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fsm (有初老症狀的鹹魚)
2022-03-24 22:48:47※ 引述《usnavyseal (usmarine2008)》之銘言:
: 時間: Thu Mar 24 19:35:08 2022
: https://tinyurl.com/tankistheking
: (華盛頓郵報)
: 文章很長結論是 “沒有結論 還在討論中” XD
: 粗略的翻譯 請見諒~
以下恕刪,
先澄清一下,免得有人翻我以前的文章嘴我
我反對台灣買艾布蘭,尤其是M1A2等級的。
但我不是『戰車無用論者』
如果依照戰車被ATGM(anti-tank guided missile,反戰車飛彈)打爆,
所以戰車就是無用的邏輯來看。
那麼有一項武器早就被淘汰了,那就是人類...
一顆子彈、榴彈破片、刺刀甚至折凳都能殺死一個人。
那麼人類早就無用了不是嗎?
這就是戰車無用論邏輯上的盲點。
(同樣例子還有戰略轟炸機,B-52在空中根本就是活靶一個,所以轟炸機就無用嗎?)
其實武器會不會被淘汰,是要看他在戰場的用途,
而不是看它的生存性。
戰車發展到現在,已經是難以取代的武器
(請注意不是無法取代,是難以取代,
說不定未來能取代戰車的武器,但是目前還看不到)
現在的戰車定位上大多屬於『Main battle tank,MBT』
台灣翻譯成主力戰車,對岸翻成主戰坦克。
別說中文,連英文都很難理解它的定義,
其實MBT的概念起源於二戰末期英國提出的『通用戰車』(Universal tank)的概念。
這名詞應該大家就比較有概念了吧?
二戰前,戰車概念可說百花齊放,
步兵戰車、騎兵戰車、快速戰車、巡洋戰車等等
但是用途都非常單一,就以蘇聯的BT快速戰車為例,
BT戰車概念就是針對一戰的壕溝戰設計的,
我們常被好萊塢電影給誤導,電影的一戰場景大多是這樣的:
指揮官看看腕中的手錶,等到時間到用力吹起哨子,
一堆步兵開始爬出壕溝往前方前進,沒多久就一堆子彈飛撲而來,
士兵們紛紛倒下...
但是實際上的一戰應該是,砲兵先對敵方的壕溝陣地進行『長時間』砲擊,
所謂的長時間,大多是3-4天的連續砲擊,最長的紀錄是一個月。
這樣的炮轟下沒有一個陣地能倖存的,
然後我方的步兵才開始爬出壕溝推進,但是這時候麻煩才開始,
因為長時間的炮轟,地質徹底遭到破壞,步兵靠雙腳還能勉強前進,
重砲和機槍就幾乎陷入鬆軟的彈坑和地質裡。
如果遇到下雨或是地下水湧出,情況就更糟糕...
更糟的是長時間的砲轟也讓敵方有時間集結預備隊,
並且在後方建立新的防線,而我方的支援砲兵陷在後方,
我們只能被敵方痛宰...
一戰電影我比較推薦加拿大在2008年拍的Passchendaele,
最後一幕就是加拿大軍推進,卻被德軍的第二道防線擋住,
德軍還進行反擊,楓葉軍只能在泥濘的彈坑中抵擋敵軍
https://youtu.be/e2kGpKckzlw
至於1917...哼...文青拍的浪漫戰爭片...
而BT戰車的設計就是要快速推進,
在敵方預備隊建立第二道防線前撞出一個大缺口,
所以設計上以速度為優先,防護力被視為可放棄的...
只是二戰時蘇聯處於守勢...
BT戰車薄裝甲設計反變成致命缺點。
所以到了主力戰車的設計概念,
就是追求火力、防護力、機動力三方面的均衡發展。
這讓戰車具有多功能性和環境高適應力。
戰車可以做為裝甲矛頭突破防線,可以越來防禦作戰,
可以充當步兵支援火力,也可以做武力偵查等任務。
也由於這多功能用途特性,戰車的地位很難被抹除掉,
當然這時候你會說:放屁啦!就被標槍打爆了還啥小扯多用途!
解決方式有幾個,
第一就像步兵一樣給他戴上鋼盔穿上防彈背心增加生存性,
第二就是改變戰術,讓砲兵砲轟,無人機偵蒐,強化友軍網路訊息流通,
先找出、排除威脅,減少戰車被攻擊的機率。
第三更簡單,就是靠數量壓過去呀!!!
為了沙皇成為英勇的韭菜吧!烏拉!!
事實上,也是如此,烏克蘭的反裝甲武力並沒有阻止俄軍的推進,
俄軍真正的敵人是自家糟透的後勤補給能力。
所以戰車真的無用了嗎?
你自己覺得是如何就是如何,你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