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
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104-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王世宗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歷史系大二必修課
據歷史系朋友說歷史系必修課要改制了,世界史一二會合併成世界史一,世界史三四會合
併成世界史二。不知道是不是最後一次開課?
δ 課程大概內容
Introduction: The Idea of the ‘Modern World’
Conservatism and Romanticism
Liber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
Nationalism and Nation-Building
Power Politics and the New Imperialism
期中考
Western Cul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wentieth-Century Themes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Second World War
Westernization and/or Modernization
From Socialism to Communism
Conclusion: 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期末考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整體:★★★
想學豐富的歷史事實:★★
對用意識形態解釋歷史有興趣:★★★★
想了解十九世紀左派右派的比較(尤其是右派的思維模式):★★★★★
難以接受老師對其他學科的批評:月黑風高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老師寫的 《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三民書局出版
書的內容是從文藝復興講到大眾文化(但是兩次大戰內容比較少)
(這本書和另外一本《古代文明的開展-文化絕對價值的尋求》構成老師
對世界史思考的脈絡,老師下學期開世界史一應該是用這本)
還有一份英文的閱讀資料(不多,每個主題大概一到兩頁)。
要更了解老師的思想(尤其是偏向神學的部分)請參考:
《真理論述:文明歷史的哲學啟示》,三民書局出版
老師另外在第一堂上課會列一份推薦的書單,大部分是世界史英文的著作,
可以參考。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上課方式是老師開一個Word檔照上面的講課,或是開一系列圖片講授
(圖片的部分與其說是解釋,比較像是老師感受的抒發)
有時候會跳出去,對旅遊的心得或是大眾文化進行批評,
或是希望學生多求知多唸書。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給分方式未知,似乎蠻硬的,聽說歷史系大多數落在B附近。
期中考沒有發考卷,也沒有告知分數,可以私下去問有沒有及格。
(老師只有在上課時說大家寫得不太好,要多唸書)
本人期中考有一題寫很少,期末考沒有寫加分題,拿到A
(問助教是說只要考卷內容有論證自己的知識立場就可以,
不過我還是大部分照老師的觀點寫考卷)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沒有作業,只有期中考和期末考
考試一次約五題,有可能會出一題自問自答。
期中考的時候有出五題選四題,期末考則是四題必選,一題自問自答。
注意:老師要求「要唸書,舉歷史事實不要空談」,且每一題申論
基本要800字以上。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會點名(尤其是助教帶的討論課),據老師所言是看你的誠意
如果到達一定次數就可以(不加分也不扣分)。
如果出席過少,而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就會成為老師認為沒盡到學生本分的學生
學期中期開始有助教討論課(據說是學校要求?)會由助教講解閱讀資料。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老師非常非常歡迎下課去找他討論。
Ψ 總結
整體而言,我並沒有很喜歡王世宗老師。
老師本身是很可愛的人,對其知識架構也很有自信
(我就是來教你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對於知識份子面對當代社會道德淪喪也很有懷憂之心,對通貫的歷史解釋
很有興趣的人應該會覺得老師的系統很明確而一貫
(老師常說歷史學就是要「通古今之變」)
首先,我並不是歷史系的,而且個人對歷史學的觀點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很大。
所以下面很多說法可能是個人閱讀量還不夠,或是立場偏頗導致的:
從老師的書籍裡可以看到老師閱讀過非常非常多的著作,
但老師的書寫方式有種閱讀心得的筆法。
我的猜想是(很可能是偏見或誤解),老師是用歷史學方法理解這些著作,
而不是用哲學的體系去理解哲學著作、用神學的體系去理解神學著作、用社會學的方式理解社會學著作,
因此常常會有「我看的書跟老師講的是同一本嗎???/ 我所知道的哲學家跟老師說的是同一個人嗎?」的困惑。
加上老師對其他學科多有批評,也非常愛用哲學去解釋,老師的哲學根基
似乎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近代至康德為止。縱使老師也讀了黑
格爾和尼采等等,但其認為價值不若前幾個哲學家高(!?)
其主要知識觀點是以真、善、美三個層次為核心判準。
真是知識的基礎,知識會孕育出道德(善),而知識和道德共同建立美感,
這種三分法是源自於古典的說法和康德的體系。
要注意的是,老師所用的詞彙跟當代哲學界用的有差異,對哲學上專有名詞
的解釋也不太一樣。
至於批評的部分,這其實涉及於老師對於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和經濟學、社會學的批評。
個人的觀點是,這些批評有點像紮稻草人。
老師對於這些學科的理解,而且有點過度化約。我覺得並沒有觸及於這些學科實質關注的焦點,致使老師會批評一些奇怪的表象。
例如老師會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反理性、反形上學、反哲學的立場,但我個人去理解的後現代
主義比較多是知識論上的問題,以期更嚴謹的處理形上學問題,且對於理性的反省被化約
成反理性我覺得很不適當。
對於尼采「上帝已死」的批評是針對尼采對上帝概念的錯誤,但尼采在說「上帝已死」的
真正含意根本不是字面上含意,而是一個統一道德判準的失效,轉向個人道德判準的過程。
最有趣的大概是老師有一次上課講到經濟學家不懂包子越吃越多之後會因為飽而沒那麼快樂
(忽略邊際效用遞減MRS的相關理論?然後我看到班上經濟系的同學臉色慘白),
還有老師認為經濟學應該要多看生產面而不是消費面
(這應該是在批評國民所得帳以消費作為衡量的方式吧?GDP = C+I+G+NX是以demand side在衡量這件事)。
我不知道有沒有錯誤理解老師的想法(雖然為此我還閱讀了真理論述)。
不過老師是個邏輯蠻強的人,也常用邏輯去批判其他說法。在歷史學經常處理的範圍內,老師提供的想法是很值得思考的,不過對於其他學科的批評我覺得聽聽就好。如果因為老師的批評就放棄掉那
些學科或是思想家關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有點可惜啦。
講了這麼多,我會給這門課的評價不高其實不是課程不好,而是個人期待的問題。
這是一門中規中矩的通史課程,大部分的想法跟高中歷史課本差異不大(可能跟我高中歷史課本
就是老師本人編的有關),跟我原本期待能對當代現代史衍生很多新觀點的目標不合。而
老師個人的知識體系我覺得還是比較適合解釋古代史而非近代史,或許老師下學期開世界
史一會有如魚得水的感覺吧?
話說,上面的就當作上課心得吧,就老師所言,老師的工作是傳道、授業、解惑,作為學
不太應該因為不能體會老師的道,反倒去批評老師言必稱「真理」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