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108-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歷史系 衣若蘭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歷史系大一下必帶
δ 課程大概內容
從明代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史,內容跟高中歷史(108課綱前的舊版課綱)沒差太多。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想念高中歷史課本加長版★★★★★★★★★★★★★★★
高中歷史課本沒丟的人★★★★★★★★★★★★★★★
想學東西(要到能詳細論述的程度,而非聽過而已)★
要求課堂有明確規則與良好管理★
想混學分★★★★(聽說另一位老師的課硬很多,不過也有內容得多)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每週的指定閱讀史料會上傳至ceiba,加上徐中約著的《中國近代史》(須購買,指定閱
讀範圍幾乎為全書,但我認為高中課本沒丟的話可以不要買)。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原則上每週都是先由教授上兩堂講演,再由助教帶一堂討論課。上課時就是教授在台上講
,學生在下面滑手機跟想晚餐吃什麼。本學期有遠距,為了確認大家有在聽,教授會一直
問大家聽不聽得到。
教授會用投影片上課,而投影片原則上不傳給學生。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甜度普通。評分內容有一次期中考試、期末個人史料解析報告(3000~5000字)、討論課
表現(介紹史家,一次兩位,一次3000字,共兩次)還有作業(分組史料解析,3000~
5000字;分組史料回應,800~1500字)。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考題是申論。這次考試是遠距,用電腦作答,可查資料。
作業是分析、回應每週的必讀史料。學期初會分組,每組負責一次史料解析和一次史料回
應。除解析外,解析組需提出約兩個問題讓回應組回應。
史家報告是報告該週的史學家,通常有多位可供選擇,由報告組任選兩位。內容包含史家
的生平、研究、學經歷等。
期末個人史料解析報告的題目是從每週的選讀史料中自選,亦可自己另外找。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討論課會點名。
我認為這堂課最大的問題就是作業。解析史料是需要時間學習的技能,但教授根本沒教要
怎麼解析,就是把作業丟出來,然後遇到問題再講一點點。這樣的教法其實大家還是不會
解析,寫起來很卡。此外,提問題也讓大家很困擾,如果提可以從史料找到答案的問題,
教授或助教就說那是解析組應該自己處理的問題,不應該讓別人回答;提史料的延伸問題
,又會被說問題太大或跳躍。大家根本動輒得咎,怎麼問都不對,除非你猜中教授想看什
麼。
有次史料解析,有兩份史料,報告組沒有將兩份史料進行比較,然後提了個史料延伸的問
題。教授跟助教說這問題太跳躍,不好。結果下星期教授自己講到這段時,延伸的方向跟
報告組一模一樣,講得比報告組還多,完全不知道當初在嘴什麼。
猜助教或教授想看什麼的狀況在史家報告也有。有次的主題是明清經濟,史家有黃仁宇。
黃仁宇最有名的應該是他的大歷史觀,所以報告組著重在報告這個,但助教想聽跟本週主
題的連結,因此他希望學生報告黃仁宇的明代漕運研究。其實我不知道一個真的搞懂明代
漕運的學生還有沒有需要坐在台下(x)我甚至懷疑教授自己都不很了解。史家報告最致
命的一點是,其實大家根本沒有時間去細看史家的作品,導致作業講直接一點就是資料轉
貼,我覺得不是很有意義。
剩下的大概就是教授雙標跟上課內容非常空洞。雙標的故事附在上面(還有很多,在此不
細說);上課內容大概就是一個有念書的高中生不會有什麼新發現。還有一個是期中考題
問了現代性,結果教授考完後一兩個星期才講現代性。
有一個很搞笑的是期末時發了自互評表,裡面有個問題是你這學期花了幾小時在作業上(
這問題有多蠢應該不用解釋吧)。
Ψ 總結
想混學分就留著,作業份量坦白說不重。想學東西最好退掉,不然每次回想起就會滿肚子
火,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