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03-1 孫效智 倫理學 期末考

作者: ihero (殉情未死)   2015-03-01 11:30:16
課程名稱︰倫理學
課程性質︰必修
課程教師︰孫效智
開課學院:文學院
開課系所︰哲學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2015/1/6
考試時限(分鐘):180 mins
試題 :
一、名詞解釋與簡答題 30%
1. 何謂描述倫理學?哲學倫理學? 10%
2. 請簡要說明意圖的結果(I)、預見的結果(F)以及事實上的結果(A)三者
間的關係? 10%
3. 請簡要說明道德與賞報之間的弔詭關係 10%
二、申論題 80%
1. 請對放生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提醒:道德判斷有幾種?各又該如何判斷。
24%
2. 「意圖無關倫理」是什麼意思?請根據意圖無關倫理觀點及本次安寧修法後的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去評論下面這篇短文:
立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案,希望更落實末期病人的自主權與尊嚴
維護。但「安寧緩和醫療」常與「安樂死」不易分清楚,亟需區辨。
生命末期的照顧模式有:一、傳統模式:就是心肺復甦術拚到底,在現今的醫
療現場還是常見。二、全力解除末期病人的不適:包括身心症狀及靈性不安的
解除與減緩,並追求善終。三、不給予或撤除不必要的醫療措施,如:撤除讓
末期病人受苦且無益的呼吸器。上述第二及第三種模式即為安寧緩和醫療照顧
的內涵。第四種模式為協助自殺,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有類似的法案,當然引起
不少倫理爭議。第五種是安樂死,雖然有幾個國家如荷蘭等通過安樂死法案,
但更是備受爭議。
至於上述各種模式在倫理上有何區別呢?主要是意圖(intention)的問題,前
三種模式並沒有縮短病人生命的意圖,而四、五種模式則有縮短病人生命的意
圖故兩者在倫理上很容易區別。實務上,如果社會或醫界沒有給予末期病人及
家屬最好的照顧,導致病人因為痛苦而要求縮短生命,然後進行安樂死結束病
人生命,在醫療與人權上是非常值得關注與商榷。醫界與社會必須要給予病人
最好的照顧,讓末期病人不要因太痛苦而必須尋求縮短生命的途徑。 26%
3. 請從Sandel, p111.3, 111.5-6及113.1說明康德是否認同行為客觀正確性與道
德正確性的區別?從上述段落來看,康德對結果主義有何看法?請評論之 15%
請從111.6, 116.4以及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第一公式來說明
康德對於意圖無關倫理的立場 5%
4. 請評論雙果律(10%)。雙果律主張,當一行為會帶來正反價值或正反不同結果
時,其道德正誤的決定要看四項條件:
1) 行為本身需要是道德善或至少中性的
2) 行為者不直接意圖行為的壞效果,壞效果僅被間接意圖;若有其他能避免壞
結果,達到好效果的行為,則應當實行他
3) 好效果必須直接由行為所達成,不可將壞效果當成達成好效果的手段
4) 好效果產生的價值需大於壞效果產生的負面價值
﹍﹍﹍﹍﹍﹍我是分隔線﹍﹍﹍﹍﹍﹍﹍﹍﹍﹍﹍
申論題第二小題的短文似乎是引自邱泰源〈有安寧醫療 何需安樂死〉(2012/12/26
,聯合報)未刊登之初稿。
初次排版,傷眼請見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