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大部分青少年時期是運動絕緣體,沒認真練過一項運動、沒參與過體育競賽對抗體系
、也沒加入過運動社團或校隊,所以成年後對運動是完全狀況外的,那無論是被迫或自願進
健身房,當然會有很多人是不知所措的,那麼依賴教練陪伴或是容易被洗課的比例自然就會
高。
就跟開車一樣,很多人開始學車都是不知所措的,就算報了駕訓班在教練的督促下考上駕照
,他仍然不敢開上路,但也有人從小就開自己家裡車幫忙送豆腐,駕照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張
紙而已,還需要教練坐在副駕耳提面命該怎麼開嗎?
國外運動人口佔比高,運動收視人口更高,差不多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在學生時期是加入學校
運動社團(也就是台灣說的校隊),在近距離耳濡目染,專項鍛煉、體能訓練、競技對抗以及
服從、榮譽、合作、意志力這些體育概念。
這些人未必上大學後會繼續從事專項運動,百分之99.8的人也沒辦法由校隊轉簽成為職業運
動員,他們畢業一樣是進入社會謀職,但是這些上班族如果想去健身房運動一下,需不需要
買教練課?當然不需要啊,該會的他們早就會了,看到健身器材還會不知所措嗎?
在台灣,運動學生跟非運動學生,是壁壘分明的,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打校隊,然後這些人可
以不必讀書考試,進校隊努力的目標就是未來靠體育這條路吃飯。
而其他大部分人呢,則是專攻讀書考試,唯一跟體育關聯的大概就一周一次的體育課,運動
類社團也是偏玩票休閒性質(認真訓練的都在校隊,不一定會跟社團混在一起),參加人數也
不多,很多人也只是想找個輕鬆的地方待而已。
反觀國外則是有龐大的運動人口,你運動我運動他也運動,只是玩的項目不同,就算明知未
來不會靠運動混飯吃,但在社團訓練跟校際對抗也絕不含糊,追求榮譽跟進步和未來飯碗是
兩回事。
他們畢業後轉成運動收視人口,持續關注該項運動,有比賽會到現場買票看,有支持的球隊
球星周邊會消費,有推的選手代言產品會買單,會買專項運動的週刊來看,會關注國內排名
選手是誰,跟即時排位升降,也會留意學生領域有沒有超新星或是哪位高中生大學生即將跟
哪個球團簽約,母校如果有後輩發光發熱的也會看看能不能提供後援。
他們不會花錢買教練課,但會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在關注體壇,進而創造運動員的商業價值。
這就是運動大國的樣子。
那運動小國是啥樣子,相反就對了。
教練課買的多,本土運動員認識的不多,喜愛的更少。
運動員沒有代言收入,只能靠賽事獎金賺,走在路上不會被認出來。
政府給國家級賽事奪牌的獎勵金,爆高。
所有特徵都跟運動大國相反。
另外台灣還有一個很誇張的
就是禁止格鬥類職業聯盟的成立
所以台灣出各種拳王,都得去國外拿
台灣只保留各項能打亞運奧運世大運的格鬥,而且是業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