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 No.5 綠色校園:在建築夾縫中求生

作者: huangtonshit (黃同學)   2009-04-30 23:17:15
            綠色校園:在建築夾縫中求生
   3月中的午後,四隻貓頭鷹停歇在共同教室旁的枝頭,吸引著來往的人群駐足
,隔天更有許多民眾拿著專業及大砲相機來爭相目睹。台大的校園在市民的眼中是
 個大公園,無論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成群麻雀、松鼠或是人見人愛的黑冠麻鷺,校園
 的各處常常隱藏了令人雀躍的欣喜。
   除了討人喜的動物,很多珍貴綠資源也潛藏在這校園之中;無論是從台北高等
 農林學校記錄校園變遷的共同三松(琉球松),一號館旁飄六月雪的大流蘇,文學
 院前的印度黃檀,大樹與綠地不僅是台大人的記憶,也是整個校園生態維持與永續
 發展的關鍵。
   然而近年來,在校總區負載不斷增加下,高樓多了,但綠地卻變少了。我們是
 否該反思,學校在衝刺百大時,是不是也該有校園永續發展的百年大計?事實上,
 校長在2007校務會議中明確指出:「我們希望維護臺大校園文化的特色…提昇校園
 綠美化品質」。而在2006年才通過的〈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原則〉,也提到「綠
 地應禁止違反休憩、生態等保育目的之開發」。
   但雖然明訂動用這些綠地需要經過校務會議的程序,但近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草
 皮不斷鋪上植草磚變成車位,遇上大型建物的開發,環境與綠地永遠是第一個被犧
 牲的項目。2007台灣大學永續校園白皮書中寫明:建議校園環境綠地應部分保有「
 密林型態」,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黑森林消失大半。飛機草皮是台大僅存的大面積
 草坪,但在國際大建築師的「巧思」下,它也將成為歷史並配上條15米的草坪穿腸
 道。
   保護綠地不是反對新建工程,而是因大部分工程對於環境的粗暴手法感到憂心
 。普通大樓後方大樹因新教學大樓而移植,然而最後成功存活率卻十分低。男十六
 社旁的多棵大榕(達保護樹木標準)因藥科大樓興建而消失。社科院興建在即,總
 務處雖在合約中有明定存活率與移植方法程序,然而因未積極監督,社科院的樹木
 也在之前發出了最後的哀嚎。
   而這些是看的見的面向。看不見的是大樹離奇的消失與生態環境的衝擊。由於
 校總區人口上升數率驚人,大量的車位與生活機能空間被要求建立。於是總務處不
 得不在某些地方增建車位,幸運的樹木其根系周圍被鋪上植草磚或是水泥、柏油,
 運氣不好的,只好來生相見。許多樹木因為根系被破壞而枯亡(例如:機械系與活
 大間的大樟樹,最終被移除),許多樹成為腳踏車位的犧牲品(農化新館、第二行
 政大樓後方情人巷的限時停車區原有樹木)。總務處原先也規劃因蒲葵道景觀需求
 ,將普通教室前車位移入文學院後方草皮中,慶幸最終因文學院反對而作罷。
   我們在此具體要求:
   1. 校園總量管制與環境乘載評估
   台大學生與教授的數量急遽上升,而校總區卻沒有新的容納空間。多年前雖明
 訂3萬人的上限,但如今已突破3萬4千人的量。近年來人均樹的概念興起,在無法
 增加開放空間與綠地下,總區確實的總量管制勢在必行。
   2. 更留意施工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請總務處在樹木移植時應顯場監工,而非僅依照片結案,並更嚴格要求移植存
 活率。又許多時候施工的草率導致非預期結果(樹木被間接害死,表土被重機具壓
 硬,鳥類出沒因此變異),也是期許總務處能更加注意。
   3.建立校園生態資料庫
 
   台大校園是北市中僅存的大型開放空間之一,其中生態資源更是十分豐碩。建
 議總務處利用GIS等系統做校園生態資源的定位,與普查建立資料庫。不僅有利於
 未來事務執行的,也可以宣傳生態資源與教育保護。
主辦單位:百大維新工作團隊
台大學生會福利部
協辦單位:意識報 大陸社
大新社 根與芽社
社科院院學生會
聯絡人:黃同學 095227511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