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推進,至於「加速」到多少,這個是形容詞,是修飾語,隨人講的。
戰局分析是結合各方面的諮詢,也有時期的不同。
2022年3月初,在烏軍一時擋住俄軍兵鋒,以及俄軍對於先鋒部隊補給不足的情況下,
記得當時本板多數人判斷俄軍當時甚至將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拿下基輔。
柵欄板則是一堆翻牆粉紅仍然堅信牆內國師們說的邵伊古一戰封神,就算沒有1小時22分
速通基輔,但是過個兩三天也就打下基輔了。
結果證明本板主流觀點(當時初步)預判的戰局正確,柵欄板聚集的翻牆粉紅們是嘴砲。
然後歐美開始軍援,烏克蘭獲得軍援的量從0開始(跟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一樣),所以
初期呈現高度成長,反擊俄軍的勢頭就比較足,「前景」依照理性推估,也可期待。
當時本板主流意見也就如上所預估,只是柵欄板,或是本板少數聲音卻只是拿例如俄軍抓
到北約大魚等來表達俄軍佔優勢。請問「大魚根據說」的這種「判斷依據」有說服力嗎?
能說軍事板主流意見當時對戰局的預判不理性嗎?
然後,歐美初期先一股腦拿出軍援的軍火,被烏軍初期也奢侈地大打特打(所以初期取得
一時頗佳的反攻速度)而逐漸耗盡後,歐美:
一、相關各國惰性仍在,砲彈的產線產能並未跟上戰爭的需求。
二、加上歐洲比如法、德等國家口惠而實不至,說軍援烏克蘭某某軍火,是「嘴上說願意
援助,國會同意政府(將)這麼援助」,但「實際上還沒交付(到所承諾的數量)」。
所以只是這些國家說軍援烏國,只是先賺名聲。
三、還有個關鍵,俄國能源真是太香了,歐盟許多國家繼續狂買俄國能源,所貢獻的價金
,讓俄國抵銷每天對烏國用兵的軍費還有剩,俄國有底氣繼續打下去。對俄國的能源貿易
是有歐盟的實際統計數據的。所以歐盟既在三、當婊子,又要在二、立牌坊。間接資訊來
源:https://reurl.cc/VMk8K6 摘錄其中部份敘述:
Germany was the largest importer of Russian energy, spending 28.7 billion
euro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79 days of war funding. The second largest is
Italy, which paid Russia 19.3 billion euros, thus covering 53 day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It is followed by the Netherlands with a payment of 18.8 billion
euros, which is equal to 52 days of Russian military spending.
四、美國民主黨政府十分懼怕俄國的核威懾,所以一直不開放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攻擊俄
國本土以扭轉戰略劣勢。澤連斯基原本以攻入俄國本土的既定事實,要說服拜登團隊俄國
的核威懾紅線是說說而已,那時澤連斯基做這個決策,是符合戰略理性的。
只是澤連斯基料不到,正常人在烏軍以行動打臉俄國的紅線後,都能看清俄國的核威懾是
紙老虎(例如英國就表示任憑烏克蘭使用暴風影飛彈炸俄國本土),但是民主黨國安團隊
竟然無藥可救,就這樣繼續設各種限制,讓烏軍綁手綁腳,而且彈藥補給已經跟開戰初期
相比,大幅下降,難怪烏軍在對陣火力方面吃虧,因此一些防線逐步後撤(至於後撤的「
速度」,如上所述,是形容詞罷了)。
所以,若說澤連斯基下令攻打庫斯克是戰略錯誤云云,這種事後諸葛亮的評論並不公允。
此外中國、北韓、伊朗援助俄國的力度(以這些國家自身的資源相比,所「願意付出」的
程度),不是歐盟那些已開發的工業大國卻瞻前顧後或做半套的援助烏克蘭的程度可比。
比喻:有300資源的集團願意出50%程度的援助給其中某一成員(所以該成員得到150),有
1000資源(是前者集團資源的3倍多)的另一集團,只願意交付蜻蜓點水10%程度的援助給
其中某一成員(所以該成員只得到100),難怪那麼有錢的後者集團中的成員扛不住沒那麼
有錢的前者集團中的成員。
現狀:烏軍的防線在火力輸給甚至還有大量本國外國砲灰可用的俄軍下,「逐步」後撤(
至於何時後撤到基輔,看來近期內還不至於)。這也是本板主流意見依照理性的觀察。
依照烏俄戰爭前後階段的各種因素(變數)的變化,對戰局的預測自然也會改變,如同數
學上y=f(x)裡的變數x(ex.在不同時期的實際交付的砲彈數量)若有變化,自然該階段的
戰局預測會相應地調整。這不是常識嗎?
預測:那麼烏克蘭難道「確定」戰敗嗎?那也不一定。還有個變數就是川普。川普可沒說
他要壓迫烏克蘭割地求和。一大堆左媒自彈自唱說川普說的促使俄烏談判就是要單方壓迫
烏克蘭。但是川普的風格應該是他心中自有一套「(還沒公佈的)標準」,俄烏雙方都需
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