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被問到,日常生活的某些事務該怎麼做比較好,我常常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樣問通常預設了一個前提:有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存在,但是我並不知道什麼叫比較
好的做法,我的做法也不一定會比較好。除了溝通技巧以外,通常我能回答的答案是
順從你自己,接下來會出現的問題就會是:我要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內在寂靜的重要性在於此,這可以讓我們的大腦閉嘴,傾聽真正的聲音。
我們的大腦有一塊區域,會一直不斷地把我們的記憶昇華為故事,然後不斷地說故事
。透過某些訓練,我們可以有效地控制這一個區塊,並越來越能控制自我。
要達到內在寂靜,其實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好:安靜的看。但是,在達到安靜的看之前
,有幾個前備動作需要先做到熟練,並讓這些動作變成反射,連想都不用想就會自己
進行。這很像在爬樓梯,但是順序其實不那麼重要,全部一起做其實也可以,只是困
難度會比較高。
前往內在寂靜的第一步,是建立一個新的身體秩序。
我們應該是一個整體,沒有心或身體的分別,但以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說,心跟身體會
因為成長過程的不均衡而分開。建立身體秩序的意思,是讓身體茁壯起來,並能逐漸
消融心與身體的分界。
建立身體秩序的通常做法,是做運動,最好是有氧,而且能夠動到全身的運動。慢跑
、游泳、太極、瑜珈,這些是不錯的一些動作。
會說這些是通常做法的意思是,這些動作最容易擴展我們的感受性。事實上,生活中
的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拿來當作練習,比如說騎車、閱讀、走路、跳舞、呼吸,只要
以不過度為原則,任何動作都可以。
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動作,然後在生活中建立一種新的周期循環,比如說原本沒有
慢跑習慣的人,開始每兩天或三天就慢跑一次。
持續做到變成習慣為止,就是你不做你就會覺得很怪。
值得注意的是,在做的時候去注意動作,注意看看自己哪裡有緊繃或過度施力,然後
試著把它放掉。
第二步,是整理自己的意念。
我們成長的過程會被灌輸許多信念,比如說「要念書才有未來」「賺大錢才是成功」
「肚子要小才好看」等等,這些不加思索的意念會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並且綑綁住
我們。
這一步的目的,是鍛鍊自己的理性。
我們的行動、情緒、感知是呈現的結果,背後存在著某些信念,這一步要做的,是找
出自己的信念並檢視之。
從任何你覺得不對、不好、錯誤的情況開始,探看自己認為不對、不好、錯誤的理由
是什麼,找出來,並檢視這些理由。
我們對這些理由檢視得越透徹,生命就會越來越清晰明白。這裡沒有要放下這些理由
的意思,要做的就是看到理由,當我們的大腦看到理由的荒謬性之後,大腦就會自動
放掉它,我們也不用再跟這些意念纏鬥。
這裡另外要做的一件事,是大量閱讀。閱讀能夠讓我們吸收別人的思考方式與定義,
而大量閱讀,則能夠幫助我們整理出某個領域中的核心概念,並且檢視自己找到的核
心概念是不是核心概念(大量閱讀甚至可以橫跨所有步驟)。
第三步,是開放自己。
第二步是訓練判別對錯的能力,第三步則是超越理性。
這一步會讓對錯消失,對錯的界線會變得模糊,而且會看到:「對跟錯只有在從某個
角度下去看的時候,對錯才會成立。我可能錯,他可能對。」
開放性從一個地方開始:存在的就是事實。
舉個例子,當我今天在打坐的時候,周遭不斷傳來施工的聲音,我常常會有的念頭是
:「不要再吵了,拜託,你們有夠吵的!」
這時候,試著跨過這些念頭,單純地聆聽這些頭腦中所謂的噪音,而不用噪音這兩個
字去描述它們。
單純地感受所有的聲音與感覺,這些感覺跟聲音沒有對錯,他們就只是存在。
這裡可以嘗試的另外一個方法,是不聚焦在念頭上。當我們聚焦在一個念頭時,以上
面那個例子來說,我聚焦在「這聲音很吵」這個念頭上時,我就會因為那些聲音而煩
躁,因為我認為「不該有那些聲音出現」,而這個「不該」正是我煩躁的原因。
透過第二步的找前提,會發現我們很多前提都存在幾個關鍵字:應該、一定要、我要
、不可以,這些關鍵字帶有絕對的強迫性。試著把這些關鍵字換成「我希望」。
上面那是一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是,在所有的前提後面加上一句話:但那只是一個
想法。凱蒂在《一念之轉》中提到的四句話也很好用。
透過這些失焦的方法,可以讓我們逐漸看到一個事實:想法只是大腦提供的一些故事
,這讓我們可以嘲笑我們的大腦,笑著看我們自己。
開放自己還有另外一個重點,是把自己開放給情緒。
我們常常會否認或排斥帶給我們不舒服感覺的情緒,試著接受它們,並進入它們。這
不需要說太多,在接受情緒之後,每個人都能做到進入情緒。
第四步,是訓練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當我們越向內在寂靜前進,就越能夠理解什麼叫做新的觀看方式,這種觀看方式會把
所有人納入背景。有玩過KOF或快打旋風之後的格鬥遊戲嗎?這種觀看方式有一點像
你用看螢幕的方式看整個世界,只是螢幕呈現的是2D平面圖,在這種觀看方式中,看
到的則是超越dimension的全像圖型。
描述這個並沒有什麼意義,在這一步中要做的,是歡迎一切的發生,並且放輕鬆地去
觀看這個世界。這種觀看是心理學所謂的神馳狀態(flow,或稱意識流),我們跟知
覺、觀看融為一體,我就是觀看,沒有I跟seeing之間的區別,我跟看的界線會消失。
第五步,是在萬有身上看到神性。
這一步其實已經超過內在寂靜的範疇,而透過內在寂靜,我們會越來越容易看到每個
人都是本來自足的事實。
理性禁錮住我們的時候,我們的視野只有眼睛看出去的一小塊,透過磨練並超越理性
,我們能夠逐漸開放自己的視野。當開放性逐漸增加的時候,試著去看每一個人。
當你透過內在寂靜向外觀看,這個世界本來就滿足了一切,本來就是完美的。
最後的總結
《心靈能量》的作者曾經提過從開始到後來的觀看:
「想像一個街角的『流浪漢』:在某個高級住宅區,有個穿著破爛衣服的老人獨自倚靠
在一堆高雅的紅褐色砂石建築物旁。讓我們從各個不同的眼光來看他,注意他在不同人
、不同觀點下的呈現:
從羞恥來看,這位流浪漢看起來骯髒、噁心,而且可恥。
從內疚來看,他自己該為自己的狀況負責;他咎由自取,可能還是個懶惰的人,靠詐取
社會福利金度日。
從絕望來看,他的處境可能很無望,這是證明社會對無家可歸的遊民問題一籌莫展的該
死例子。
從悲傷來看,這位老人看起來很悲慘、沒有朋友,孤獨淒涼。
從恐懼來看,我們可能把流浪漢視為威脅,一個危害社會的人物:或許我們應該在他還
沒有犯罪之前先報警處理。
從慾望來看,他可能代表一個令人感到挫折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人出來做一些事?
從憤怒來看,老人看起來可能像個會使用暴力的人,或者相反地,他會對我們國家現今
存在著這種糟糕的狀況感到怒不可遏。
從驕傲來看,他是個令人難堪的景象,或被視為一個缺乏自尊、無法讓自己過得更好的
人。
從勇氣來看,我們可能會主動去想想附近是否有遊民安置中心