小與工資高低掛勾
接下來,他發現在鋼鐵公司的員工,都是自己帶鏟子去鏟原料,為了評估工作效率
他自己去研究、製作一把鏟子,定為"標準鏟",全部員工都要拿這把。
之後,他的鏟子在第三年時,材料的運送費用省了一半,而工人的薪資提高了60%
你發現這之中的差別了嗎?
=============================
在現代的臺灣,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泰勒所使用的是獎金,當工人的效率超過標準量時,給予獎金鼓勵。
台灣所使用的是罰金,當工人的效率不到標準量時,必須罰金懲罰。
(超爽der~公司還可以省錢)
泰勒會為了工人,特別設計出標準鏟好方面他們工作。
在台灣,除非你是世界級的大企業,否則產線上「將就著用」就好的心態比比皆是。
泰勒的所作所為提高的不單只是產能,還有操作員的士氣(獎金的關係)。
而士氣這種東西你是看不到的,更難用數據或東西所形容。
而這是我覺得目前臺灣很忽略的一部分,忽略掉了操作員的人性,他們的士氣。
我覺得工業工程在美國是立意良善的,這是真的要為工人與老闆謀求雙贏。
整體公司的產量上升→公司收入增加→工人收入也增加
但是在臺灣,就有了一些變化。看著上面那條線,我想你也知道是哪裡有變化。
我也讀了作業研究、生產管理、品質管制,書上或教授,都沒有提到這就是Cost Down.
畢竟如同科目名所說的,生產管理,要做的應該是讓
生產流程最順暢化,而非每個地方斤斤計較
也許是理解的不同,四五年級生會把這種東西理解成
「啊,降低成本就好啦~」這樣子,但是光降低成本,你怎麼還能把生產流程最順暢?
這連美國人都辦不太到
我永遠記得在剛入大學的那一天,手上的書籤寫著:
「工業工程的學生,就如同產線上的醫生。」
這也是至今我對工業工程的理解。
我們該做的,應該是產線上的醫生,而操作員是產線上的士兵。
讓士兵最快速方便的解決敵人(產品),士兵有任何需要就是我們後線去補給。
而不是只給士兵一把刀就讓他上戰場殺敵,當他從戰場上離開要回歸正常生活時,
薪資卻五年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