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要改變世界,獨立思考吧!瑪莎 ×張鐵志

作者: simplesmilev (小V)   2015-04-08 12:30:01
四月號的《潮人物》月刊有瑪莎和張鐵志的對談!
覺得談得真是太好了,好喜歡看瑪莎的訪談喔,
都能引發人思考很多!分享給大家~
全文圖文連結:http://goo.gl/Ojw0Yt
要改變世界,獨立思考吧!
潮人物月刊 2015/4月號 第54期
張鐵志(以下簡稱鐵):想問你是在什麼情況下讀到《聲音與憤怒》這本書,當時的感覺是什麼?
五月天瑪莎(以下簡稱莎):二○○四年我在大學念社會學,急於找一些跟我科目相關的東西,打開眼界的書是《搖滾樂社會學》(Simon Firth著),接下來就看到《聲音與憤怒》,原本以為是個外國人寫的,看了才知道是一個台灣長大的小孩,以他的角度來看他所認識的音樂。當時介紹這種內容的書其實不多,其實幫助我滿大的,可以回頭了解音樂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
對我來說,流行音樂不只是抗議音樂,即使是一般沒有大腦然後大家聽得很開心的一些歌,我相信都反映出時代的背景。我很喜歡回到某個年代,把那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翻出來,可能時代很不安,出現了一首不用思考,但讓人感覺很安慰的歌曲,但這些關係不一定是直接的。
身為音樂人,我覺得能做到的真的微乎其微。能夠影響的人也許很多,可是真正改變事情的,是聽了這些音樂之後被影響的那些人,因為把這世界搞壞的人是不聽這些音樂的,聽音樂的人不會把世界搞壞,而是看著世界被搞壞的人,只有影響這些人,讓他們被音樂感動了之後,其中一個能力超厲害,有一天站出來了,帶著大家改變這世界。我相信那是需要才能的,要不然國父就去當主唱了。
看了書之後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當你發現你的音樂會被很多人聽見、當你收到人家的信,跟你說你的音樂改變了我什麼的時候,會慢慢覺得肩膀上的擔子變得很重,然後知道自己音樂的確可以改變一些事情,每一次慢慢累積起來,就會變成所謂的使命感,再也不可能很自私地說要怎樣就怎樣。這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所以這十年,那本書就一直在書架上。
鐵:沒有賣掉?
莎:沒有。這種跟音樂類相關的,我都覺得為什麼會有傻子願意寫這種東西,又賺不了錢,也沒什麼人要看,結果發現身邊看的人還滿多的,而且的確影響很多玩樂團的朋友。當初你在紐約很困頓的時候寫出這樣的東西,最後對我們這代玩音樂的年輕人,都產生了某些程度的影響,每個人都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軌道上還是有改變這個世界的可能。
鐵:你講的幾點我非常同意。第一點,以前有個說法,音樂或者其他的文化創作,其實是記錄一個時代的鑰匙,不一定每個作品都刻意要跟時代對話,但每個作品一定有那個時代的痕跡,這其實是雙向的,這些音樂受到這些時代的影響,然後我書裡是反過來探討音樂如何影響這些時代。
第二點是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這本書不一定寫抗議者,「U2」主唱波諾很關心非洲貧窮問題,他一度不想寫這方面的歌,而是去參加很多國際組織,認為憑專業政策論述跟遊說,遠比在演唱會吶喊還有用。很多人關心政治,可是不會寫歌,可能寫歌可是不會上街頭,可以用不同方式去影響社會。第三點是,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你已經說出答案。我覺得藝術家更多是一個提問者,利用創作刺激我們去思考事情,這些事情啟發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當每個人都改變了,世界當然隨之改變,這是文化的力量。尤其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寫這本書就是當自己是傳遞訊息的人,把
大家連成一種網絡,然後朝自己相信的理想去前進。
莎:我一直有個疑問,你是從所有聽過的音樂當中一個個取樣出來,還是參考過別人的說法,還有國外的史料,然後再彙整寫出自己的感想?
鐵:要寫具體的東西當然參考國外史料,但這本書的架構上,除了我成書之前寫過的文章,可能龐克沒寫過,遇到有機會就補上去,變成一個有系統的書會比較有力量。還有一個策略,例如六○年代已經討論很多,我就寫比較多後面的八○、九○年代甚至這個時代,讓大家知道這時代其實有那麼多有力量的歌手。
莎:多年前曾有一本Bob Dylan的自傳,我好奇去看了那本書,最大的一個衝擊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抗議歌手,從沒想要直接用歌曲去抗議任何事情,當他有一天不想做民謠,他拿起電吉他,他的粉絲把他罵爆了,說你背叛了民謠的純粹,他也氣了,覺得這是你把我貼上的標籤,我想幹嘛就幹嘛!當然他沒有直接明白的說,但書裡面明白透露出他的憤怒和無奈。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
鐵:可以詳見我另外一本書,就是二○一○年出版的《時代的噪音》。二○○四年時我是以事件與現象為主,當時我對創作者的了解不夠深刻,所以幾年後,我又寫了以創作者為主的,Bob Dylan的部分寫了一萬字,而且只寫一九六三到一九六五這三年左右,就是Bob Dylan被稱為抗議歌手的時代。
那是音樂史上最美麗的誤會,可是仔細去看,當時他出的兩、三張專輯,的確寫了很多我們認為的抗議歌曲,直接地對抗當時的不公不義,尤其是黑人民權問題,他甚至有一次到了南方抗爭現場去演唱。當時的他很年輕,而且崇拜典型的左翼歌手Woody Guthrie。
二十世紀上半的民謠是農人跟工人唱的歌, Bob Dylan去學了很多這樣的歌曲,十九歲就在紐約唱,人們覺得他很厲害,好像老靈魂一樣,當時的他我覺得是有反抗意識的。可是他酷也酷在這裡,他不想被定位,人家把他定型成抗議歌手,他就馬上轉向,在一九六四年出了一張專輯開始討論自己,開始批評那些過去的民謠社群,說他要往前走。
我很喜歡這樣的藝術家。他在一九六四年轉向,不做抗議歌手,一九六五年再轉向,不只不做抗議歌手,而且背起電吉他,玩起搖滾樂,那時候他做的歌曲其實更艱澀,而且很長篇幅,電台不願意播放,可是他不斷自我挑戰,當搖滾樂越來越變流行音樂,這傢伙開始做鄉村音樂。包括他的演唱會,他會重新編曲,不是讓你爽,而是讓他自己爽的。 所以這問題我可以丟給五月天嗎?你們的自我挑戰是什麼,相信你們應該也不願意被一些簡單的標籤所標籤化。
莎:其實還滿難的,尤其這幾年網路世界起來之後,因為資訊取得太簡單了,大家在閱讀資訊時開始變得很腦殘。講腦殘太難聽,而是標題化。因為社群網站或臉書、微博,每天有太多資訊,朋友在幹嘛必須要了解,你想幹嘛就想分享,大家轉貼了很多東西,沒辦法一則一則仔細去看的時候,最後只能用最大的標題去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
問題是,標題往往也只是標題,當網路惡劣競爭的時候,標題越來越聳動,而且越來越不知所云,越來越跟內文沒有關係,越來越找出當中其實最具爭議的部分當作標題,為的是什麼?讓你點進去看,其實都是一些很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這習慣會讓你越來越容易用標籤去認識你身邊的世界,因為這樣最簡單,用標籤化認識我身邊的朋友,用標籤化認識現在所發生的事件,如果沒有貼上任何標籤,沒辦法去解讀這個世界。
像滅火器樂團,他們並不是抗議樂團,我聽他們的〈海上的人〉會哭,這首歌講的是海上的人,講的是遊子的心情,是關於他們自身的事情,不管要引申到你自己的狀況,或是引申到世界還是台灣的狀況,那是每個人聽音樂的想像,但重點是,他寫出很感人的歌,你是不是非得用標籤去定義這東西?這是一個沒辦法的趨勢,但大家可以省思,是不是有什麼東西被標籤騙了。
鐵:所以最重要的,是一邊聽音樂還要一邊思考。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弱智化」,怎麼去抵抗?包括五月天的歌曲也一樣,不會只讓大家覺得爽,而是去刺激你思考。流行音樂不只是娛樂,當然有情緒的發洩效果,但很多時候,也提供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
台灣的主流媒體太悲哀,報紙不會提供認真的音樂評論,例如蔡依林的專輯怎麼做的資訊,只有八卦或穿什麼衣服,報紙這樣做其實很不尊重讀者,把讀者當白癡。網路雖然提供很多負面,也有很多正面的力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其他媒體提供我們探究社會議題,甚至好的樂評跟電影評論,年輕人也越來越不信任主流媒體,願意更嚴肅看待音樂跟創作者。 當我們認真去書寫,透過書寫成為一個網絡,開始形成自己的傳播媒體,就不再仰賴人家餵給我們什麼訊息。我覺得這是我們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事情。
莎:這是一個羅生門,雞生蛋、蛋生雞,媒體會說沒辦法,這樣銷量才會高,觀眾就需要這些。這個沒什麼好爭論的,永遠找不到中間關聯,接下來就是良知和道德感的問題。可是網路發達了,我們手中有更多資源、更多方法去取得,絕對沒有藉口說只有這個可以看。
我們有更多方式可以走在新聞的前面,例如想知道國外的情況,可以去國外的網站,花一點時間翻譯,可以看到更早一些的訊息,眼界會更不一樣。像小勞勃道尼送鋼鐵人的義肢給小朋友,我看到很感動,果然過兩天台灣新聞報導了,可是我就是比你們早兩天知道。如果願意看更多國外網站,就能知道更多不被過濾的消息,其實是擁有整個世界的,而不是只擁有每個朋友到底在做什麼事情。 鐵:這就是搖滾樂的精神,就是「獨立思考」,核心價值是一致的。
◎聲音與憤怒
影響華語搖滾世界重量著作!2004年,《聲音與憤怒》開啟中文世界的讀者對於搖滾與社會關係的新視野,是每個世代搖滾青年的必讀之書。10年過去,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又會與這個時代產生怎樣的新連結?
全文圖文連結:http://goo.gl/Ojw0Yt
作者: sosoing (望天)   2015-04-08 12:34:00
謝謝分享~
作者: child1027 (我曾經存在過)   2015-04-08 12:41:00
謝謝分享:)
作者: lumandog (鱸鰻狗)   2015-04-08 13:08:00
推!
作者: ilovee0427 (...)   2015-04-08 13:48:00
為什麼這篇好眼熟...這是新書分享會那天的逐字稿修改的吧?
作者: alice910265 (Alice玲子)   2015-04-08 14:52:00
新書分享會對談整理+1
作者: lumandog (鱸鰻狗)   2015-04-08 15:58:00
是對談整理+1
作者: alice346461 (愛莉絲)   2015-04-08 18:1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