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nstantin (最好的時光) 看板: Dalawasau
標題: [活動] 1205讀書會
時間: Fri Dec 5 06:42:19 2008
第一章 李丁讚〈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臺灣的發展〉
一、 甚麼是公共領域?
1. 沒有公共領域的臺灣,各種社會力互相競逐蠶分國家機器的大餅
2. 公眾領域是一個公共論壇,在這個論壇裡,私人會合成一個公眾,並隨時準備迫
使公共權威在輿論的合法基礎上運作
1) 公共論壇:供公眾辯論的開放性空間,除開放性外,以理性程度的判定界定質的
平等;空間是一種後設議題的空間,由議題串聯成的形而上空間。
2) 私人:以權利為基礎的私人;包括親密領域的私人,一種純粹的人類關係
3) 會合:媒體與聚合機制;共同的對話基礎;溝通理論(P.9)
4) 公共意見或輿論:公眾與俗民、大眾;公眾的要素
5) 公共權威:主要指國家,但並不只有國家
6) 合法性:公領由公眾論述而生,獲得公眾認同而有權威性;不依藉權力
二、 現代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發展──現代性的軌跡
1. 經濟理性取代社會理性。公共領域誕生的原因:
1) 現代國家:理性的國家→尊重社會內部運作法則,市民社會成型
2) 市民社會:國家壟斷暴力。商業消除殘暴也消除道德。懺悔用的凳子。
三、 西方公共領域的誕生
運用理性溝通。文學公共領域,場所與書籍世俗化(終究通俗化)與親密領域
四、 戰後台灣市民社會的浮現?
1. 臺灣:充滿政治性格的地方社會,先於市民社會的政治社會
2. 前七零年代:道德國家、政治力滲透的社會、寒蟬效果
3. 七零:革新保台、黨外(新興的政治力量代表新的社會力的誕生)
咖啡廳、文化啟蒙、本土知識萌芽。激情與政治特質:挑戰威權體制
五、 市民社會的撤退──台灣民族主義的誕生
1. 美麗島事件,大力鎮壓,轉向意識型態層面的反抗,議會路線走向群眾路線
2. 群眾路線的運用:語言、象徵符號
3. 情感認同取代理性辯論。生命共同體的道德和榮耀
六、 撕裂的社會──中國民族主義復活
新黨成立、統獨意識形態撕裂的社會。大和解
七、 為什麼沒有公共領域?
1. 公民文化的缺乏:近世中國防禦社會觀、長久政治滲透導致對公共事務沒有興趣
、有市民社會但沒有明確規範化的公共領域
2. 民間社團:參與人數少、底層公共領域(最沒有組織力)
3. 媒體運作:侍從報業體系、眾聲喧嘩
4. 商業文明無法開展,政治邏輯而非經濟邏輯支配市民社會。以敵我看待彼此。
八、 出路──親密關係的建立
1. 親密關係;造街案;一種很認真、很細膩把對方當成一個個體,一個獨一無二的
個體的努力,一種傾聽對方、凝視對方和面對對方的努力
2. 進入對方的生活脈絡。個人或群體生命史。
第三章 錢永祥〈公共領域在臺灣〉
一、 前言
1. 社會與概念的實踐性關聯。討論的基礎
2. 政治演變既有進程:自由化、民主化、(應該要的)公共化
二、 公共領域的現身史 ──社會取得相對於國家的自主地位
1. 何謂「民主反對運動」?
1) 民間社會論:黨國社會與民間社會的支配與對抗關係
2) 人民民主論:主張社會運動紛雜多樣,社會鬥爭有多樣主體
A. 以上二說共識:國家本質反民主
B. 李登輝規劃誘導的民主
C. 社會意義之下的民間與族群意義下的民間
D. 對國家的負面評價與對社會的全盤肯定;社會或人民的內部並沒有規範或現實問題需
要煩心→政治蘊含鮮明的自由化→社會運作自有其理路
3) 公民社會論:強調自我組織的社會→如何規範、處理衝突→社會需要動員意志已
進入政治過程的能力
2. 自由化強過民主化
三、 關於政治衝突與政治合作的概念分析
政治必然牽涉到群體的衝突與衝突的解決。三種衝突:敵我型;對手型;合作型
四、 公共領域的分析──問題脈絡與理論架構
1. 如何透過非權威的途徑形成社會的共同意見,進一步體現為社會生活的規則與政
府的公共政策,完成民主正當性的要求。
2. 構成非權威的共識:市民社會必須存在、共識基礎(正當性與合理性),不只是
對的,並且具有最好的理由。妥當性主張與兌現(P132)
五、 公共領域與民主──概念與歷史
1. 多數決(偏好的數量累積)與暫時協議(策略交易)。並無考慮正當合理
2. 相對於談話中心的投票中心民主模式
3. 辯論說理程序、偏好有修改轉化的可能、取得合理正當的共識。審議式民主
4. 經由公共討論,得到超越私人利害和信念考慮,、而又在互相主觀意義上最好的
結論,即符合公共理性的要求。
六、 台灣當今的政治觀對公共領域的障礙
預設推翻黨國體制的階段。民粹威權時期。獨立建國。公民選民化、鄉親化
《問題與討論》
1. 臺灣的公共領域如何從雛形急速轉向哈伯瑪斯所說的公共領域結構轉型?
2. 學者們想要建立公共領域的目的何在?還是他們只看哈伯馬斯前半段?
3. 對於台灣近來政治發展,有神聖的社會對抗不公義的國家的論述。不公義的國家
被打垮之後神聖的社會也墮落了?因而亟需建立一個公義的國家從而塑造今上河
蟹神聖的氛圍?從趙少康到馬英九,從陳水扁到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