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
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111-1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張貴閔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政治系政治理論組 大三必修
(其他兩組視為選修)
δ 課程大概內容
Week 1 (9/8) 課程介紹和分組
Week 2 (9/15) 社會科學哲學
Week 3 (9/22) 質化、量化、與方法多元主義
Week 4 (9/29) 個案選擇及研究
Week 5 (10/6) 深度訪談
Week 6 (10/13) 檔案研究
Week 7 (10/20) 政治民族誌
Week 8 (10/27) 發展研究問題
Week 9 (11/3) 研究計畫報告與討論
Week 10 (11/10) 研究計畫報告與討論
Week 11 (11/17) 田野筆記與社會科學寫作
Week 12 (11/24) 研究倫理與行前討論
Week 13 (12/1) 小組田野調查
Week 14 (12/8) 小組田野調查口頭報告
Week 15 (12/15) 小組田野調查口頭報告
Week 16 (12/22) 繳交研究報告
(第八週是助教的個人演講)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整體:4星
甜度:4.5星
涼度:超過5星
想要扎實地學研究方法:1星
想接觸質化研究方法:4星
想接觸量化研究方法:1星
單純缺系內選修學分:4星(還是要視人而定)
喜歡有風格或節奏紮實的授課:0星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無,閱讀文獻與簡報會放在COOL上
指閱幾乎都是英文,實際上沒有一定需要看,多是補充研究的知識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貴閔本身完全走質化研究,
也可以從課程設計上看到這門課蠻偏在教質化方法。
而助教本身是走量化,
所以貴閔講到量化的東西時常直接cue助教,
然後就會變成兩人一來一往的對答,有點打亂聽課節奏。
其實覺得如若這門課的設計深究偏重質化,
可以專心講授質化的部分就好,
或者獨立一週讓助教好好補充量化的部分。
教授之前長時間待在美國,課堂上講蠻多美國政治學界的案例與故事,
但因為這些學術界圈內的事情對大三學生來說太遙遠,所以常常讓人分神。
-
貴閔的授課風格仍維持一貫地會停頓、岔開主題,
但作為大一政治學剛好碰上貴閔初次任教的人,
想要幫教授平反一下。
這兩年間教授的進步蠻多的,
首先是可以看到貴閔在設計課程上花了更大的心力,
誠如我前述貴閔會補充很多美國政治學界的案例,
認真聽可以吸收到一些有趣的事;
其次是老師的口條有一定改善,
雖然還是偶爾會停頓跟卡詞;
也因為作業主要是以口頭報告跟書面報告為主,
在兩次口頭時貴閔跟助教都有給每一組很多回饋,
讓這堂課能獲得的經驗多了許多,
不會像是之前政治學一般寫完考卷、上傳作業後沒跟教授有互動。
-
不過大家對這堂課的評價還是反映在席率上,
大多數週次去上課的人都只有10個左右,甚至會不到10個。
一來是這門課算是必修,
多數人不是為了想要走研究路線而修這堂課;
其次是貴閔的授課能力的確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每次上課上到有一點尷尬時都會cue助教。
-
最後想要大推一下這堂課的易修助教,
助教花了蠻多課外時間分別跟每一組討論研究方向,
在兩次口頭報告時也都有給予蠻多意見,
甚至是會很認真地回復學生的信件。
在課堂上也給予很多補充與協助,
補充教授沒辦法cover的量化研究。
助教現階段是博士生,
不論是在研究方向協助或者經驗分享上,都確實很有深度。
總之就是感覺有投入很多心力,
在幫助大三生們不要對研究感到無力。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濃縮自syllabus)
每 4-5 位同學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本課程評量方式由三個小組作業構成:
(一)小組研究計畫大綱(30%)
各組以「2022 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主題,
構思一個研究問題,並擬定 5 頁以內的研究計畫大綱,
內容包括一個明確的研究問題、其重要性、
所需要的資料及評估你取得該資料的方式與可能性。
(去年似乎是跟疫情有關,每一年主題會換)
(二)田野實作口頭報告(30%)
小組依其研究題目安排田野實作,
田野對象可以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地點、單位、事件。
小組整合所有個別和集體蒐集的深度訪談和田野調查,
課堂報告每組 15 分鐘,
內容應包括簡短的方法介紹、研究發現、以及反省。
(三)研究報告(40%)
小組結合所有蒐集的實證資料,
寫成 5,000 至 8,000 字的研究報告,
引用資料必須符合《政治科學論叢》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