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的商業市場
雖然有人可能真的為了籃球崇高的理想而奉獻
但較多的球員打球是拼更大合約
球團經營球隊也在知名度提升對品牌附加價值以及票房等收益,而更多勝利的球隊可能帶來更高價值,因此讓球隊有求勝動機
畢竟球只有一個,但是合約的多寡還是會參考個人數據表現,不太可能都反應球場上的苦工
球團有薪資上限,也不可能滿足所有球員的所有需求以及期待,每個都複數年大合約
而教練在安排戰術還是會有自己的偏好以及球員的角色安排
但臨場的時候球是球員在打,當下的選擇不可能照教練100%的劇本,畢竟對手也是人而不是機器
對球員來說可能有幾個選擇
1.尊照教練指示自己也有好數據
2.尊照指示但做苦工數據是別人的
3.自己先看是否有機會表現再參與戰術
4.對球隊以及教練不滿意,陽奉陰違,戰術跑不確實,投籃時間掌握也不合理
5.叫隊友做事自己卻不投入
如果1這個算是球員/球隊雙贏的賽局,抱怨比較少
但可能出現的就是球員在合約年結果被定位苦工或者認真打結果發現自己只是球團的交易棋子
雖然在商言商,但畢竟人的心理還是會影響實際的表現,只要出現2345的情況,球隊打球就不再無私,打起來也比較偏個人而非團隊發揮
化學效應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到球隊的戰績
如果戰績不好自然就是總管、教練或球員其中一方會要被處理了
因此在NBA的商業邏輯運作底下,是否個人表現和球隊氣氛維持是否不容易兼顧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