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 什麼是哲學?

作者: xj6ru04m3 (龍の傳人)   2010-10-28 18:34:22
什麼是哲學?
一、引言:哲學的定義、功能與範圍
無論在中國或西方,哲學都是一門具有非常古老傳統的學問。目前學界
所用的「哲學」一詞,是從希臘的 philosophia翻譯過來的,其中 philos
是「愛」的意思,sophia則是「智慧」之意,所以「哲學」本來的意思是「
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假定了人本身並不擁有智慧,只是在追求智慧,
成為智慧的愛好者。西方溯自古希臘開始,哲學的發展便有它長遠的傳統。
「哲學」這個語詞,原是日本人西周翻譯 philosophia這個字時所採用的譯
名,現在也被中國的學術界普遍採用,用這一語詞來代表 philosophia的中
文意思。不過「哲」的概念在中國十分久遠,它的原意是「明智」。<<尚書
>>、<<皋陶謨>>曰:『知人則哲』。<<詩經>>、<<大雅>>謂:『其維哲人,
告之話語』。「哲」與「學」合為「哲學」一名,指稱學術中一門追求智慧
的學問,而且不僅僅作為一門學問,也包含了身體力行以獲取智慧之意。中
國自先秦以來也有非常深刻、非常久遠的哲學傳統,為世人所重視。所以「
哲學」這個語詞雖然是近代學術界才採用的,但是它的傳統在中國來講也是
相當久遠的。
大體上,我們可以把哲學定義為:對於實在界和人所進行的整體性、基
礎性和批判性的探究。哲學的真正意義是做為一種探究的方式,而不只是做
為一種特定的、專門的知識的體系。換句話說,哲學最重要的精神是在於「
打破砂鍋問到底」,對整個存在界或是對人本身來進行探究,而這種探究不
是枝枝節節的,因為它必須面對整體實在界和人的整體來做探究。哲學所研
究的並不像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社會學、政治學,它們只針對某一個領
域來做研究,哲學本身是就整體來思考。例如,哲學研究到底什麼是真理,
「真理」不能說只在生物學中為真,或只在物理學或數學中為真,而是對全
體人類的知識而言皆為真。真理的概念,涉及人類全體的知識,不能只是對
某個部門而言為真。
哲學所追問的問題也是最為基礎性的,像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所問的
:『人能知道什麼?』、『人應該做什麼?』、『人能希望什麼?』、『人
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基本的,不是其他專門性的學科所能回答的
,這種基礎的問題必須在哲學才能得到解答。
哲學也是一種批判性的研究。所謂「批判」,並不是隨意的批評或漫罵
,而是追問所研究對象的可能性條件。除此以外,批判的意思亦有如黑格爾
所講的「棄劣揚優」,把壞的揚棄,把好的優點加以發揮,所以批判也有「
棄劣揚優」的過程的意思。
大體上,哲學所具備的特性,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整體性、基礎性與批
判性。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就區分一般的意見(doxa)與真知(episteme)。真
知必須對一般的意見加以批判和反省,而不能停留在一般常識所接受的意見
,就這點而言,哲學的批判精神可以說是最重要的。
此外,由於哲學是研究整體的、基礎的和批判的概念,這些往往可說是
人類文化裡最具普遍的概念,如「真理」、「美」、「善」、「自由」、「
平等」、「正義」、「仁愛」等等。這些概念,其它學科也涉及,比如政治
學、社會學必須談「自由」、「正義」,但都沒專門來處理什麼是「自由」
、什麼是「正義」。這些普遍概念是在哲學裡討論的。就此而言,哲學也可
以說是對普遍概念的研究與實踐的學問(1) 。
根據前面對於哲學的意義與特性的描述,可知哲學的功用是在對實在界
與人生做一個澈底的檢查。蘇格拉底(Socrates)說:『一個未經檢視的生命
,是不值得活的。』哲學最徹底的功能,就是在對人生、對知識、對價值做
最徹底的檢查,也因為這個緣故,羅馬的哲人西塞羅(Cicero)說:『哲學!
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使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
從這點而言,哲學的功能就是透過整體性、基礎性的反省與批判,對於現存
的信念、知識與價值做最澈底的檢查。也因為這樣的一個檢查,它可以使我
們的人生、知識或行為有深刻的基礎。而且在這個基礎上,能夠兼顧整體,
做整體性的考量,以便去妄返真,達致真實。
另外,關於哲學研究的範圍,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曾按照我們的心靈作
用分為三個方面來加以分類。他區分了三種心智的活動,一是理論(theoria
) ;二是實踐(praxis);三是創作(poiesis) 。亞里斯多德根據這三方面的
心靈功能,區分出三種主要的哲學部門:「理論哲學」包涵了自然哲學、數
理哲學以及形上學。其次在實踐的部份,包涵了倫理學、政治學與經濟學。
最後創作的部份涉及詩學、修辭學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哲學討論(Copleston,
1948, 20)。(見下圖)
亞里斯多德所勾勒的哲學範圍,在今天仍被許多學者所接受。不過事實
上在今天哲學研究的範圍已有些更動,有一些學科已經獨立出於哲學之外,
成為個別的科學,如數學、政治學、經濟學、詩學、修辭學等。而哲學本身
也增加了很多的學科。所以若要談哲學的範圍,大體上可以區分為理論哲學
與實踐哲學。在理論哲學的部份包涵自然哲學、知識論、科學哲學、語言哲
學、形上學等等;而在實踐哲學方面,包涵了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等。
二、當代中國哲學的思惟方向與內涵
中國哲學一直有其長遠的發展,但是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哲學可以區分
為那幾個時期,以便明白當代的中國哲學與整個傳統哲學之間的關係,如此
才可確認其特色。
中國哲學的發展可以區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先秦時期,從商周遠
古的思想一直發展到先秦諸子的興起,其中有儒、道、名、法、墨等等各家
各派的思想,蓬勃發展,可說是中國哲學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在精神上大
致可以呼應當代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Jaspers) 等人所謂的「軸心時期」。
這個時期的思想奠定中國人爾後對於人性的尊嚴、價值觀以及對人與自然關
係的基本看法。
第二階段是從兩漢、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在這時期,儒家與道家繼
續發展,不過大體上沒有重大的創新。真正說來,這個時期由於印度佛學的
傳入,出現新的因素,中國思想家開始致力融合佛學的體系,這就產生了所
謂中國大乘佛學,如三論宗、華嚴宗、唯識宗、天台宗、禪宗等派別。這個
時期可說是本土的思想衰微,但中國人在原有的本土思想基礎上來回應外來
思想的挑戰,並在此回應的過程中自我振興,因此形成中國大乘佛學思想的
各種體系。
第三個階段是宋明哲學的時期。這時期所形成的哲學思想大體上分為理
學與心學,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為本,進一步融合佛家與道家。所以這個時
期是中國思想本身再進一步不斷地融合的過程,我們稱此時期為「新儒學」
。新儒學的思想家皆知道為學的艱難,為了維護中國哲學本身的思想,而面
對其他因素的挑戰,進行融合。
以上可以說是中國哲學上最有成就的三個時期。
第四個時期,就是中國近代哲學,始於一五八三年,義大利天主教耶穌
會士利瑪竇帶來了西方的科學、哲學與宗教,對於中國的思想界產生新的挑
戰。從此以後,整個近代中國哲學思想工作的最重要的課題,就是面對西方
思想的挑戰,融合西方的思想。可以說近代以來中國哲學的根本特性就是在
綜合中西,進行融合。起初的時期,是在引進西方哲學與面對挑戰。但在當
代中國哲學裡,尤其在台灣的發展階段,也逐漸產生各種中國與西洋哲學的
融合體系。
在此所要講述的當代中國哲學,大體上是光復後在台灣發展的中國哲學
面貌。台灣的哲學發展,也就是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延續,主要開始於台灣光
復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也接收了台灣帝國大學,在傳斯年先生擔任台
大校長期間,把帝國大學原來的講座制改為院系制,從原來的哲學科成立了
哲學系。民國三十六年國立台灣大學校刊裡記載著當年哲學系只有二名學生
。最先,哲學系是與心理系合併的。一直要到三十八年下半年開始,兩系才
分開。所以台大哲學系可以說是最早的哲學研究與教學單位。後來陸續有輔
仁大學、文化大學、政治大學、東海大學、東吳大學等等,也都分別設立了
哲學系,其後也有其它研究所不斷地成立。由於有了這些教學與研究單位,
哲學在台灣的發展才開始有了基礎。(沈清松, 1993)
在台灣的中國哲學發展大體上是第四時期問題的賡續與發展,面對西方
的挑戰,並加以調和;就像當初中國哲學第二時期面對佛學的挑戰一樣。
當代中國哲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脈絡,來進行
討論:
一、台灣工業化、西化、現代化歷程的加深,促使此地的中國人必須進一步
去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與其哲學觀,也因此對西方哲學不斷地繼續引進
、研究與思考。
二、在西風壓倒東風之際,在台灣的中國人面對西方文化與思想不斷地擴張
影響之際,醒覺中國本有的文化與哲學傳統應成為中國人建立自己的主
體性的依據所在,也因此有必要對中國哲學加以闡揚,並進一步加以創
造,才可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論與思想的依據。
三、在兩岸分治之後,大陸的哲學界都是在馬列主義的影響之下來從事哲學
研究;而台灣的哲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對馬列主義加以批判,意識形態
方面的差異使雙方在哲學研究上有很大的差異。目前兩岸開始交流,意
識形態方面的調整,必需在哲學上進一步尋找相互了解的基礎,這對未
來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四、台灣現代化的歷程中本身隱涵著許多哲學問題,必須加以探討,比如說
重視民主的觀念、個人的覺醒、工業化文明基本精神何在、社會正義的
問題、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創造等等,這些問題本身也孕涵著哲學的問題
,有待哲學研究來加以反省。雖然五四以來「民主」與「科學」的問題
意識仍在,但台灣目前的發展產生的這些問題也已向前更加推進,有別
於五四的問題意識。
從以上脈絡來講,「當代中國哲學」的內涵不能限定在傳統中國哲學之
中,不能說只有研究老莊孔孟,或宋明理學這些傳統中國哲學的題材與活動
才是中國哲學。除此以外,當代中國人,尤其對台灣的處境,甚至對整個中
國當代的處境所面對的許多問題也必須做哲學的反省。比較正確的想法是當
代中國哲學一方面包涵了對傳統中國哲學的研究,但也包涵了當代中國人在
台灣對於西方哲學或是傳統中國哲學的題材、中西哲學之間關係的一般問題
,以及對現代社會各種新穎的問題所做的基礎性、整體性、批判性的思考。
從以上的脈絡來看,值得慶幸的是,當代台灣地區的哲學研究者大體上
已經產生了一些融合中西的哲學體系,不只是在介紹西洋哲學和整理中國古
代哲學而已。像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羅光等等都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後
到現在這一段時期,完成了他們自己中西哲學融合的體系。這些體系當然各
有差別。但基本上,在當前台灣學術界最有意識、有自覺地融合中西是表現
在哲學界。至於其他如自然科學,大體上是追隨西方自然科學,不斷地加以
發展。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也相當的受西方的影響,如果談到本土化的問
題往往也是把西方理論放在本土應用,對於什麼是本土的社會理論,其實也
還在摸索當中。然而當代中國哲學已經有自覺地形成幾套融合中西的體系。
近五十年來台灣的哲學界已經發展出幾種融合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體系。
融合中西哲學可以說是當代中國哲學的主調,而且在台灣的哲學界也已經形
成一些綜合性的哲學體系,這些綜合性的哲學體系,也可以說是目前在台灣
哲學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無論在研究或教學上是很重要的內容,其影響可以
說是相當深遠。
我們可以將這幾種哲學研究與教育的不同方向歸納為三個融合中西的方
向:一、兼綜的融合導向;二、當代新儒家的融合導向;三、中國士林哲學
的融合導向。(沈清松, 1985)
第一個是兼綜的融合導向,所謂「兼綜」的意思是指它在融合對象的方
面,在西洋的部份,不計較它是西洋上古哲學、中古哲學、近代哲學或當代
哲學;而在中國的部份,也不區別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甚至印度哲學的精
義,只要能夠對於實在界,或對人有所了解,換言之,只要能夠發揮形上學
和人性論的精義都拿來加以綜合。此一綜合的導向,是以方東美先生為代表

第二個是當代新儒家的融合導向。新儒學在當代繼續發展,主要是針對
清代的學風和不斷西化的趨勢下再重振新儒學,可以說是繼續宋明的新儒學
的發展。主要是重視其中的心性之學,奠立人的典範,挺立人的主體性,尤
其要在當代不論是馬列或西方科技的影響之下,重新奠立中國人的主體性。
除此以外,在西洋哲學方面,則致力融合近代哲學裡的德國觀念論,如康德
哲學,費希特與黑格爾的哲學,主要是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先驗結構與發展動
力,希望能為現代化的科學與民主奠基。這方面的融合導向唐君毅與牟宗三
做為代表。
第三個是中國士林哲學的融合導向,繼承了利瑪竇以及中國士人如徐光
啟、李之藻等人在綜合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方面所做的努力,它在中國哲學
部份比較重視先秦儒家,在西洋哲學裡則比較重視從亞里士多德、多瑪斯以
降之士林哲學的傳統,也旁及當代新士林哲學以及其他當代哲學思潮。這個
導向以羅光與吳經熊為代表。
除此之外,當代的中國哲學界,也不斷地繼續引進西方的哲學思潮。關
於此點,將在下面進一步來談。以下逐步評介上述之三種融合導向及其研究
重點與成果。這些哲學體系不是直接對社會文化的解析,而是從文化中的基
本要素,諸如藝術、道德、知識,宗教..等諸種經驗關懷出發所做的基礎性
、整體性、批判性思考,尤其表現而為對實在界和人的哲學論述。茲逐一評
介如下:
1.兼綜的融合取向
這種兼容並蓄的融合導向,又可稱為機體主義的融合取向,以方東美先
生的哲學做為代表。方東美先生是安徽桐城人,生於一八九九年,在一
九七七年逝世。方東美先生的哲學是立基於一種宏大的文化的體驗,其
中他所最重視的是美感藝術的經驗,把美感與藝術的經驗當做他融合中
西哲學的一個主要線索。一部<<二十二子>>他只圈點其中<<莊子>>、<<
知北遊>>:『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方東美的哲學是
以美感、藝術的經驗做為主調,而且方東美先生的哲學著作,文字可說
是非常典雅優美,透過文字的美也足以凝聚思想,切中事理(2) 。
就哲學上來講,方東美所重視的基本上是以下兩個架構,一是形上學的
部份,就是談實在界本身;另外一部份是人性論的部份。所以他所做的
工作可以說是一種整體性、基礎性的工作,在討論社會與文化問題之前
,應先討論人本身以及人所在的實在界。(方東美, 1979, 341)
大體上,方東美認為若要顧及整體,必須在形上學方面,肯定整個實在
界的多重性。實在界是具有多重性的,整體實在界是由物理界、生物界
到心理界-為自然界,逐漸的上升到美感、道德、宗教三界,此三界方
東美先生稱為超越界。在自然界與超越界之間,他認為整個實在界本身
是可以逐漸的由下層往上層來演進,來逐漸的提升,稱之為「上迴向」
。至於上層如美感、道德、宗教,也可逐漸向下層貫注它的力量,來轉
化,來拯救現象,這過程他稱之為「下迴向」。這是方東美在形上學方
面的看法。
至於人性論方面的看法,方東美的人性論最重視的是人性是可完美的。
所以人應逐層地提升自己,由最初最底層次的「工匠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