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在邊陲地區的地震來看,這次中國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速的。當然這是有天時地利的
條件在裡面。
天時:這幾天西藏高原那一帶的天氣狀況良好,地震發生在一早,當天就有足夠時間反應。
地利:災區靠近珠峰與邊境要點,周邊道路系統與空運機場兼具,且離人口聚集區有一段距
離。
不利條件:一月嚴寒,高原地形
單純從地震應變的角度來看,地震當日下午,地震區域的地震概況(震度分佈,餘震分佈,
可能的發震構造)就已經初步掌握並公開。第二天下午,光學衛星影像與雷達衛星影像就已
經完成初步處理與分析。
這樣的分析與資料掌握速度跟當地的主要網路通信與道路系統沒有大量中斷,以及中國近年
大量部署遙測衛星有關。另外各政府機構的人力充足也是很重要的,讓災後投入應變分析的
人力不會捉襟見肘。
以去年能登地震來看,能登半島北側地震的受災因為發生地震的時間是下午,且道路山崩,
通信與電力中斷,要到第二天早上才有辦法開始逐漸掌握災區的狀況,大約將近3~4天才有
辦法完成光學與衛星影像處理。更不用提臺灣這邊了,中國可以是多個政府部門下研究所的
人力全部投入調查分析,我們除“日常業務”外主要還是靠研究端的人力抽應。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沒什麼好講的,中國投入的物力與人力資源夠多,防災應變方向正確,自
然這次反應夠快。加上地震區域人口不多且分佈集中在公路線上,交通沒斷就沒有太多問題
。
以救災本身的後勤補給而言,第一天晚上官媒分佈的照片就可以看到不少臨時避難屋的搭建
,這個是很重要的。當地一月天寒,如果無法保暖絕對會造成更多的傷亡。這些物資可能是
預置於周邊城鎮,在第一天白天運到震區,但中間資源整合的後勤確實有在運作。
同樣規模的地震在臺灣大概就是2022年的關山池上地震了。我們當然有更多的人口居住在震
央附近,倒的房子也少超級多,而且2022年花防部的動作也不慢,地震第一天晚上也開始投
入資源搶修,但在背後的資源配置跟後勤運作上這次中國的作為仍有許多可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