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二戰航母裝設滑跳或斜角甲板是否有意義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23-01-23 03:57:45
加什麼有沒有用 會不會採用
要考慮當時技術限制與戰術
第一:二戰螺旋槳機的低速升力好
不需滑跳彈射器也能半跑道起飛
裝滑跳設備 反而增加艦體呆重
當時艦載機不會因為沒skijump
就油料彈藥縮減到影響任務
就算能多帶彈藥也是讓笨重打擊機更難存活.
因為當時被攔截逃命很吃速度.....
滑跳台是後來噴射機低速升力太爛
爛到影響正常油彈酬載,才覺得很有用.
第二:二戰起降需航艦加速甲板風
所以最好正對艦艏”迎風”.
裝斜角變成略帶側風
對螺旋槳機恐怕還負面......
現代噴射機是有蒸氣彈射
就沒有甲板風的限制問題了
斜角則是配合蒸氣彈射,比蒸氣彈射更晚出現
1950年代英國斜角甲板問世時
是因應噴射機起降性能很不ok,
斜角初衷 是解決早期噴射機短場起降升力與煞停能力實在太差,
噴射機來在斜角降落較安全,
沒勾到煞不住 會撞到艦艏其他機.
這問題對於螺旋槳機反而還好
https://youtu.be/hcoV62NC9S8
這是二戰降落影片 可以發現螺旋槳降落跑道其實用的很短.就算失控也跑不遠.
螺旋槳機又輕又慢,降落距離短、動能小,攔阻索機構就很輕小。
所以二戰航艦可在甲板
前後佈置十根以上攔阻索,
現代航艦因為要攔的東西像二戰轟炸機一樣重,攔阻索結構複雜
只剩3-4根
第三: 二戰全甲板出擊的需求
二戰由於通信協調困難
多艦隊的各自航艦只能“同時發起” 無法“協調同時進攻”,
甚至同艘航艦的飛機分別放飛,
也難以通信協調,各自送頭
機群數量太少就無法突防取勝.
常常機群晚幾分鐘到場,就只是另一波攻擊,完全各自為戰.
於是出現Total Deck Strike
二戰航艦流行戰法:全甲板出擊
在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實驗發現出擊效率最高方式是全甲板出擊
https://reurl.cc/33geZR
192901薩拉托加號在演習模擬攻擊巴拿馬運河
其飛機幾乎塞滿飛行甲板
驗證了全甲板出擊的未來
(螺旋槳雙翼機低速升力超大 所需跑道超級短 )
二戰通常特混艦隊的航媽是單艦作戰(因為彼此機群無法有效協調)
但一艘的載機有限,為保證戰力夠
要一攻擊波次盡可能最多飛機出擊
具體步驟是航艦進作戰狀態時,
機庫的所有戰機掛彈加滿油後
用升降機送到甲板排隊待命.
艦隊前列軍艦放水上機或偵察機
用幫航艦開圖,發現目標艦隊後
所有飛機排隊在甲板
戰鬥機排在第一批(跑道最短)
俯衝轟炸機排在第二批
魚雷轟炸機排在第三批
全力拼艦載機瞬間出擊數量效率
幾乎全艦飛機一起起飛 揍人 回家
理想是避免通訊困難導致戰場找不到友機而變成少量逐次投入
最後個別被防空網圍毆的情況.
雖然實際上找不到人分批投入還是常常發生,因為被攔截或被炮火干擾....
全甲板出擊模式的艦載機無法在同跑道同時起飛降落,不算大問題
因為是故意這樣.
航媽要放飛就全力All In梭哈
海戰像是彼此躲在戰場迷霧下機動
看誰先發現對方艦隊 就全力出手
早期航艦改造斜角 只是為解決噴射機帶來的的疑難雜症!
噴射機跑道要長 壓縮其後方的停機區域。
且有向後噴射的高溫高速尾焰,
讓起飛機的後面幾乎無法停機
50年代晚期英美第一批斜角甲板航艦完完全全不追求同時起降,
皇家方舟R09裝斜角,但不能同時起降. 因為艦艏彈射器已入侵降落跑道安全區......
美帝福萊斯特級也有類似問題受限
是日後美帝航艦再改良才想到要同時起降需求 只是錦上添花.
二戰航艦海戰 是下水餃模式
戰役是多派幾艘航艦或陸基機群
這樣大家就可分批All In梭哈
像中途島海戰的美軍企業號大黃蜂號約克鎮號以及中途島機隊,
雖然在同個戰場,其實各打各的.
自己的護航機保護自己的轟炸機與魚雷機. 缺乏通訊定位能力
放出的小飛機 連航媽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
各航艦是各自發動航空攻擊
且三種機種都要足夠數量
就得全甲板出擊
全甲板出擊的二戰用法既然不太可能改變,那搞斜角就很尷尬
因為全甲板出擊是所有飛機在艦尾塞滿滿好幾排待命.
無論有沒有斜角 這時都無法降落
因為斜角降落須穿過艦尾 不可行
跟當時的人做選擇的話
大概寧可把船加長,機庫就變大
更大規模的全甲板出擊架次
或許更適合當下科技與戰術需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