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錄] 少年中國2014年好書推薦榜

作者: Willis5566 (absurd)   2015-01-02 16:35:12
※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1KfbWZSX ]
作者: Willis5566 (布魯斯威利56) 看板: book
標題: [轉錄] 少年中國2014年好書推薦榜
時間: Fri Jan 2 16:34:40 2015
http://ppt.cc/wezy
1.《馬克思問我哪裡痛》,(韓國)柳東民著,季成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
作者柳東民富有創見性地運用馬克思哲學理論,對日常生活中諸多「異化」現象進行逐一
解讀,超越政治層面,從愛與人性的角度,清晰而精准地展現了一個富於人情、浪漫的馬
克思及其核心思想——他已卸下教科書賦予的身份標籤,只想面對面地與你聊聊,那些生
活中別人不懂的苦痛。
作者很多方面都有猶如閒談中春風化雨使人習慣於馬克思主義視角的魅力。特別值得注意
的是,作者用異化理論和偶然相遇唯物主義探討愛情。是的,你沒有看錯,我們談論的是
愛情。
2.《毛澤東:雄關漫道(上下)》,[法]阿蘭‧魯林 著,畢笑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4年5月
作者魯林(Alain Roux),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歷史學教授,任教於著名的左派大本營
巴黎第八大學(聖德尼大學)和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毛澤東生平、
二十世紀中國勞工運動、民國時期的政治菁英。與大量英美流行的毛澤東傳記相比,此書
頗有新意。作者查考了大量從未出版的資料,擺脫了簡單的臉譜化模式,為我們勾勒出一
位富有遠見、醉心詩詞、個性複雜的毛澤東的畫像。著名漢學家呂西安‧畢仰高曾經評價
這部資料詳實的毛澤東傳記非常有意義:「不僅細緻,而且可信、精確、公正」。
3.《台共黨人的悲歌》,藍博洲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臺灣左翼作家、歷史學家藍博洲的寫作以報告文學(臺灣學者稱為「報導文學」)和歷史
調查為主要形式,訴諸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這一以「信史」的形式
展開的敘述是論辯性的,它同時針對了藍綠兩個陣營的主導敘述,即「台獨」敘述與國民
黨的正統敘述及其變體。對於前者,他的立場是反對殖民統治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對於後者,他的立場是反對白色恐怖和專制統治的大眾民主的左翼運動。通過漫長的調查
,在他的筆下,日據時代臺灣民眾和革命者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戰後臺灣民眾和革命者
反對國民黨暴虐統治的鬥爭、「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左翼進步人士的奮鬥和犧牲,漸
漸以具體可感、清晰真實的方式呈現于讀者的面前。他勾稽其間的連續與變化,又將這些
連續與變化置於與中國革命及建國運動的關係之中,展開了一幅生生不息、廣闊深厚的歷
史畫卷。
4.《解釋資本雇傭勞動:突破企業理論的前沿》,左大培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左大培無疑是當代中國最值得重視的左翼經濟學家。他不僅僅熟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現
代西方經濟學,而且具有敏銳的經濟學實感。
這部著作立意在埃斯瓦瑞和科特威模型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突破。在這部耗時七年心血寫成
的厚書中,牢牢緊扣「為什麼資本家統治企業」這個主題,左大培大大發展了早年在《混
亂的經濟學》《不許再賣》中提及的很多思想。
本書使用嚴謹的主流經濟學分析工具,卻回歸《資本論》的根本視角:生產過程統治關係
的分析。書中的結論對當前左右翼中流行的各種庸俗經濟學思潮都提出了嚴厲的挑戰。
5.《寬忍的灰色黎明——法國哲學家論電影》,[法]福柯等,李洋編,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4年2月
本書是法國哲學家論電影的文集,收錄了法國當代最知名哲學家蜜雪兒‧福柯、羅蘭‧巴
特、居伊‧德波、讓‧鮑德里亞、吉爾‧德勒茲、阿蘭‧巴迪歐、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
想家共十七篇論述電影的經典文章。開篇提出了電影和哲學關係的兩個問題:首先「哲學
如何看待電影」,其次「電影如何轉化為哲學」。這是一種活的、具體的關係。轉化的關
係。電影是一種哲學情境。
「我認為電影最重要的特徵,在於接受影像素材,即當代影像,並在這些影像中工作。汽
車、色情、黑幫、槍戰、城市傳奇,音樂、噪音、爆炸、火災,腐敗,所有這一切本質上
構成了現代社會的想像。電影接受這種無限的複雜性並記錄它,在其中生產一種純粹性。
在這個意義上,電影真的是在處理當代垃圾:它是一種絕對不純的藝術,這也是為什麼它
是金錢的藝術。」(阿蘭巴迪歐《電影作為哲學實驗》)
6.《21世紀資本論》,(法)皮凱蒂著,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本年度最熱門的經濟學著作。皮凱蒂對過去300年來歐美國家的財富收入做了詳盡探究,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分析,旨在證明近幾十年來,不平等現象已經擴大,很快會變得更加
嚴重。
他認為,我們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在這樣的制度下,經濟的制高點不
僅由財富決定,還由繼承的財富決定,因而出身要比後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皮凱蒂指
出,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為勞動創造了財富,只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富有。一句話:人生
而不平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群體裡,此書得到了罕見的熱烈好評。而在二三流經濟學家,甚至
不入流的中國財經評論員那裡,卻充斥著對《21世紀資本論》的貶斥和嘲笑。政治經濟學
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
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
7.《俄國革命史(第一至三卷)》,(蘇)托洛茨基著,商務出版社2014年
本書多年前曾由知名託派王凡西、鄭超麟翻譯。
本書包含對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極為詳實的記錄。作者試圖「絕對不依賴個
人回憶寫成」,盡可能客觀具體地描述革命自身的進程,同時將用活生生的場景寫成革命
歷史的特長發揮到了極致。
本書的第一卷,主要介紹二月革命的背景、發生及「二月起義」後到「四月危機」、「六
月示威」的歷程。作者認為,二月革命僅僅是一具外殼,十月革命的內核蘊藏在其中。「
二月革命的歷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內核怎樣從自己的妥協主義外殼中剝離出來的歷史。」本
書的二、三卷,完整記述了從「七月危機」到十月革命的歷史。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
卷帙浩繁,力求敘述地完整詳細,「教人們去瞭解革命是如何準備、如何發展和如何勝利
的。」
8.《史達林與文學》,張捷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4月
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俄蘇文學專家張捷廣泛利用俄羅斯解密檔案、當事人回憶錄和各種
俄語文獻資料,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史達林的文學思想和文學活動,揭示了文學與政治的關
係,極具史料價值。
作者廣泛搜集了已公佈和發表的各種文獻資料和同時代人的回憶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
點分析史達林的文學思想和觀點,把史達林的文學活動作為他的全部活動的組成部分進行
考察,採取實事求是、一切從事實出發的態度,充分肯定他的成績,同時也不回避他的錯
誤,力求做到符合歷史真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論述了斯大林與馬雅可夫斯基、帕
斯捷爾納克、曼德爾什塔姆、阿赫馬托娃和紮米亞京的關係,提供了理解歷史的另一個角
度。
9.《導讀阿爾都塞》,(澳)盧克‧費雷特著,田延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本書譯自勞特裡奇批判思想家系列。本書的是瞭解阿爾都塞進而閱讀阿爾都塞相關著作的
不錯入門讀物,這不僅體現在文本簡潔、流暢,同時也體現在書中小框內各種術語的詳盡
解釋,以及書後所附的詳細參考文獻。
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唯物主義美學:論文學和藝術的文章」一章。
最近幾年,隨著阿爾都塞著作的譯介工作開展,海內左翼理論界正在徐徐興起一股阿爾都
塞熱。阿爾都塞哲學的革命性唯物主義特質,正在給予新一代馬克思主義者以鼓舞和啟迪

10.《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李零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
李零長於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但其研究和愛好並不拘囿於此。他的文字既富歷史文化
的厚重,又具世界視野的寬廣,諸多文化、歷史命題在他筆端脈絡清晰,令人過目難忘;
因家庭背景和生活歷練,他的寫作往往能從親身所見、所聞、所曆中鮮活地再現20世紀中
國歷史的重大節點,又能從具體人和事中跳脫出來,表現出其特有的一份清醒。
《鳥兒歌唱》是著名學者李零近年來所撰思想隨筆的結集。李零身處21世紀,心系20世紀
,對20世紀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歷史文化話題進行了獨到解讀。就被世人幾度翻烙餅式解讀
的「啟蒙」、「革命」等話題,作者有感而發,強調從事實出發,以歷史與世界的眼光進
行深入思考和辨析。《鳥兒歌唱》所收文章的風格有別於其專業寫作,見識通達,視野寬
廣,獨立清醒,作為知識人和思想者的李零印象在此更為清晰。〈讀《動物農場》〉、〈
太陽不是無影燈〉、〈環球同此涼熱〉等篇堪稱經典,尤為人稱道。
11.《六個字母的解法》,劉禾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
故事從納博科夫開始,六個字母是人名NISBET,音譯為「奈思畢特」。他是納博科夫自傳
中的化名人物,愛抽煙鬥,嚮往俄國革命,跟流亡就讀劍橋大學的納博科夫,政治上激烈
爭論,文學親密投緣。就此,劉禾開始尋找六個字母後的人與事:劍橋學子間激烈理念的
衝突和思想的交鋒,充滿了火藥味,甚至於出現奧威爾「黑色筆記本」這樣嚴重的事件。
劉禾抽絲剝繭般解開最終謎底,伴生的愉悅也豐富而微妙。隨著作者的表達變換,既像懸
疑小說;又似親切的散文;或變為一出人類精神戲劇。從太平洋畔的灣區伯克利,到英倫
三島上的牛津劍橋,文學的輕靈,史學的厚重,文本與理論,當下與過往,穿梭於著者的
筆下,不期而遇,融洽無間,一卷在握,兼具感性的歡樂與知性的滿足。劉禾對《1984》
作者奧威爾作為告密者事實的發掘,讓其成為知識界刷新三觀的必備。
12.《製造繁榮:美國為什麼需要製造業復興》,(美)加里‧皮薩諾、威利‧史,機械
工業出版社2014年7月
《製造繁榮》的出版為我們的觀察和思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該書以發展和聯繫的視角
,理論知識和案例分析並舉,指出製造業的衰落將會在長期內侵蝕美國的創新能力,進而
引起美國國力的衰落。作者對美國的「去工業化」進行了反思,提出應遵循產業規律,制
定和實施國家製造業戰略。雖然在價值鏈上,製造和研發看起來像微笑曲線獨立的兩端,
但是在創新鏈上,製造和研發很多時候相輔相成,在某些產業,兩者更是密不可分,製造
本身就是創新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製造環節的過度外包首先會引起產業鏈外移,最
終可能導致創新鏈的遷移。書中還提出了產業公地的概念,後被奧巴馬等政要引用,在許
多產業,創新鏈是圍繞著製造鏈而生長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