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你將航向何方?──公審航空城大遊行
◎台大意識報
今日(06/22)早上八點半,「公審航空城」遊行於桃園火車站
集合。這是近二十年桃園首度在地團體自主發起的抗爭遊行,以「反
貪腐、反迫遷、反洗腦、要聽證」為四大訴求,自站前的中正路,至
景福宮繞行一圈後,沿著中山東路直往縣政府。除發起者桃園在地聯
盟、航空城反迫遷聯盟及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外,現場亦有台灣人權
促進會、台灣農村陣線、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捷運A7站自救會、全
國反迫遷連線等多個團體助陣。
圖一:http://ppt.cc/djPt
早上八點半,「公審航空城」遊行於桃園火車站集合。
自2012年起,航空城居民的反迫遷之路,已走了超過兩年。日前
八德合宜住宅弊案爆發,使此事再次成為焦點,涉案的葉世文、蔡仁
惠及遠雄集團等,皆是航空城計畫的重要推手,令人質疑這一強徵四
千七百多公頃土地、耗費全台人民五千多億納稅錢的計畫,還剩下多
少公共利益的正當性。
反迫遷聯盟成員表示,營建署的審議始終閉門進行,曾任縣長的
委員廖正井,日前指著在營建署抗爭的居民鼻子叫「反對的不是居民
、滾出去!」吳志揚縣長「先建後拆」的承諾,後來也成了謊言,將
有三個村落的居民成為犧牲者。無視居住正義的航空城,如今政府卻
要將其納入國中小教材案,試圖對民眾進行洗腦教育。
賴中強律師表示,「國家總說『有發展對大家都有利』,然而我
們該關心的是,這塊利益的餅如何畫分。如果仍是少數人踩著眾人的
權益得利,我們有權拒絕這樣的發展。」政府選擇另建第三跑道,而
非改善現有跑道營運的多處殘缺。為了使高鐵計畫區的建物高度能不
受飛航管制,放棄東南側原有的空軍跑道,額外徵收西北側土地,然
而,該處鄰近沙崙油田,且為三口大埤塘所在,地質並不適合跑道建
設。跑道僅須六百多公頃,徵收範圍畫了四千七百多公頃;既有的客
運園區、青埔特區,目前發展率其實仍很低,透過偽造數據,才使航
空城通過擴大都市計畫「既有計畫人口居住率達80%」之法定門檻。
此外,徵收區內的農地從原有540公頃,被削至6.5公頃,影響國內已
持續下降的糧食自給率。缺乏埤塘水網的完整規劃,大量填平埤塘淪
為炒地工具,也將嚴重破壞當地的土地生態。這場號稱台灣「四五十
年內最重要」的建設,還藏著哪些不必要的犧牲,需要公開聽證以供
檢視。
圖二:http://ppt.cc/WMDQ
以六步一跪的方式莊嚴的表達訴求。
繞行縣府廣場的路段,隊伍前端的民眾以「六步一跪」的方式行
進。「六步一跪」並非跪求粗暴的政府,而是希望以莊嚴的形式向土
地致敬、喚醒社會大眾的意識;並懇求鄰舍不因政府的操弄而分化,
團結起來爭取透明、合理的發展決策。然而贊成航空城的村長及居民
,已經包了一台遊覽車來到縣府,高舉「加速通過航空城」的標語擋
住遊行去路。雙方在縣府門口,隔著警察的人牆對峙,抗爭學生喊:
「你們賺了錢,有人會沒地方住,你們知不知道?」對方則表示:「
不是當地人沒資格對航空城說話、決定當地的命運!」
被阻擋的隊伍就地靜坐,要求官員出來接受陳情,縣府卻只派了
城鄉局的科長出來應對,使居民的不滿情緒升高。現場與廣場外的指
揮車距離太遠,導致麥克風失去作用,領隊者無法控場,居民一度將
贊成的民眾包圍起來,幸而未發生嚴重衝突。和指揮車會合後,領隊
者向民眾預告下周二(6/24)於營建署阻擋審議大會的行動;最後,
遊行以眾人合唱做結。
圖三:http://ppt.cc/qyz5
支持與反對航空城群眾在縣府廣場前對峙。
台灣人權促進會的執行秘書王寶萱認為,今日警察的執法十分
離譜。遊行已申請合法路權,警察的職責應是維護遊行隊伍的順利行
進,但在六步一跪時,他們卻以「有車要過」等理由挑釁、干擾。再
者,當初縣府以官方水蜜桃活動為由,駁回聯盟在廣場的集會申請,
今天卻放任另一個也明顯是「集會」、未經申請核准的團體,阻擋抗
爭遊行的路權。「警方違反現行集遊法,『不核准集會須告知理由』
。且根據大法官解釋718號,緊急或是臨時的集會,是不能不核准的
,他們不該拿已經違憲的法條規範我們。」
至於一度將贊成者包圍的狀況,王寶萱表示,本來希望遊行和諧
莊嚴的結束,若麥克風的使用正常,他們也不樂意見到如此。「我們
知道長期以來,大園因為機場而發展受限,過得很辛苦,我們要的就
是自己決定自己土地該發展的樣子,要公開聽證,讓他們知道自己在
喊「支持航空城」的時候,那個「航空城」到底是什麼;也希望他們
尊重「整個」航空城區的所有居民,至少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會被拆
,拆得合情合理。政府始終放任、甚至刻意造成當地居民的分化,我
們的六步一跪,也是懇請鄉親能團結起來。」
桃園在地聯盟的潘忠政老師表示,今天的人潮比預期的多,「除
了原本就在反迫遷的團體,也看到一些生面孔,默默走在隊伍中。」
航空城議題尚未在桃園發酵起來,但公部門也不是沒感覺到壓力,為
了航向真正合理、清楚的桃花源願景,居民與社運團體的抗爭,還會
繼續下去。
(文中照片為記者施以德、陳亭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