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自己、相互扶持,航向不確定的世界
藍佩嘉2019/6/1 台大社會系小畢典致詞
各位畢業生、各位家長、各位老師、以及現場的啦啦隊、親友團,大家好。很榮幸有
機會代表台大社會系的老師跟大家說幾句祝福的話。其實,我自從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沒
有參加過畢業典禮了,自己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原因有兩個:其一
,因為典禮上的致詞通常都很冗長、無聊,其二,因為我的哭點很低,在這種場合可能變
得非常狼狽。今天,我會努力讓這兩件事不要發生。
首先,恭喜大家順利畢業!過去這四年來,你們很認真地完成社會系繁重而紮實的訓
練,你們不僅在課堂與圖書館裡學習,也進入不同的田野操作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參與
觀察,許多人也在社區、街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進行公共參與的實作,關心社會
改革的議題。作為老師,我們從你們身上也學到很多。
我在過去八年來開授<<社會心理學>>的必修課程(大家都有修過,有些人還修過兩
次),每一年的期末作業我都請同學回顧他們的親子關係與童年經驗,並且回答以下的問
題:你的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來自怎樣的階級背景,對於他們的教養方式有何影響
?又形塑了你怎樣的秉性與機運?修課人數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位之間,每年我都大略統計
了同學們家庭背景的分佈。平均來說,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來自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
也有一半是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的父母沒有機會唸大學,有些透過做小生意改
善了經濟處境,也有一定人數的學生,來自勞工階級的背景,他們的父親是黑手、司機、
作業員,他們的母親是店員、菜販、清潔工。
現場的畢業生中,如果你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你應該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你
的努力突破了結構的限制。駱明慶、林明仁等學者利用台大校務資料或是全國的稅務資料
,都發現親代的收入、資產愈高,教育支出也越高,而子代越容易就讀公立大學、頂尖大
學。不論是在過去獨尊聯考的時代,或是多元入學的管道,都出現類似的現象。
但是,請不要忘記,在成長的過程中,你也受到學校老師及其他社會的善意支持。許
多來自階級弱勢家庭的同學告訴我,因為遇到一位相信他的老師,因為未婚姑姑的細心呵
護,讓他們接觸到更豐沛的教育資源與發展機會。當這些同學穿越階級界線或是跨過城鄉
差異,來到台北、台大求學,這樣的經驗往往帶來許多非預期的文化衝擊。我也想告訴你
們,這些不安全與挑戰所培養出的韌性與彈性,在未來都會成為你人生裡豐碩的養分。
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同學,看完我的研究論文後驚訝地說:「啊,原來父母為我
做了這麼多!」當然,我相信你自己一定也很努力,但是,有很多像我們一樣努力的人,
他們並沒有類似的機運,因而在遇到某個瓶頸時滑落了。所以,請你記得,形式上的「公
平」,並不是實質的平等。
在台大教書、讀書的我們,其實未必會成為「人生勝利組」,但無疑是教育制度中的
得利者。我們享有的資源與特權,應該讓我們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用來譏
笑別人分數或薪水比較低、排除沒有機會的人。在社會學的課堂上,我們一再強調「同理
心」是一種重要的素養能力,這不是要你同情不幸、可憐弱勢,而是能夠透過分析與比較
,看穿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作用,進而反思自身的限制與盲點。
菁英資源和階級優勢提供了我們社會流動的入場券,但這樣的位置也構成視野的阻礙
,讓我們看不見人們差別的處境、容易掉進個人主義的陷阱,甚至偏執於單一、扁平的評
價標準。拉開距離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更立體的社會圖像。不要把自己放
在世界的中心,而要把世界放在你的中心。
我也要感謝在場的家長,當初,你們的孩子在選填志願時,能夠尊重他們的選擇,後
來,也沒有逼著他們轉到貌似較有市場價值的科系。身為父母或老師,我們的角色是什麼
?我想借用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比喻,我們要做孩子的園丁,而非木
工師傅。木工師傅在意的是精確規劃,企圖降低混亂與不確定。但其實,教養更像照顧一
座花園或菜園,我們只能定期澆花施肥,給予充分的日照與安全的環境,大自然、風土、
天候都充滿不確定性,開花與結實令人驚喜,但蟲害等意外也難以避免。未來的路上,請
繼續給予孩子們支持,讓他們有摸索與嘗試的機會,讓他們逐步打造自己人生的藍圖。
為人父母者,需要提醒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人子女者,也要記得「你
的爸媽不是你的爸媽」。我不贊同父母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承擔感恩或回報的義務,但我
也不認為子女有把父母無條件的呵護與支持當成天經地義的權利。待會請抱抱你的父母與
家人,他們也是脆弱的、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與困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讓我們摸索
照護彼此的方式、尋求相互滋養的可能。
各位畢業生,你們即將離開這所系館、這個校園,甚至這個國家,航向下一階段的人
生旅程。出發前我想送給大家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希望它們在未來的道路上陪伴你,就
像我時時提醒我自己:
首先、帶著做田野的勇氣體驗起伏的人生。十多年前我開了一場小型眼部手術,當醫
生剝開我的角膜、完全沒有光的那一刻,我感到極端的恐懼,突然我想到可以這樣鼓勵自
己:「你就當作在做田野觀察好了!」瞬間我勇氣充滿,細心「觀察」(雖然看不到)醫
生說話的口氣與動刀的方式,好像回去可以寫兩頁田野筆記。我跟大家保證,未來的人生
絕對比統計考試、研究法團體報告來得困難許多,你一定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你難免會
經歷失敗與挫折,你必定會有時感到徬徨無助。這些時刻,我希望你能帶著做田野的心情
來面對人生,不論研究發現為何,過程本身便是重點。祝福你內心中有不滅的田野魂,可
以在需要的時候燃起勇敢與堅持的火苗。
第二,懷著好奇心擁抱多元、不確定的世界。不安全與不確定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常態
,產業與科技日新月異,全球與在地交互影響。大學教育能提供給你的,不是人生的地圖
或說明書,而是探索的羅盤與工具箱。我希望你們的眼神中能永遠閃爍好奇的光芒,視不
安全與不確定為改變與創新的契機,不斷質疑單一的框架或二元的分類,同時尊重不同的
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家庭組成,因為,唯有在生態多元的菜園裡成長,我們才能欣欣共
榮。
第三、時時反思自己,重建結構的磚牆。過去有些同學跟我說,社會學學得越多,越
感到無力。課堂上談到的問題,父權、種族歧視、階級不平等,感覺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
巨大結構。大家要記得,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結構」,我們就是「結構」的一部份。如
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也就是說,結
構之所以延續再生產,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地「做性別」、複製種族刻板印
象、漠視階級不平等。牆既然是人們打造的,當然也就可以由人們拆除、重建。改變絕非
一蹴可幾,但絕對是可能的,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
最後,我期望你們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扶持他人,做一個凝聚社會的照護者。也許
有一天你會成為父母,或者,你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共同拉拔下一代的孩子。你不需要發大
財、成為台灣之光,甚至征服宇宙,但祝福你們能成為更好的照護者,滋養自己,也扶持
他人。謝謝大家。
同場加映
2010-2018致詞:
https://tinyurl.com/y4nogvta
畢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