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暗自覺得,
教授評鑑升等的制度某方面來說,
其實是變向犧牲掉某學生學生的權益。
說實在的,對於大部分大學部的學生來說,
老師多麼會做研究,拿過幾次傑出研究獎,發過幾篇多屌的paper,
其實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並沒有什麼高度關聯,
而老師能否將自身在學習、研究的經歷裡
獲得的思想、思考問題的方式等等
在課堂上帶給學生,其實才是重點。
認真做研究的老師不見得會認真教書,
研究做得好的老師也不一定書就教得好,
但是如果老師總是被升等的諸多限制壓得喘不過氣來,
飯碗都不保了還會有時間理學生?
小魯系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第一年修某位老師的必修課,
每堂上課都看他一個屎臉,愛講不講的,
拿著厚厚的課本心不在焉的滑個幾下投影片自顧自地一直念,
也不管台下根本沒人聽懂半句,
講到一半卡住才跟你說
阿 我剛剛那裏講錯了 重來一遍
然後翻回十幾張投影片之前......
第二年,另一門必修課剛好也是這個老師上,
第一堂課,
修過課的他另一門課的同學們呢都準備好要開始滑手機了,
結果他一上課就嗨得跟什麼一樣,
聲音中氣十足鏗鏘有力,
還會跟前幾排的同學打屁聊天,聊到一半還會拗同學上台唱歌跳舞(?
簡直判若兩人,
沒修過他課的其他同學聽了一個學期的課下來,
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說之前上那門課上得很痛苦.....
(雖然小弟這門課上完一學期下來還是沒有聽得很懂......
最後還是認命自己唸....)
後來才知道,
原來前一年的時候是他升等的6年大限哪......
當然這只是個個案,
只是想說,教師的研究成果再怎麼豐碩,
提升了學校排名、研究風氣、拿到了更多經費補助,
但對"基層"的大學部學生來說,
如果沒有好的基礎教學,
如何培養以後潛在的研究人才與研究能量?
且不論以後學生往哪個方向去,
高等教育的某方面的意義,
不就是要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而老師能跟學生接觸最多的機會大概就是在課堂上了吧,
豈能單以研究的成果來評斷?
(這裡先不討論教學評鑑納入升等標準相關作法的適切性和實行度如何)
在這所學校待了的時間也不少了,
很幸運遇到了很多教學很有方法,
對學生也很用心的老師,
也都對他們心存感謝,
沒有要批評任何老師的意思,
只是提供個想法跟大家討論討論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